在重庆大学校园深处,藏着一座历经战火洗礼却依然矗立的教学楼。它曾被日寇轰炸6次,墙体上至今残留着弹痕,却从未停止过琅琅书声。这座楼不仅是重庆大学的精神象征,更是一段不屈历史的见证者。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这座“石头房子”,感受它在炮火中坚守的传奇故事。

重庆大学工学院楼建于1935年,由留法学者刁泰乾设计,中西合璧的风格让它成为校园里一道独特的风景。红格窗、弧顶门框、彩色玻璃窗,每一处细节都透露着古朴与厚重。然而,真正让这座楼与众不同的,是它承载的历史记忆。
1938年至1943年,日寇对重庆实施了长达5年半的无差别轰炸,史称“重庆大轰炸”。工学院楼至少6次被击中,250余名师生伤亡,最严重的一次轰炸中,楼内甚至留下3枚未爆炸弹。即便如此,师生们从未停课。空袭警报响起时,他们迅速转移至防空洞继续学习;轰炸过后,他们一边修复教学楼,一边坚持学术研究。
这种“愈炸愈强”的精神,不仅体现在教学上,更融入了学术探索。1939年,历史学家金毓黻、艺术考古学家常任侠等人在工学院楼附近发现东汉古墓;1941年,爱国实业家卢作孚在这里召集教授商讨创建粮食仓库事宜。中国无线电研究先驱冯简、“雷达之父”张直中等杰出学者,都曾在这座楼里办公或教学。

如今,工学院楼仍在使用,17个大教室和24个小教室里,每天都能看到学生们的身影。泰国留学生黄淑君说:“在这里学习是一种荣幸。”她从这座楼的历史中读懂了校训“爱国家”的真正含义——不仅是喜欢,更是责任。
工学院楼的故事,是一段关于坚韧与信念的传奇。它告诉我们,真正的强大不是从未被摧毁,而是在一次次摧毁后依然能够重新站立。今天,当我们走进这座楼,触摸那些弹痕,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响。它提醒我们,和平来之不易,而爱国的责任,需要每一代人用心传承。
更新时间:2025-11-1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