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第一省易主:不仅是新能源车打败燃油车,背后有三个信号

在上半年,安徽汽车产量超过广东,位居全国第一,这背后反映了三个趋势。

自2016年以来,广东汽车产量在全国第一这个位置上已近10年。拿2024年来说,广东省全年汽车产量570.74万辆,位居第一,且是断层式领先,产量是排在第二的安徽的两倍多。

今年上半年,安徽新能源汽车产量达到61.33万辆,登顶全国第一,实现历史性突破。如果拉长时间的维度,安徽汽车从2020年的10.5万辆提升至2024年的168.4万辆,四年时间增长了15倍,排名由第4位至全国第2位。

安徽为何突然实现对广东的赶超,本质是反映了新能源车与燃油车此消彼长的过程。

众所周知,广东省一直是汽车产业发达的地区,但是广东汽车产业以燃油车为基本盘的,广东省的代表车企广汽集团作为中国最早的合资车企之一,早期与本田、丰田等外资品牌合作,推动了中国汽车工业发展。其合资模式与市场布局曾长期占据行业领先地位。

2012年上市以来,广汽集团业绩稳步提升,2017年和2018年,公司营业收入突破700亿元,归母净利润站稳百亿元。

在广州的街头,卖的最好的是丰田车,雷克萨斯在广东省的销量常年全国第一。辉煌时期的2020年,仅广汽本田一年的销量就超过80万辆;广汽丰田更是在2022年销售规模突破百万辆。可2022年以后,业绩持续大幅下滑,直至亏损。

这与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与竞争不无关系。由于广东在燃油车时代的成功带来的市场惯性依赖过大,广汽等本土车企的转型还是慢了点。

而安徽汽车产业由于没有燃油车的包袱,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非常快,2020年抄底跌落谷底的蔚来,2021年比亚迪宣布合肥基地落地长丰,2023年江淮汽车与华为签署《智能新能源汽车合作协议》……从传统豪强奇瑞的转型,到蔚来的扎根,从比亚迪合肥基地的超级产能释放,到大众安徽加码新能源研发制造,安徽逐渐形成了一个涵盖整车、电池、零部件的新能源汽车全生态链。

目前,安徽集聚了7家整车企业,引育规上限上零部件企业3000余家、后市场企业1700余家。奇瑞、蔚来、大众、比亚迪、江汽、长安、汉马科技,这里面奇瑞和比亚迪老板都是安徽人,比亚迪在合肥2024年贡献了95万的产量。

广东汽车产业,油车向新能源车的转型不够快

广东被安徽超越背后,重要原因源于统计口径的变化,由此前的“企业法人所在地”改为“生产地统计”。

影响最大的变量便是比亚迪。此前比亚迪等车企在安徽的产量被计入广东,2025年起产量则归入安徽。统计规则改变后,安徽跃居第一,广东大幅下跌,陕西湖南河南等销量排名也上来了。

从另一个角度讲,新的统计规则,也是合理的,在哪生产就归哪个省,能够更好反映当地的汽车产量,对当地的汽车产业发展情况更加了解。

现在安徽的汽车产量,在2025年上半年反超广东18万辆。这背后不仅是广汽的销量下滑(广汽集团在2023年上半年,产量高达120万辆,去年上半年是86万辆,到今年已经只有80万辆了),还有大众佛山工厂的减产,东风日产等的减产,也影响了广东汽车产量的增长。

可以看出,广东汽车销量下滑,主要是因为大众、日产、本田等合资燃油车工厂的销量下跌导致减产,这背后清晰体现了油车基本盘在新能源车的竞争下,下跌的趋势是肉眼可见的。

广东除了比亚迪和小鹏以外的车企,真的需要加快转型升级的步子了。

由此,我们从中可以看到三种趋势。

首先是,广州是本田、丰田、日产中国主力基地,依然强大,但是新能源车蚕食燃油车市场,这个大趋势是明显的。

其次,安徽作为内陆省份,有着相对低廉的土地与用工成本,加之便利的交通枢纽优势,叠加政策扶持及完整的汽车产业链,积极融入长三角汽车产业集群,成为珠三角产业转移重要承接者。

这反映了汽车产业因土地、用工成本从沿海向内陆的布局转移,透露做大内循环的信号,而外循环——出口越来越不好做了。

奇瑞6月份墨西哥工厂落地,这已经是奇瑞在美洲投入的第10家工厂。比亚迪今年也在巴西卡马萨,匈牙利赛格德投产,比亚迪工厂目前遍布6大洲。长安汽车5月在泰国投产,这是长安在海外投产的第9大KD工厂,计划投产第二个整车工厂。长城今年在巴西投产整车工厂,计划三年内产出5万辆整车。

也就是说,中国汽车在大规模出海,但是出口的模式非常固定,少量管理人员,部分设计,监管人员加大量的当地劳工。

现在这些汽车大厂,无论是传统汽车还是新能源,都意识到了一个严肃的问题,那就是在国内造车卖到国外,越来越不好做了。

因为关税就不允许,现在越南对美国出口整体比国内低20%,墨西哥,巴西就不用说了,零件都是零关税。而一带一路不发达国家的态度就更明确,你只能在当地办厂,否则要卖车是非常难。

过去车企在沿海建厂,很大一部分原因是面向海外市场。

如今,出口当然要继续做,但一部分可能要当地建厂的模式去走,这就带来另一个问题,把当地产业链做起来之后,对中国国内更具成本优势。类似苹果在印度的iPhone代工,成本更低,不断做大,成为美国手机最大的供应国,逐步与中国缩小差距。

统计口径变化背后,是车企可能要把一个重心放内陆市场,把工厂搬到中部地区为集散地,沿海的用工与用地等各方面成本越来越高,但内陆比沿海成本要低的多,同时也能拉动内陆城市的经济产业与收入、消费的增长。

这或涉及到第三个信号——中国汽车出海建厂或是一个必然的趋势,但要平衡好国内与海外的成本竞争力。

业内均知,许多浙江,广东老板把工厂一关,部分跑湖北,江西,河南,河北,山西建厂,部分跑越南,印尼,菲律宾,巴西,卡塔尔,沙特,泰国,墨西哥去了。

东南亚、南美洲如果承接中国汽车产业的转移,当地就有成本优势,中国沿海城市的土地人工成本更高,这种趋势如果发展下去,汽车产业链就会不断转移到东南亚拉美等低成本地区,因此,中国有必要做大内陆城市的汽车产业,这些内陆省份的汽车产业很强,也具备低成本优势,就能对冲东南亚拉美等海外市场低成本竞争带来的风险。

广东的汽车产业更厚重,依然是全球链主,深圳是比亚迪总部+研发+全球定价中心,整车产值和产业配套能力仍远超安徽,拼的是定价权和供应链控制权,但安徽汽车销量首次销量广东背后,不是底蕴与整体实力的超越,而是代表未来发展三种信号与趋势:

一,新能源车蚕食燃油车市场,大趋势不变。其次,做大内循环与出海,两条腿走路,两条腿都要稳。其三,内陆要做强产业的低成本优势,对冲产业转移海外低成本地区反噬国内产业的风险,看懂这三种趋势,汽车厂商未来如何布局,或许就有了答案。

作者:王新喜 TMT资深评论人 本文未经许可谢绝转载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09

标签:财经   新能源   中国汽车   燃油   信号   安徽   广东   内陆   汽车产业   汽车   销量   工厂   趋势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