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元外卖狂飙,三大平台被集体约谈!网友:别再薅“自己”羊毛了

文章均已开通全网一键维权,未经授权一律举报



引言:低价狂欢成了“行业惊雷”?


靠“补贴福利”赢得热搜的外卖平台,现如今却因“扰乱市场秩序”被集体约谈。


平台热搜“上天”

商家利润“下地”


这一轮“9块9吃饱”的补贴热潮,把外卖平台送上了热搜,也把无数商家卷进了“赔钱赚吆喝”的循环里。


从“平台推出超低价组合套餐”到“优惠券天天刷屏”,表面看像是平台在撒钱养用户,实则是商户在背后默默兜底。


图源:网络


系统一句“参与活动优先展示”,直接把不参加的商家踢进了“流量黑屋”,没人点、不出单、评分也开始掉,一狠心咬牙参与,热单确实上来了,后台营收也看着挺好看,结果一结算才发现:“今天干了一天,白搭了俩工钱”。


平台喊“让利共赢”,但让的是商户的利,赢的是用户活跃和平台留存。


外卖便宜了、单量冲上去了,可原材料成本没变、人工成本还在涨,“贴本经营”成了日常。


图源:网络


不仅如此,补贴不但亏钱,更是“抽血”:平台以大数据为名优化展示逻辑,把商家的定价、销量一清二楚地吃透,最终导致“卷你的人就是你服务的平台”。


这场流量竞速本质上不是服务消费者的良性竞争,而是平台为了活下去,把商家当成代价的博弈。


图源:网络


以牺牲商户利益换增长的路径,注定不可持续,最终换来的,只会是商户的集体“用脚投票”。


外卖平台在热搜上“跑得飞快”,但这一路飞奔背后,是一条越来越空的供应链和一颗越来越凉的商户心。


图源:微博


当热度过去,平台还会剩下什么?是靠补贴拴住的用户,还是一地“白干不赚钱”的商户?


平台的高光时刻不该靠牺牲供给侧来堆砌,否则这场补贴盛宴,注定只是“吃相好看,后劲难撑”。


补贴不是福利

是平台的“续命药”


“9块9吃饱”“外卖自由”听起来像平台在宠用户,其实更多是平台在自救。


外卖市场早就从高速扩张进入到存量拼杀阶段,不是你多吃几单我少送几杯,而是谁多撑一口气谁就能留下。


图源:网络


用补贴当福利,一开始是为了“跑马圈地”,现在是怕一停补贴,用户和商户就双双跑光,低价不再是营销噱头,而成了“平台续命”的刚需。


看上去是平台在搞活动、玩增长,实则背后是全行业的集体焦虑。


老牌平台害怕年轻人“跑票”,新兴平台渴望“一夜蹿红”,结果大家都把“补贴”变成了最后的“流量通行证”。


图源:网络


只不过,以前的补贴是为了获取用户,现在的补贴则是为了“维持幻觉”:平台仍然“活跃”、用户还在“忠诚”、商户没有“出逃”。


可问题在于,靠补贴拉来的,不是用户粘性,而是价格敏感度。


你今天靠9块9把人留住,明天别人8块8就能把他抢走,真正有忠诚度的用户,从不是靠便宜绑定的,而是靠体验和信任。


现在的平台像是在原地踩水,表面波澜壮阔,实则每一脚都踩在成本和利润的缝隙上。


而且越是长期补贴,越会把行业带入结构性依赖,一旦停止,平台增长断崖、商户怨声载道、用户流失加剧,整个系统反而更难恢复。


图源:小红书


所以这不是回馈用户的温柔,是平台焦虑下的“最后一搏”,是一场自我消耗的疲惫战。


热度留得住一时,生态才撑得住长期,如果平台还指望靠“低价幻术”维持繁荣,那等到补贴退潮,可能谁都得“赤脚上岸”,暴露在真正的寒意里。


监管发声

点破平台“热闹假象”


补贴狂欢如火如荼,平台热搜一飞冲天,消费者“9块9”吃得正香时,监管突然出手,泼了一盆不算冷、但足够清醒的水。


图源:市场监管总局


“低价倾销”“恶性竞争”“骑手权益受损”等关键词,精准击中了当下平台竞争的核心乱象。


这一轮约谈,明确释放出监管信号:补贴可以有底线,竞争必须有边界,平台经济不能再以牺牲商家与劳动者为代价进行非理性扩张。


这不是监管第一次“断奶式”纠偏,要知道,团购、打车、直播都被这么被“收”过。


图源:市场监管总局


每一个靠“先烧后管”的商业模型,最后都要经历“热退冷却—政策落地—结构回调”的周期性修正,外卖平台今天被约谈,并不突然,而是“排队排到了”


真正值得关注的是,这次点名标志着平台经济从“看增长”走向“讲责任”的节点转向。


外卖不只是送餐工具,而是一套复杂的社会基础服务系统,影响着消费者日常、商户生计、骑手权益与市场秩序。


图源:网络


过去,平台把商家当客户、把用户当数据、把骑手当履约节点,如今这些“边界模糊”的角色关系,正被监管一一拨乱反正。


补贴不是原罪,竞价不是问题,问题在于当平台沦为只追热点、不守底线的“掠夺机器”,就需要有人出手拉它回正轨。


热闹可以制造,但秩序必须守住,等到风口落下、补贴消退,能留下来的,不是抢得快的,而是经营得稳的。


用户抢单狂欢

骑手跑破鞋底


“外卖自由”听上去真香,但我们点单时轻松与便捷的背后,是骑手们用一身汗水、两只鞋底,甚至一整天的胃空着,在支撑这场价格狂欢。


平台烧钱补贴带来的最大直观变化是订单暴增,骑手排班密度翻倍。


图源:网络


有骑手反映:“以前忙是中午晚饭,现在是全天候没得歇,电动车一天要充两次电,有时候连饭都顾不上吃。”


表面看是平台效率提升,实则是配送时间被算法压缩,单价被平台压缩,人被系统推着飞奔,平均一单三四块,送一趟饭可能成本是赚的,但人是亏的。


在这场“低价赛跑”中,骑手的权益保障显得尤其薄弱。


雨天、雾霾天、极寒天气,平台照样派单,但派送时间却并没有因此放的很宽松,有的骑手摔伤后仍被平台以“履约失败”为由罚款。


问题是,这种透支模式不仅伤害骑手,也逐步反噬用户体验,补贴带来的不是更好的饭,而是更快的催单,骑手跑得再快,也难以掩盖饭菜品质缩水、配送服务变差的事实。


图源:小红书


你以为吃到了一份“便宜的惊喜”,结果收到的是一份“温度靠运气”的微波饭、一张“语气靠情绪”的纸条,体验感没有升级,反倒下降。


为了维持用户活跃和履约数据的“体面”,平台不断压榨骑手的人力极限,却忽略了服务体系本身的承压能力和可持续性。


图源:小红书


平台在流量刺激下加快订单节奏,却忽视了配送一线的承载力,当履约压力超过人力极限,体验就很难维持在理想状态。


所以,表面看是用户狂欢、单量飙升,实则是服务体系“后勤崩盘”,当骑手开始怀疑人生、用户开始吐槽体验,平台还能靠什么续这口气?


图源:小红书


一顿外卖送来的不止是饭,还有对人的一份态度,如果平台真的想走远,就不能再用补贴把骑手当“螺丝钉”、把体验当绩效指标。


补贴再多,也砸不出信任,真正跑得远的平台,靠的从来不是价格,而是体验和人心。


写在最后


补贴总会有退潮时候,但平台失去的,远不止流量与订单。


当商户被压榨、骑手被榨干、用户发现“满减少了、服务没跟上”时,整个信任的链条就会开始松动,当链条一旦断裂,是很难修复的。


图源:网络


“9块9吃饱”到“集体约谈”,外卖平台用一场全民狂欢,点燃了消费者的消费热情。


但热度褪去,留下的是商家算不清的账本,是骑手踩不完的油门,是用户心里那句“怎么感觉没以前香了”。


我们当然理解平台焦虑:资本在看,财报要交,增长不能停,但如果补贴成了续命的最后一根稻草,那它砸中的,很可能是整条生态链的脊梁。


商户一边被引导做活动,一边被平台抽成压缩盈利空间,不做补贴没曝光,做了补贴不赚钱,骑手爆单跑断腿,时间卡得死,投诉压得紧,赚得少还得挨骂。


图源:网络


用户吃得便宜是便宜了,但配送慢了、餐品缩水了、体验变差了,那份对平台的好感,也在一单单“翻车”中悄悄流失。


更关键的是信任,当用户不再相信评分、商户不再信任平台、骑手不再愿意努力服务时,一个靠信任搭起来的三方闭环,也就开始崩塌。


而这个系统一旦失衡,不是靠下一波补贴、下一次促销就能拉回来的。


平台当然可以继续烧钱,也可以继续堆优惠券、玩满减、搞联名,但它更应该想清楚:靠“卷价格”卷来的流量,真的能撑起品牌的长期生命力吗?


图源:网络


当9块9退场、订单回落、投诉上升,平台还剩下什么能被用户记住的价值?我们不是要平台放弃补贴,而是希望它别只靠补贴。


别忘了,曾经的平台吸引用户,不只是便宜,更是方便、可靠、有温度,这些东西,看不见,但比优惠券更能留人。


对此,您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发表您的意见或者看法,谢谢。

#发优质内容享分成#

国内运营最早的财经自媒体,每日为您探索品牌秘密,读懂国内外消费市场!致力品牌营销、新科技、新消费,欢迎关注@品牌官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7-22

标签:科技   狂飙   外卖   羊毛   集体   网友   平台   骑手   用户   低价   网络   商家   流量   便宜   品牌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