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片之父”邓中翰的人生路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中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一说起“垄断”“卡脖子”,恐怕无数中国人想到的便是中国的芯片产业,被欧美人卡了脖子。

当初华为、中兴等一众企业被美国制裁,缺乏5G芯片的华为硬生生又倒回去造了几年4G手机,也让中国人对这枚小小的芯片有了新认识。

但如今,正所谓风水轮流转,这次被“垄断”的不再是中国,而是美国。

正是有着“芯片之父”荣誉的一位爱国科学家回国,让中国的芯片不仅不再被卡脖子,反而还让美国人感受了一下这种滋味。

当初钱学森先生回国让中国的导弹技术直接进步了50年,而这位科学家的回国,同样终结了中国的“无芯”时代。

甚至有人说他的研发成果堪比核武器般重要,那么大家知道这位科学家是谁吗?

01远渡重洋的天才少年

1968年9月5日,邓中翰出生于江苏省南京市,有着那个年代孩子们都有的特征——爱鼓捣东西。

从家里的电灯、钟表到收音机甚至电视机,邓中翰都有着浓厚的兴趣,常常大人们一个不留神,邓中翰便会将其拆掉。

不过与那些皮孩子不同的是,只要是邓中翰拆过的东西,无一例外都能顺利组装回来,就连一个螺丝也不落下。

大人们也惊奇于他从小对电器的兴趣和天赋,叔叔们常常开玩笑说道:“中翰,你小子这么爱电器,以后怕是要去当个发明家了。”

没想到年少时一句玩笑话,竟真的预测到了邓中翰的一生。

儿时的梦想也是成为一名科学家,在那个动乱的年代,邓中翰却从不关心外界的事情,只做自己想做的,安安静静地读书,在努力和天赋的加持下,成绩自然十分优异。

1987年9月,带着对科学的浓厚兴趣,19岁的邓中翰顺利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系就读。

来到大学校园中的邓中翰,真正感受到了科学的魅力,在中科大的校园里开始了如饥似渴地读书求学,在求知欲下,邓中翰不断地在挑战自己。

在邓中翰大二时的物理课上,当时教授正在讲述一道关于电磁学的问题。

但坐在台下的邓中翰的思绪却早就从这道题上飘走,教授的讲课内容他一看就会,并发现老师的讲解思路似乎存在着一些问题,于是脑子中便开始思考这道题背后更深层次的问题。

课讲完了,邓中翰的思绪也回来了,灵感迸发的他赶忙将自己的想法记录下来。

整整写了8页纸的内容,想出了5种验证方法,邓中翰将这8页纸寄给了中科大胡友秋教授的信箱中。

胡教授是当时中科大鼎鼎有名的学者,有过留洋经历,还在中科院有过科研经历,见识非凡。

起初收到这封信的胡教授还以为这是他的同事给他寄来的学术探讨,当看清落款是“本科生邓中翰”六个字时,饶是见多识广的胡教授也感到了震惊,没想到一个本科生便能有如此见解。

这位有着识人之明的胡教授便当了一回“伯乐”,将邓中翰推荐到了当时正在做科研项目的黄培华教授那里,给了邓中翰一个新的发展平台。

要说当时沉迷于科研的邓中翰有多疯狂,当时寒假其他同学都回家过年,唯有邓中翰一个人留在学校里继续读书。

有同学问他为啥不回家过年,邓中翰是这样说的:

“有些文献是英文写的,想要看懂得查阅大量资料和词典,回到家里就没了这条件,只能去学校图书馆里学习。”

整整一个暑假,邓中翰除了吃饭睡觉,基本上人就没离开图书馆,即便是过年那几天,也直接将资料搬回宿舍里。

等到同学们开学见到他时候,整个人都变得胡子拉碴的,但让邓中翰感到欣慰的是那已经被读完的整整“一尺高”的文献资料。

付出总会有回报,大量的文献阅读也让邓中翰有了自己的学术储备,也让一向心高的黄培华教授破格吸纳他进入到研究小组中。

大三时的邓中翰便顺利地发出了自己的第一篇论文,也正是大学的这些积累,让邓中翰成功拿到了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物理系的“offer”。

02留学美国大放异彩

九十年代的中国,正是“留学热”最火的时候,当时谁要是能到美国留学,那立刻便能成为当地的“名人”。

那时的邓中翰受到的便是这样的待遇,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物理系的通知书来到时,同学们表现地反而比他还激动。

即便是在美国,加州大学也是一所名校,更是被美国人称为“比黄金更能给人带来光荣与喜悦的大学”。

如果说本科时的邓中翰是在积累、在蛰伏,来到美国读研时的邓中翰则真正迎来了他人生的“高光时刻”。

在加州大学,邓中翰把中国人的刻苦劲发挥地淋漓尽致,每天披星戴月、早出晚归地学习。

五年后的毕业典礼上,不少美国同学才发现,班里这个叫做“约翰·邓”的同学,竟一连拿下了物理系硕士、经济管理学硕士和电子工程学博士三个学位,成为了加州大学建校130年依赖第一位横跨工、商、理三大学科的学生。

正所谓厚积方能薄发,还没毕业的邓中翰便接到不少硅谷巨头们的邀约。

最终,邓中翰选择加入到国际商业机器公司,也就是我们熟知的“IBM”公司担任高级研究员。

1998年,入职仅仅一年的邓中翰便获得了机会,在硅谷风险投资基金公司的支持下,创建了一家名为Pixim Inc的半导体公司,并将市值做到了1.5亿美元。

商业上的成功也让邓中翰享受到了鲜花和掌声,彼时的他可谓是春风得意,也就是在这时,遇到时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中国科协主席的周光召,两人的一番谈话,再次改变了邓中翰的人生轨迹。

03回国再度起步

“西方国家们垄断了芯片领域,中国的半导体工业想走欧美的老路是万万走不通的,你想想看,有什么好办法?”

周光召意味深长地向邓中翰询问起了中国芯片产业的走向。

听到这句话,邓中翰也皱起了眉头。

作为一名中国人,虽然在美国事业上有了巨大成功,但他又何尝没有关注中国芯片产业的发展。

可相较于美国这些老牌工业强国,中国的底子实在是太薄了,西方国家的专利又处处是垄断,连条让中国挤进去的“缝”都难找。

面对周光召的问题,邓中翰也记在心中,开始不断与中国的实验室进行沟通对接。

但其实,要想全身心地投入到我国芯片领域的研发工作,邓中翰便必须做出一个抉择:想要回国搞研发就必须舍弃在美国取得的一切。

市值上亿美元的公司、在美国建立的人脉和资源,以及在这里取得的一切成就,回到那个依然有些落后的国家中再度踏上一条艰辛数倍的道路。

我相信在这个选择上,没有人不会犹豫。

但不久之后,一件事让邓中翰心中有了决定。

作为在美华人代表,邓中翰被邀请参加了新中国成立50周年庆典,当受邀回国的邓中翰站在天安门城楼注视着盛大的阅兵式和群众游行时,他的内心深深地被震撼到了。

他明白,自己能有机会出国留学,离不开国家的培养,但国家的发展,需要万万千千有志青年们的付出。

而自己,如今也正是到了该为祖国奉献的时刻。

观礼结束后,邓中翰匆匆结束了在美国的一切,毅然而决然地踏上了回国的道路。

仅仅半个多月后,在北京海淀区的一栋破旧楼房里,中星微电子起步了。

简陋的办公室里,北京的冬天又异常寒冷,科研人员们一边搓手一边认真地计算着实验数据。

条件的艰辛倒也还能够克服,可科研是个从无到有的过程,在中国,这里没有前人的路,只能靠自己一点一点摸索。

到了2001年底,一个残酷的事实摆在了邓中翰面前:公司掌上只剩下100多万了。

芯片是个“烧钱”的行业,成千上百万的资金投入进去,不一定能够回本,稍有不慎便是血本无归。

要想继续研究下去,就得继续“输血”,在中星微电子这个生死攸关的时刻,邓中翰和其他三名创始人站了出来,拿出了自己的存款,甚至就连房子、股票都和银行抵押做了贷款。

这一次,他们堵上了全部。

2001年3月,邓中翰和他的中星微电子也迎来了“春天”,整整17个月的坚持,让中国第一枚百万门级超大规模数码图像处理芯片“星光一号”顺利诞生,结束了中国“无芯”历史。

04后记

从一个海外学子到一名爱国创业者,他的回国,也让中国芯片产业有了“从0到1”的蜕变。

21年的坚守让“中国创造”的奇迹再度惊艳世界,作为“星光中国芯”的总指挥,邓中翰让中国的芯片产业自此启航。

如今的中星微电子已经占据了全球计算机图像输入芯片市场份额的6成以上,在全球芯片领域都有了我们中国的“一席之地”。

未来的芯片行业,以邓中翰为代表的一代中国“芯片人”也将彻底颠覆西方垄断下的芯片产业格局,让“中国芯”点亮世界!

参考信源:

  1. 邓中翰:中国制造+中国创新=中国创造——中国青年报

2.青年“海归”创业者的领头羊——邓中翰 ——中国新闻网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4-22

标签:芯片   物理系   生路   微电子   美国   中国   科学家   加州大学   教授   产业   科技   公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