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随着气温升高、雨水增多,伊蚊活动愈发频繁,不仅嗡嗡扰人,更可能传播基孔肯雅热等蚊媒传染病。如何科学防蚊?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中医科王明主任医师、杨恬副主任医师结合中医“未病先防”理念,推出一系列天然温和的“防蚊处方”与强体妙方,为追求绿色防护的人群提供新选择。
珠江医院中医科推出的中药香囊
天然驱蚊有妙招:香囊、熏蒸、喷雾齐上阵
除了清理积水、使用蚊帐等常规物理防蚊措施,中医更擅长利用天然药材的芳香特性驱赶蚊虫,既能避虫又能养身。
中药防蚊香囊是珠江医院中医科的“明星产品”。王明主任医师介绍:“香囊里的艾叶、紫苏叶、金银花、藿香、佩兰等11味药材,通过挥发天然香气形成‘防护圈’,不仅能驱蚊,还能醒脑、化湿、解暑。”他特别提醒,这类香囊适合皮肤敏感、不宜使用化学驱蚊剂的人群,可悬挂于床头、枕下或随身包中,但需每10-15天更换一次以保证药效。“孕妇及药物过敏者使用前,建议先咨询中医师。”
若想给居家环境“全方位防蚊”,中药熏蒸是不错的选择。“在通风良好且远离易燃物的地方,点燃艾条或苍术熏蒸房间,烟雾中的天然成分能驱赶蚊虫,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空气中的病原微生物。”杨恬副主任医师补充道,这种方法尤其适合傍晚蚊虫活跃时段使用。
此外,自制中药防蚊喷雾也简单易行:取金银花、薄荷、香茅等药材煎煮后滤出药液,装入喷雾瓶,外出前喷洒在衣物或周围环境中,“天然无刺激,让蚊虫‘退避三舍’”。而薄荷油、香茅油等纯植物精油,少量涂抹在手腕、脚踝等部位,既能带来清凉感,又能借助独特气味形成“隐形屏障”。
强健体质是根本:食疗、穴位、起居三管齐下
中医认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夏季暑湿盛行,若脾胃虚弱、正气不足,不仅易受蚊虫侵扰,也更难抵御疾病。杨恬副主任医师强调:“防蚊的同时,更要注重调理体质,从根源上提升抵抗力。”
食疗药膳是健脾祛湿、清热解暑的首选。她推荐了几款简单易做的方子:
1.四神汤:山药、莲子、芡实、茯苓各15g,煮水代茶饮,或加瘦肉、排骨炖煮,“能健脾养胃,化解暑湿”;
2.赤小豆薏米粥:赤小豆与薏苡仁按1:1比例,加粳米、冰糖共煮,“利湿清热,适合夏季食用”;
荷叶茯苓粥:荷叶煮水去渣,加入茯苓、粳米熬粥,“清暑利湿,还能清心安神”;
3.竹叶茅根茶:淡竹叶、白茅根各15g煮水,加白糖调味,“清热利尿,缓解夏季燥热”;
4.三豆饮:黄豆、黑豆、绿豆等份,按1:8比例加水煮15分钟,取汤饮用,“健脾补肾,兼顾清热”。
穴位保健则能激发身体正气。王明主任医师介绍:“每天按压或艾灸足三里穴(膝盖下四指处),可健脾益气;艾灸关元穴(肚脐下四指处),能温阳固本,增强抗病能力。”操作简单,每次10-15分钟即可,尤其适合久坐办公室的人群。
在起居作息上,需顺应夏季“阳盛阴衰”的特点:“夜卧早起,尽量23点前入睡,早上6-7点起床,与日照规律同步。”运动则以温和为主,“八段锦、清晨或傍晚散步都是不错的选择,以微微出汗为宜,避免大汗伤气”。
尽管防护得当,仍可能被蚊虫叮咬。王明主任特别提醒,若被叮咬后出现突发高热、头痛、眼眶痛、皮疹,或全身肌肉、关节剧烈疼痛等症状,需高度警惕基孔肯雅热或登革热,“务必立即就医,尽早诊断治疗,以免延误病情”。
文、图 | 记者 张华 通讯员 莫谨楠 韩羽柔 伍晓丹
更新时间:2025-07-3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