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金钱的执念,很多人一辈子都没有放下。
关于钱的思考,很多人一辈子都没有想通。
总有人,努力存款几十万,但感受不到自己的有钱人,只觉得缺钱。
当你老了,看过了春花秋月,尝过了酸甜苦辣,再去研究“钱”,越发意识到攒太多的钱居然没什么意义,这也是物极必反的道理。

人之将死,才明白什么最重要。
北宋的蔡京,权倾朝野,家中妻妾成群,钱财无数。
蔡京玩弄政权,导致北宋越来越弱。
1126年,金兵南下,北宋岌岌可危。宋徽宗为逃避责任,立马把皇位给了宋钦宗。
蔡京举家南逃,希望保住富贵。
可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都认定蔡京在奸臣,很多官员上书弹劾。宋钦宗把蔡京贬去岭南。
人生从顶峰,跌入低谷,却没有人同情,还被老百姓谩骂,连食物都不卖给他。
已经八十多岁的蔡京,写下《西江月》:“八十一年往事,四千里外无家。如今流落向天涯,梦到瑶池阙下。玉殿五回命相,彤庭几度宣麻。止因贪此恋荣华,便有如今事也。”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自己贪图的东西,都变成了累赘,悔之莫及。
还有大名鼎鼎的严监生,在最后的一刻,都考虑子孙怎么活,要节省一根灯芯。
严监生过世后,家业都被严贡生占了,妻子过得很苦,儿子也夭折。
本以为,得到了富贵,余生都是春天,没想到,春天和自己永远都没有缘分了。
我们看看一些即将离世的人,言行举止怎样,过世后的家如何,真的很有警示作用。
钱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清白、自由、服务他人,健康地活、从容地变老”。
如果一辈子为了钱,人格就会扭曲,人品会很卑劣,人与人打交道都没有情感了。
如果人老了,留下无数钱,会激发子孙的欲望,家庭内斗就开始了。
最可怕的是,钱的来路不明,产生“株连九族”之类的大祸。

人需要钱,但不要太多的钱。
有人告诉你:“如你有难处,用钱就是,如果钱解决不了,是钱不够多。”
托·富勒却说:“富人的缺陷中填的是钱。”
攒钱,是养家糊口的必须,是退休生活的基础,是家庭变好的开始。没有错。
但是我们要适可而止,要把握钱的尺度。
朋友小郭,说了他岳母过世之前的做法,非常有启发。
其岳母八十多岁的时候,觉得自己时日不多。岳父也过世多年了。
岳母把子女喊过来,把大笔的存款都分给子女,把退休金的存取方法,告诉女儿。
岳母交代之后,就再也不管钱了。
人终究要过世,不要使劲把钱藏着掖着,使劲留着。你什么都藏着,子孙也不知道,还会留下很多的后遗症。
也许一部分钱,因为不知去向,就再也找不到了。这人本想给子孙留点钱,却事与愿违,不难过吗?
一些老人,七八十岁了,还在打零工。退休了,还到处捡废品,冒雨都要翻开垃圾箱。也有老人,承担子女的房贷车贷,整个人生,都淹没在金钱的无底洞里。
《瓦尔登湖》中写道:“当一个人满足了生活的必需品和生活资料时,就会更加淡定从容地面对生活。”
缺钱的感觉,多半是自己制造的,不是生活本来的面目。
我们处在一个衣食无忧的时代,很多老人都可以退休的时代,却抠抠搜搜过日子,一辈子都为钱而活,最没有意义。

提升钱的价值,生活才会幸福。
其实,钱的多少,代表了“价格”,钱的用法,体现了价值,不是一回事。
礼轻情意重,这是钱的价值;雪中送炭,钱会变成无价的东西。
而很多人,只知道价格。什么萝卜白菜多少钱一斤,猪肉涨了跌了。这让生活,越来越紧张,没有幸福。
弗·培根说:“金钱好比肥料,如不散入田中,本身并无用处。”
人老了,把钱给孙子读书,给落难的朋友,改善一日三餐,夫妻一起过浪漫一点点,这钱就有了价值。
花钱,滋养了自己的生活,成就了他人的幸福,带来了子孙的希望,这就对了。
和我同住一个小区的王阿姨,退休之后,常常去农村的妹妹家干农活,也会给妹妹买很多必须用的药品。
每次去农村,都会倒贴钱,但是王阿姨很快乐。
王阿姨说:“帮助他人是快乐的,帮助妹妹的话,更加快乐。”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这比拼命存钱要好。这存的是幸福,人情味等。

写在最后。
幸福的生活,加上金钱的筹码,生活就失去了平衡,幸福就不见了。
人老了,如果你有退休金,或者有一定的存款,那就不要使劲攒钱了,而是安静地过日子,常常帮助他人。
做一个有德,身心健康,家庭幸福的老人,晚年才更有意义。
余生,不困于情,不困于钱。
作者:布衣粗食。
配图来源网络。
更新时间:2025-11-0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