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元被釜底抽薪,除了中国之外,美国盟友也开始减持美债。与此同时,特朗普政府发现情况不妙。那么,各国为何会逐渐减持美债?这对美元体系又会产生什么影响?
当地时间11月18日,美国财政部公布最新数据,长期以来支撑美国国债市场的几个主要海外买家,这一次给出的反馈不再一致,日本增持美债,英国开始抛售,而中国保持了继续减持的节奏。数字的变化本身不算大,但这对依赖外资资金链的美国来说,是一个值得警惕的信号。

从数据来看,日本9月增持89亿美元美债,总持仓达到1.189万亿美元,继续维持美国最大债主的位置。英国则减持393亿美元,总持仓降至8650亿美元。中国在9月再减持5亿美元,将持仓降至7005亿美元。这样算下来,中国今年已经五次减持,而过去三年的累计减持规模超过2800亿美元。
美债减持本身足以让华盛顿注意,但真正让特朗普团队紧张的,不是这些数据,而是中国在债券市场上的另一个动作。据彭博社18日报道,中国在卢森堡发行了最多40亿欧元的欧元主权债券。结果远超市场预期,40亿欧元的债券,获得超过1045亿欧元认购,是26倍超额。这种规模在当前疲弱的欧洲市场非常罕见。彭博社、路透社都指出,这是中国债券发行史上最受欢迎的欧元债券之一。
这与美国国债在国际市场上吸引力下降形成了对比。近期,美国的财政赤字继续扩大,而美联储进入降息周期后,美元收益下降,不再具备前几年那种明显的吸引力。对资金来说,收益趋同之后,比的是风险。市场开始更加重视债务规模、财政可持续性和货币稳定性。于是出现了矛盾的现象:美国国债发行量越来越大,但官方部门购买意愿下降,而中国主权债券的需求反而上升。

更重要的是,这一次中国发行欧元债券,不是单独事件。十一月初,中国发行的40亿美元主权美元债券,也出现了几十倍认购。其中五年期债券的最终定价,只比美国国债高出0.02个百分点。中央银行、主权财富基金、保险资金大量参与,超过四成的份额被这些机构拿走。对比去年,这些机构对中国的参与比例大幅上升,而亚洲私人投资者的份额则下降。这说明储备管理型机构,正在增加对中国债券的配置。
对中国来说,这意味着国际资金正在用行动表达态度。越多的长期资金愿意持有中国债券,代表他们相信中国的偿付能力,也相信人民币与中国资产未来的稳定性。资金的投票往往比舆论更直接,也更准确。
而反观美国,美联储已经两度降息,美国希望通过降息让资金重新流入美国市场,但结果并不理想。欧洲央行跟随降息,美元和欧元的利差并没有拉开,投资者转而寻找更稳定的区域性资产。此时中国在欧洲市场发行欧元债券,恰好提供了一个新的选择。对欧洲机构来说,中国发行欧元债券,意味着不用承担汇率波动风险,又能获得相对稳定的主权信用,不少机构自然愿意参与。

总的来说,美元的力量来自信心,而信心来自预期。当越来越多的资金开始分散风险,开始寻找新的信用基础,美元的独占地位也就不再稳固。未来不会一夜改变,但变化已经开始。美国必须面对这个现实,而中国则在稳步推进自己的布局。
更新时间:2025-11-2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