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声明: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家住南京的李阿姨今年刚满66岁,每天早上醒来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去趟厕所。她有个习惯,每天早餐前一定要顺利排便,这样才觉得一天轻松。可最近在公园晨练时,她听邻居聊起一个话题:有的人每天一次,大便通畅,有的人却隔两三天才上一次厕所,甚至一周都不规律。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谁都说不清楚,大便次数到底和寿命有没有关系?一天一次真的更健康吗?
其实,关于排便次数与寿命的研究,一直在医学圈备受关注。网上那些五花八门的说法,难免让人迷糊。寿命长的人真的是每天都要排便吗?要是有几天排不出来,是不是就在慢慢变老?还是说这只是个常见误区?下面就带大家彻底聊清楚。
大多数人对自己的大便次数并不上心,除非出现便秘或者腹泻时才会格外焦虑。偏偏正是这种“被忽视的小事”,恰恰反映了我们的健康状态。
权威医学资料显示,排便是人体清除代谢废物和毒素的重要方式。正常情况下,成人每日排便1-2次,或者每两天一次,都属正常。很多长寿的老年人,他们的共同点就是排便有“规律”,而不仅仅在乎“次数”。
权威健康机构曾做过统计分析:每周排便次数在7-10次(平均每天1次左右)的人,肠道疾病和代谢性疾病的发生风险明显较低。与之相比,长期便秘(每周少于3次)、或大便完全不成形(每日多次,并伴有脆弱腹泻)的人群,慢性疾病、甚至心脑血管意外的概率会增加。
医生们普遍认为——“顺其自然,规律通畅”才是评判健康排便的关键。如果平时习惯了每天一次排便,突然出现几天排不出、或排便疼痛、带血等异常,需要高度警觉。
有医学专家总结,健康规律的排便,对中老年人的寿命延长有积极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毒素及时排出,肠道负担轻。如果排便不畅,肠道残留的代谢废物会被反复吸收,增加肠癌风险。
排便通畅能维持肠道微生态平衡,有助于免疫力提升。有研究显示,那些排便规律、粪便成形的人群,肠道有益菌丰度高于“常年便秘”者,感染、炎症、免疫紊乱问题更少。
心情好,生活质量提升。规律排便让大脑神经递质处于良性循环状态,不容易焦虑、烦躁。
可如果排便次数明显少于每周3次,长期便秘,心脑血管疾病、肥胖、糖尿病、甚至某些肠道癌症等的发病率会增加约10%~30%。不少长期便秘的老年人,出现了胃口差、食欲减退、腹部胀气,整个人都蔫。更有研究发现,女性便秘者的心梗、脑卒中发生率,比不便秘的高出近15%。
当然,有的人天生肠蠕动慢,每两三天排便一次,但粪便成形,排出顺畅,也不必太担心。真正危险的是那种“想排排不出、硬而干”的状态,或者“无力腹泻、总是反复拉肚子”,这才需要早做处理。
面对排便次数和健康的关系,医生普遍给出这些实用建议,帮大家守护“肠道年龄”:
多喝水。成年人每天饮水1500-2000ml,保持肠道黏膜湿润,是预防大便干结的最简单方式。
高纤维饮食。日常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物,如燕麦、红薯,每人每日膳食纤维摄入量建议25克。纤维可增加粪便体积,促进肠道蠕动。
规律运动。哪怕只是慢走、广场舞,每天30分钟,肠道“跟着动起来”。科学数据表明,每天适度活动者,排便习惯更容易养成规律。
有时间可以每天定点“蹲坑”,哪怕刚开始拉不出,养成习惯后身体会逐渐形成条件反射。此外,如果排便总是困难,千万别长期依赖泻药,必要时应去医院排查肠道功能或器质性疾病。
如果平常能保持规律、通畅的排便,一天一次或一到两天一次都没问题。哪怕偶尔比平时多拉或少拉几次,只要没有明显腹痛、腹胀、便血等不适,也无需过分紧张。
规律排便确实在某种程度上与长寿息息相关,但真正的关键,不是“次数字面”的绝对标准,而是通畅无痛、粪便成形、长期没有不适。如果最近排便样态或频率突然异常,或者有持续不适感,及时就医最保险。
现代医学共识认为,肠道健康是“百病之源”,合理作息、饮食和运动,远比拼次数更靠谱。身体的每个小变化,都值得用心关注。健康其实就在这种日复一日的生活细节里,不妨今天就多喝水、多动一动,让自己的肠道“轻松”起来。
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
参考资料:
1.《中国食物成分表(第六版)》
2.《肠道健康与慢性疾病风险关系》
3.《中华消化杂志》 4. 复禾健康
更新时间:2025-09-0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