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门诊,让每一个抽动障碍孩子“被看见”

9岁的小航,总是在课堂上频繁眨眼、咧嘴,肩膀还不自觉地耸动,还时不时地“吭吭”清嗓子,响亮的声音时常打断课堂秩序。

小航成了老师眼中的“问题学生”,面对提醒和批评,他既委屈又无法停止,症状反而在压力下加剧。

最近两个月,他症状愈发明显,父母原以为是喉咙发炎,但医院检查显示呼吸道一切正常。

最终,在医生的建议下,家长带他来到儿科神经门诊,被确诊为儿童抽动障碍。

随着社会对儿童心理与行为健康的日益重视,这类曾被简单归为“坏习惯”的神经发育障碍,正越来越受到关注。

日前,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儿科获批“儿童抽动障碍规范化门诊全国示范中心”。

让我们一同走进门诊,看如何借助多学科协作与规范化诊疗,为这些特别的孩子点亮理解之光,找回健康与自信。

从“被忽视”到“被理解”

千万患儿需要科学关注

“儿童抽动障碍看似是小动作,背后却关系着孩子的学习、社交与心理健康。”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儿科主任杨志仙教授指出。

儿童抽动障碍是一种常见的神经发育性疾病,现有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约有2.5%的儿童受其困扰,患者总数接近1000万。超过半数患儿共患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等其他疾病,亟需全生命周期的规范管理与专业支持。

杨志仙教授表示:“这类疾病症状多样、共病复杂,单一的治疗方式往往难以奏效。因此建立一套规范化、个体化的综合诊疗体系,正是帮助孩子走出困境、帮助家庭走出迷茫的关键。”

“近年来,门诊中像小航这样的孩子越来越多。许多患儿都曾辗转多家医院,会跑很多弯路。”作为临床一线医生,儿科刘京副主任医师对此深有体会,“由于症状时轻时重、反复波动,常被误认为是‘心理问题’或‘坏习惯’,不仅错过了早期干预的窗口期,整个家庭也承受着巨大的焦虑与压力。”她补充道,规范化门诊的建设,正是为了整合资源,为每个孩子量身定制干预方案,让治疗更精准、家庭支持更系统。

建立规范化诊疗体系

守护孩子的健康成长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儿科专业成立于1942年,1952年正式建科,曾获得北京市级的先进集体奖励,2001年成为国家重点学科,2018 年获批“北京市重点专科建设项目”。

神经专业组在儿童癫痫、遗传代谢病、神经免疫性疾病、神经肌肉病、抽动障碍及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等方面均处于国内领先水平。目前,儿科已构建完善的抽动障碍诊疗体系,对抽动症进行多维度评估量表,实现个体化精准诊断评估,依据评估结果,进行基于评估的综合干预。综合干预包括药物干预、物理治疗指导、中西医结合治疗、心理健康教育、儿童心理行为治疗指导、家庭心理支持、认知数字疗法抽动训练等,并对抽动障碍共患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强迫障碍、癫痫等,积累了丰富的诊疗经验,最大程度改善患儿症状及生活质量,为患儿及家庭提供持续支持,助力孩子重返校园、重拾自信。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儿科抽动障碍治疗坚持“多学科协作”原则,儿科、精神心理科、康复科等学科协同制定方案,同时对患儿进行长期随访管理,根据患儿病情变化动态调整治疗策略。

“规范化不是‘一刀切’,而是在科学框架下实现个体化服务,让每个孩子都能得到精准干预。这正是我们建设示范中心的初心。”杨志仙主任强调。

“作为儿科医生,我们不仅要治病,更要‘治心’——让孩子被真正理解,被科学地帮助。”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全国抽动障碍协作组顾问秦炯教授表示,“我们将继续用专业和温暖,守护每一个孩子的成长之路,为他们点亮未来的希望。”

“调皮行为”背后的疾病信号

需要更多关注和呵护

儿童抽动障碍主要表现为不自主、无目的、快速、重复的肌肉抽动和发声抽动。

核心症状

运动性

抽动:

眨眼、咧嘴、耸鼻、摇头、耸肩、甩手、腹肌抽动等。

蹦跳、触摸他人或物体、模仿他人动作、扭动身体等。

发声性

抽动:

清嗓子、干咳、吸鼻子、发出“啊啊”、“吭吭”等怪声。

重复词语或句子、模仿他人说话、有时会无法控制地说出脏话或侮辱性词语(称为“秽语症”)。

抽动症状通常从面部开始,逐渐发展至头、颈、肩部,进而波及躯干与四肢。其表现形式多样,可不断转换或叠加,例如从眨眼转为耸鼻,或两者并存。

刘京副主任医生介绍:“孩子的症状可能自然缓解也可能因诱因加重。常见加重因素包括压力、焦虑、疲劳、感染或被过度关注;而注意力集中、放松、情绪稳定、充足睡眠以及体育运动等精细活动,则有助于减轻症状。”

抽动症的危害,不止是“动一动”那么简单

抽动障碍本身通常不会危及生命。但对孩子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01 学习困难

频繁的抽动会分散孩子的注意力,导致上课听讲效率低,完成作业困难,学习成绩下滑。

02 社交障碍与同伴排斥

孩子可能因为怪异的行为和声音被同学嘲笑、孤立,甚至被霸凌,导致自卑、孤僻,不愿与人交往。

03 心理与情绪问题

长期不被理解、被批评,极易引发焦虑、抑郁、低自尊等情绪问题。有些孩子还会共患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强迫障碍,让情况更复杂。

家长应该如何应对?

支持与理解是关键。当发现孩子有抽动症状时,家长的应对方式至关重要——

01 减少提醒与指责

这是最重要的原则。不要总是提醒孩子“别动了”、“忍住”,这只会加重其心理负担,让抽动更频繁。理解和接纳是康复的第一步。

02 减轻压力,营造宽松环境

学习压力、家庭矛盾、父母苛责是抽动最常见的诱因。帮助孩子放松,保证充足的睡眠,合理安排学习与娱乐时间。

03 正向沟通与鼓励

与孩子坦诚沟通,告诉他,“这不是你的错,我们理解你,这是一种小毛病,我们一起想办法。” 多发现和表扬孩子的优点,增强其自信心。

04 与学校老师积极沟通

主动告知老师孩子的病情,争取老师的理解与支持。请老师帮忙引导同学,避免嘲笑和歧视,并为孩子创造一个轻松的课堂环境。

05 避免过度关注和强化

不要在症状轻微时过度上网搜索、四处求医,这会给家庭和孩子带来不必要的焦虑。在医生指导下,保持平常心。

“人民”专家特别提醒——

早期干预和家庭、学校的支持能显著改善孩子的生活质量。若怀疑孩子有抽动症状,请及时就医,避免延误诊治。

就诊攻略

搜索“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公众号→门诊就医→门诊挂号→西直门院区→儿科→搜索专家姓名或专病门诊“神经-癫痫抽动多动头痛门诊”

出诊专家:

秦炯教授

出诊时间:周一下午、周五上午

杨志仙教授

出诊时间:周二全天、周四下午

刘京副主任医师

出诊时间:周五上午、周日上午

神经-癫痫抽动多动头痛门诊

门诊时间:周一、周三上午

出诊专家:符娜、吕秋、张世敏、徐兆、牛悦等

专家简介

秦炯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儿科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癫痫中心主任。现任中国抗癫痫协会常务理事,第1~3届理事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结节性硬化症和罕见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生酮饮食专委会顾问;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全国抽动障碍协作组及全科学组顾问;北京医师协会儿内科专科医师分会副会长;北京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常委,发育行为学组组长;北京抗癫痫协会名誉会长,监事长等。

杨志仙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儿科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荷兰国家癫痫研究所访问学者。先后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和北京大学人民医院(2023年至今)从事儿科神经、癫痫及脑电图工作。荣获2023年国之名医优秀风范奖;北京大学优秀博士生指导教师2次。发表论文上百篇,其中SCI 60余篇。现任中国医师协会神经调控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研究型学会神经电生理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抗癫痫协会结节性硬化症与罕见病专委会、神经重症专委会、生酮饮食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北京抗癫痫协会常务理事;北京神经内科学会常务理事;北京市科协人才举荐评审专家。

刘京

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擅长儿科常见病、发育行为儿科,尤其注意力缺陷、抽动症、多动症、学习困难、语言发育迟缓等。现任北京神经科学学会儿童神经发育及相关疾病研究专委会委员;中国抽动障碍协作组青年委员副组长;中国中药协会儿童健康与药物研究专委会青年委员;北京医师协会肿瘤生殖学专委会委员。

守护儿童,就是守护明天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儿科

始终坚持专业、规范和关怀

与每一个孩子、每一个家庭同行

供稿 | 儿科 刘京

编辑 | 师欣楠、张贺

声明 | 如转载请注明来源“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微信号:rmyy 1918)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24

标签:育儿   门诊   障碍   孩子   儿科   北京大学   神经   症状   医院   癫痫   北京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