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正进行着艰苦卓绝的长征,在这场伟大的战略转移中,红军不仅要面对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还要克服恶劣的自然环境。
其中,穿越茫茫草地成为一道难以跨越的生死难关,在这场生死考验中,红军遭遇了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恶劣的自然环境让战士们饱受疾病的折磨,而更为致命的是饥饿的侵袭。
许多战士因长期缺乏食物,身体极度虚弱,倒在了这片泥泞的草地上,然而,就在红军即将饿死之时,却意外获得了20万斤粮食,这批粮食究竟是谁的,又为何要给红军呢?
草地,海拔超3500米,气候恶劣,忽而烈日炎炎,忽而狂风暴雨,草地上沼泽密布,每逢雨季,整日阴雨连绵,无法生火取暖、烧水做饭。
过草地有三怕,一怕没踩着草甸陷进泥沼,越挣扎,越会深陷;二怕下雨,草甸本就难走,再一下雨,脚下又软又滑,一个不慎就会摔进泥沼;三怕过河,草地上有不少河,河宽流急,战士们身体虚弱,经不住刺骨的河水。
几乎每过一条河,都有战士倒下,如此惨状,在许多红军将领的回忆录中都有记载,数不清的红军战士陈尸草地。
在进入草地之前,红军虽然尽己所能筹备粮草,但依然不够喂饱全军,进入草地后,战士们准备的干粮很快就吃完了。
接下来的路程更加艰难,只能靠挖野菜、啃草根、嚼树皮来填饱肚子。
走在队伍前面的,运气好的话,还能挖到些野菜、找到点树皮;可走在后面的,连这些都没得吃,肚子饿得咕咕叫,只能干瞪眼。
战士们没办法,为了活下去,只能把皮带、皮鞋,甚至连马鞍都煮了吃。
那皮带煮得软塌塌的,皮鞋也是硬邦邦的,嚼都嚼不动,可战士们还是硬着头皮往下咽。
饿极了的时候,他们甚至得从粪便里挑出残留的粮粒,用清水一遍遍地洗,再煮成稀汤喝下去。
彭德怀率领的三军团,那时候是殿后的部队,本来准备的干粮就不多,能吃的野菜更是少得可怜。
眼看着部队就要断粮了,彭德怀心里着急,最后实在没办法,只好让饲养员把仅有的6头牲口给杀了,给战士们吃肉。
这里面啊,还包括那头大黑骡子,它可是驮着彭德怀翻过大雪山的“老伙计”了,可到了这个节骨眼上,也只能忍痛割爱了。
尽管面临着这么艰难的困境,红军战士们却一个都没有放弃他们的意志就像那钢铁一样坚硬,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都能咬着牙挺过去。
当红军队伍终于在前方看到隐约升起的炊烟时,战士们心中燃起了一丝希望,但即将抵达的迭部崔古仓,处在国民党军队的控制区内。
红军派出侦察兵小心翼翼地接近村庄,眼前的景象却让他们感到十分奇怪,整个村庄寂静无声,街道上不见一个人影。
就连平日里常见的牧羊人也消失得无影无踪,按照常理,如此满载粮草的仓库,必定会有严密的守卫。
可战士们仔细搜查了整个村庄,却没有发现一个守卫的身影,经验告诉红军,这种异常现象的背后,极有可能隐藏着敌人的诡计。
这对于饥寒交迫的红军来说,无异于雪中送炭,考虑到战士们饿得脸色苍白、浑身无力,还有不少病患伤员。
红军将领犹豫许久后,最终下令分发粮食,在分发过程中,战士们严格遵守纪律,迅速将粮食装袋并分发至各个队伍。
同时为了日后归还,林伯渠写下借据盖上印章,还留下了一些银元作为补偿。
随后,得到补给的红军用前赴后继的牺牲突破腊子口天险,跳出包围圈。
原来,这些粮食是卓尼土司杨积庆为红军准备的,杨积庆13岁时就成为了卓尼土司,管辖着十万人口,手中掌握着一支强大的军事力量。
蒋介石和青海的马家军对他的领地垂涎已久,多次试图侵占,但都因杨积庆在当地民众中威望极高,而未能得逞。
与卓尼杨氏家族前18代土司相比,杨积庆土司在洞察局势、顺应时代潮流方面展现出了更为突出的能力。
《大公报》的知名记者范长江先生曾对他给予高度评价,这位土司大人虽然一辈子都没踏出过卓尼一步,可对国内外发生的大事小情,他都能及时掌握得一清二楚。
原来,杨积庆土司有着自己独特的消息渠道,他在繁华的上海、天津等大城市都设有商行,这些商行就像他的“千里眼”和“顺风耳”。
通过频繁的书信往来和货物运输,源源不断地把外界的信息传递到卓尼,所以,即便身处偏远的藏区,杨积庆土司也能对国际形势了如指掌。
杨积庆土司的思想十分开明,对新事物总是充满了好奇和热情,他积极推广先进的技术和文化,让卓尼这片古老的土地焕发出了新的生机。
他有个特别的爱好,那就是摄影,在那个年代,摄影可是一件稀罕事儿,但杨积庆土司却对它情有独钟,他常常拿着相机,记录下卓尼的美丽风光和人们的生活点滴。
不仅如此,杨积庆土司还在卓尼首次架设了电话,组装了一台500瓦的发电机,这些先进的设备让卓尼与外界的联系更加紧密,也让当地百姓的生活变得更加便利。
可以说,杨积庆土司用他的智慧和勇气,为卓尼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从范长江先生所著的《中国西北角》一书中,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这位土司大人。
虽然他的脚从未踏出过甘肃的疆土,但他却养成了每天读报的习惯,通过报纸,他能够及时了解到国内政局的动态和中日关系的最新进展。
对于国民党官员那些愚弄欺压藏人的做法,杨积庆土司也是深感不满,他常常在心里默默为藏区百姓的命运担忧。
在红军长征期间,杨积庆预见到红军可能会经过他的辖区,便开始通过各种渠道了解这支军队的性质。
他得知红军打击地主、分配土地,积极救助贫困群众,为百姓争取权益。为了进一步验证自己的想法,杨积庆决定先观察一下红军。
当他得知红军选择通过草地后,便特意秘密下令撤走崔古仓粮仓的守卫,留下了整个地区好几年储备的巨额粮食,其中有二十万斤粮食和数百斤食盐。
有了这批粮食的补充,战士们体力逐渐恢复,红军战士们深知每一粒粮食的珍贵,他们不再像之前那样虚弱无力,而是重新燃起了战斗的斗志。
此后,杨积庆还暗中为红军提供关键情报,帮助红军成功突破腊子口天险,摆脱国民党军队追击。
腊子口是典型的“一线天”地貌,是红军进入陕北地区的必经之路,国民党守军在这里筑造了坚固的碉堡工事,扬言要让红军插翅难飞。
杨积庆提供的情报让红军了解到腊子口的弱点,担任攻克腊子口任务的杨成武仔细观察敌情后,发现敌人的碉堡只修了前面。
那处地方的地形,顶部居然是露天的,就像个没盖的盒子,再看两侧和后面,到处是窟窿眼儿,就跟筛子似的。
这么个地形,对我军来说,那可太有利了,简直就是老天爷都在帮咱们,特别适合咱们迂回着把敌人给包抄起来。
于是红军战士们瞅准时机,一下子就突破了天险腊子口,把敌人打得落花流水。
可谁能想到呢,杨积庆之前做的好事,却把国民党当局给惹毛了,到了1937年8月,国民党那个师长鲁大昌,心眼儿坏透了,他勾结了杨积庆手底下几个叛变的家伙,搞了个“博峪事变”。
他们趁着杨积庆没防备,把他和他的7名家属都给残忍地杀害了,他的直系亲属,还有那些忠心耿耿的手下,不是被杀了,就是被软禁起来。
国民党呢,以为这是个好机会,想趁机把杨积庆管辖的地盘都给兼并了,可他们哪里知道,这一行为可是把老百姓给惹恼了,大家心里,对国民党那是恨得牙痒痒。
为了稳定局势,国民党推选杨积庆的次子杨复兴为卓尼土司,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杨复兴继承了父亲的遗志。
在解放战争快要结束的时候,卓尼的老百姓们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热烈地欢迎红军来到卓尼。
他们知道,红军是来给大家带来好日子的,所以大家都盼着红军能快点儿来,一起为新中国的复兴事业出份力。
时间到了1949年,杨复兴才20岁,刚从南京陆军大学毕业,蒋介石看中了他的才能,想拉拢他,就给了他一个少将军衔。
杨复兴表面上假装答应了蒋介石,说要跟着他一起,可心里头其实早就有了别的打算。
后来,蒋介石就把杨复兴送回了卓尼县,让他去组织藏军,可杨复兴一回卓尼县,做的第一件事儿就是赶紧和解放军取得了联系。
他明确地跟解放军表示,自己要临阵起义,不再跟着蒋介石混了,西北野战军一听这消息,高兴坏了,立马就派了特使去跟杨复兴联系。
到了1949年9月,杨复兴就带着他的部队起义了,卓尼县也就这样和平解放了。
起义之后,杨复兴一点儿也没闲着,他立刻调转枪口,去打击那些还在负隅顽抗的国民党残军。
而且,他还主动站出来,废除了土司制度,让卓尼县的老百姓们都能过上真正平等、自由的日子,他也因此成了卓尼县的“末代土司”。
到了1994年10月,甘肃省政府为了表彰杨积庆,在红军最危急的时候伸出援手,不仅挽救了红军,还展现出了他的民族大义和高尚情怀,就追认他为革命烈士,人们也尊称他为“红色土司”。
军民一心、民族团结才是战胜一切困难的力量源泉,在当今这个时代,我们更应该铭记这段历史,把这种伟大的精神传承下去,发扬光大,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陇原红故事》(第2辑)——大义千秋的土司杨积庆2023-08-08
新华网——藏族土司杨积庆:为长征路上的红军雪中送炭,他不惜献出生命2021-03-26
更新时间:2025-04-2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