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算是大家相当熟知的形象,铁面无私、断案如神,不可多得的好官。
好像在他手里,不管多难的案子都会迎刃而解。
曾经就有这样一个案子,那时包拯在安徽天长县担任知县,一老农来找他告状,说自家牛的舌头被割了。
旁观的人都犯了难,毕竟一头牛不会说话不会写字的,这案子要怎么判?
没想到包拯却很快想出了办法,他让老农回家把牛杀了,问题自然迎刃而解。
果然,小偷在不久后就被抓到了,包拯是怎么做到的呢?
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自幼聪颖。
二十八岁,他便考中进士,开始了自己的仕途生涯。
虽然身处官场,但他始终秉持正直无私、不徇私情的原则,这也让他在百姓之间积攒了极高的声望。
因为顾及父母,所以包拯当官的时候年纪已经不小。
他被派往安徽天长县担任知县,成为了一方父母官。
他深知百姓不易,所以每个小案件都放在心上,百姓更是高兴,走运遇上这么个好官。
包拯断案的风格也独树一帜,他不仅靠细致入微的推理,更注重揣摩人的心性,探究案件背后的动机。
他的断案不拘泥于法条,而是立足于人情与社会关系的角度,往往能够通过一些看似简单的线索,找出真凶。
每一个案件,他都全力以赴,力求公正无私,从不为权贵偏袒,也不因民间小事而妥协。
正因如此,百姓们纷纷将希望寄托于他,许多人来到包拯面前,为自己申冤。
包拯的名字,几乎与“公正”、“清廉”两个词紧紧相连,百姓将他视为自己的“保护神”。
每当有冤屈发生,包拯便成了百姓心中的唯一依靠。
一次,就在包拯忙于为百姓排忧解难之际,一位名叫刘全的老农带着满腔悲愤,踏入了衙门。
那天,衙门外传来了急促的鸣冤鼓声。
包拯知道,百姓有冤情时,通常会选择用这一方式来寻求帮助。
听到这急促的声音,包拯立刻赶到公堂,就看见刘全牵着牛那一脸愁苦的模样。
刘全是附近一位年迈的农民,平日里过着辛勤劳作的生活,家中有一头耕牛,是他唯一的劳动力。
一天早晨,当刘全准备带着牛下地时,他却惊讶地发现牛虚弱地卧在地上,口中满是鲜血。
仔细检查后,他发现牛的舌头被人割掉了,虽然没有其他明显的伤痕,但牛这样不能吃东西迟早也是个死。
没有这头牛,刘全的家庭就像是失去了支柱,所有的劳作将变得无从下手。
他检查了牛棚四周,看看是否有其他的异常情况,然而除了这头牛身上的伤口,周围并没有任何明显的盗窃迹象。
村里并没有像样的守卫,周围的邻里也没有看到任何可疑的人影。
刘全心急如焚,带着牛,找到了包拯,诉说了自己遭遇的不公。
包拯听完刘全的陈述,仔细检查了那条被割断的牛舌,发现伤口处十分平整,显然是被利器割断。
包拯详细询问了刘全与周围村民的关系,尤其是他是否与任何人发生过冲突,是否有其他财物丢失等。
但刘全的回答让包拯对案件的背后动机产生了更多的疑问:他和邻里关系和睦,没有与任何人结下深仇。刘全也没有丢失过其他物品,唯一受害的就是这头牛。
割牛舌的行为,极为残忍,也很有针对性。
如果仅仅是为了偷牛,完全可以选择偷走整头牛,小偷这是图什么呢?
包拯渐渐理清了案件的脉络,心中浮现出一个猜测。
包拯仔细分析了案情之后,决定采取一个大胆而独特的策略。
他的眼睛在刘全手中那条已被割断的牛舌上停留片刻,然后缓缓开口,
“老刘,我有一个办法。”
刘全急切地等待着包拯的指示,心中满是疑惑和希望。
他并不明白,割掉牛舌的罪犯究竟意欲何为,但他知道,包拯能让他重获公正。
包拯开口:
“今天回去,你自己宰掉你家那头牛,把牛肉卖到集市上,割牛舌的那个人,三天内必定现身。”
包拯的建议令刘全感到十分震惊。
按照宋朝的法律,私自宰杀耕牛是绝对不允许的,更何况他并没有向官府报备,也未获得任何许可。
包拯向他保证,给了他定心丸,一切由他负责。
回到家中后,刘全心情沉重,站在自家破旧的庭院中,低头望着那头正在喘气的耕牛。
刘全的妻子见丈夫一言不发,心生疑虑,便问道:
“怎么了,老刘?包拯大人说了什么?”
刘全抬起头,勉强挤出一丝笑容,告诉妻子包拯的建议。
妻子听后,眼中闪过一丝惊慌,“你要将牛杀了?那可不得了”
她的声音中充满了不安,这种突如其来的决定让她也无从下手。
不过,刘全并未因妻子的担忧而动摇,他走到牛旁,尽管心中万般不舍,他还是默默地决定照办包拯的指示。
毕竟,包拯是知名的公正之官,刘全决定相信他,至少这是一次绝佳的机会,也许能借此揭开那个偷割牛舌的贼人。
接下来的几天,刘全把所有的心力都投入到准备宰牛的工作中。
他按照包拯的指示,将牛宰杀、处理好后,将肉分门别类地整理好,准备第二天一早就带到集市去售卖。
但他心中不禁疑问,偷割牛舌的人到底是何人?他会真的如包拯所说那样自投罗网吗?
次日清晨,刘全提着牛肉,心情沉重地朝着集市走去。
集市上,商贾如潮水般涌来,吆喝声此起彼伏。
刘全找了一个僻静的摊位,将牛肉一块一块地摆放出来。
时间一点一点流逝,直到中午,摊位上已聚集了不少买牛肉的顾客,毕竟牛肉可不多见。
不一会,刘全就卖出了一大笔钱,可他心里还是发愁,小偷在哪儿呢?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刘全的内心越来越沉重。
忽然,他的目光扫过人群,突然定住了。
一个熟悉的身影从摊位旁边走过,低头匆匆,似乎有意避开与他视线的接触。
那人穿着一身朴素的衣服,但步伐却显得有些匆忙。
刘全的心猛然一跳,正是卞二,那个邻里无赖。
卞二虽然常常与刘全发生些小口角,但刘全并未太过介意,毕竟他是个老实人,从不与人争斗。
今天这一幕却让他心中生出了一丝不安。
卞二来道摊前,并没有立刻开口,而是站在刘全摊位旁边,低头观察着牛肉,似乎是在犹豫着要不要购买。
几秒钟后,他终于开口了,带着些许的挑衅:
“这牛肉,看着不咋地,应该是偷来的吧?”
刘全愣了一下,他没想到卞二会如此直接地质疑他。
但很快,他意识到,卞二的话不只是挑剔牛肉的质量,更像是在试探他。
刘全压下心头的怒火,平静地回应道:
“这肉是我家那头牛宰了的,凭什么是偷来的?”
卞二忽然低声笑了笑,然后转身就走。
不一会,他到了县衙,目的却是状告刘全私自宰杀耕牛。
因为但凡是官家允许,一定会有人上门,而他天天看着,根本没有看到人,所以他觉得,这是刘全私自杀的。
而集市上的其他人,压根不会想这么多,毕竟哪有人胆子这么大呢?
只要这条罪名定死,不仅刘全受刑,他还能拿到钱。
于是,他自信满满的的来了。
却不知道,这样反而暴露了他自己。
卞二本就是个泼皮无赖,在包拯的条理清晰的审核下,他最终还是招了。
是他割的牛舌,他因为与刘全的邻里矛盾,怀恨在心,便采取了这一恶劣手段,割掉牛舌,企图让刘全因非法宰牛被惩处,还能多得一笔钱。
刘全也没想到,处处忍让反而让人把他当成了靶子。
尘埃落定,案件水落石出,刘全也有了相应的交代。
虽是一起不起眼的小案,但放在每个普通百姓身上,都重于千金,自此之后,包拯更是声名远播。
更新时间:2025-04-1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