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来也奇怪,同样是年轻人越来越不愿生娃的年代,全国各地想尽办法“催生”,补贴发了、假期加了、口号喊了,生育率却还是年年降。
可广东偏偏“反其道而行之”:没怎么宣传,没怎么吆喝,结果新生儿数量,一直稳居全国第一,整整6年没掉过队。
2024年,广东生了113万娃,相当于全国每10个孩子里,就有一个是“广东制造”。
而且不仅总量大,出生率也高,广州、东莞、汕头这些城市,个个都能跑赢全国平均水平。
这不是偶然,是广东人真·能生、敢生、也愿意生。
01
为什么在别的地方,生娃变成一件“靠勇气”的事,而广东却活成了全国最自然、最热闹的“生育现场”?
答案,其实藏在广东的日常里。
你只要早高峰坐一趟广州地铁,或是黄昏走一圈佛山小区,就能明白广东为啥生得多。
人多、年轻人多,是最直接的原因。
全国不少地方正被“老龄化”“人口外流”困扰,广东却反着来,一年进几百万新居民,全是打拼的年轻人。
他们留下来安家落户,接下来的“组建家庭、生儿育女”,就是水到渠成的事。
你很难想象,一些三四线城市正面临“95后女生不愿留、80后男青年打光棍”的双重危机,而广东的街头却遍地是二十多岁背娃的年轻爸妈。
在东莞、深圳这种外来人口占大多数的城市,生育主力已经不是“原住民”,而是“新广东人”。
这种包容度和人口吸引力,正是广东最大的人口红利。
02
但人多只是表象,真正的底层逻辑,是广东的生育土壤足够“实在”。
首先,广东的就业和经济环境,是很多年轻人愿意留下来的根本。
不仅岗位多、工资高,还有“只要愿意干,就有口饭吃”的底气。没有巨额房贷压身,生活压力相对没那么沉重。
哪怕是在老家混不下去的年轻人,到广东打工也能找到立足点。
其次,广东人对生孩子这事,态度既不盲目,也不焦虑。
特别是粤东、粤西、粤北一些地方,传统观念仍旧保留着“多子多福”的文化逻辑。不少年轻人,哪怕住在城市里,骨子里还是认这个理儿。
你会经常在广东听到:“两个孩子最好,凑个‘好’字”“一个太孤单,俩才热闹”。
而这种观念,并没有因为经济发展就被彻底取代,反而与城市生活融合得更自然。
而且相比于动辄几万块一月的“精英育儿”风潮,广东人对“怎么养娃”这件事,态度更接地气:孩子健康就好,能吃能跑能上学就行。
饭可以在楼下打包,衣服可以从拼多多下单,娃哭了有人哄、家人轮流带,这才是现实世界里“可持续”的育儿方式。
03
当然,敢生还得养得起。
广东这几年在托育、教育、医疗等方面的建设速度,是真的快。
从普惠幼儿园到母婴驿站,从街道社区的托育一体化,到育儿补贴和登记优化,很多地方没大张旗鼓宣传,但实实在在在做。
你在广州、深圳走一圈,不缺便宜又靠谱的幼儿园;在汕头、佛山也能看到很多家长带娃逛社区亲子活动中心,孩子玩得开心,爸妈也不那么累。
甚至在一些县域城市,育儿也没有大城市那么“卷”。
没有硬性要报多少兴趣班、上多少昂贵的托管机构,家人互相帮衬着,一边做小生意一边养孩子,也能过得踏实安稳。
而这种“不焦虑的教育氛围”,其实是当下很多年轻人梦寐以求的状态。
最重要的是,这里的人情味和生活气,给了“生孩子”这件事一种特别的氛围:不是KPI,也不是任务,而是再自然不过的家庭延续。
你走在东莞的夜市,孩子拽着爸妈挑小吃;你去湛江海边,小孩堆着沙堡笑得满脸沙子;你路过潮州的祠堂家宴,三代人围桌吃饭,孩子在膝下打闹……这些看似平常的日子,正是广东“愿意生”的真实写照。
而当全国都在为生育焦虑时,广东却靠着稳稳的生活、浓浓的烟火气,活成了别人羡慕的模样。
广东不靠补贴,不靠强推,而是用真实的生活场景给了年轻人“愿意生”的理由。
#头条深一度#
-End-
更新时间:2025-07-0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