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头骑手骑着电动车穿梭不停,车筐里塞满“0元奶茶”“6.9元两荤一素套餐”。
消费者对着手机下单时满脸开心,平台后台订单量涨得飞快。
可你往餐饮店瞅一眼,后厨忙得脚不沾边,取餐的骑手排着队,堂食区却空荡荡的,连个人影都少见。
这两年餐饮老板愁眉苦脸,客流下滑早成了心病,今年外卖大战一闹,堂食的日子更难过了。
嘉兴开麻辣烫店的可乐,最近天天唉声叹气。
她跟同行吐槽,“你们堂食生意咋样?我这一天就9个客人,营业额不到200块”,像可乐这样的情况真不少。
合肥菜市场旁边有家粉馆,老板阿君之前还靠网红名气吸引外地游客,6月店里人来人往,到了7月客人像凭空消失了,生意成了上半年最差的月份。
不光是这些做刚需餐饮的,西餐店、正餐店也没好到哪去。
北京有家西餐厅,兼职的周欣说,6月底店里一天能翻四五轮台,到了7月午市都坐不满,晚上零零散散就三四桌。
深圳宝安有家湘菜馆更惨,以前周末一天能卖3万,现在连1万都难,老板老林愁得头发都白了,“客流直接砍了一半,周末都没人来”。
堂食冷清不光是客人少,更扎心的是外卖把消费者的胃口养“刁”了。
米线店老板王宁算过一笔账,以前午市堂食一天能卖2000多,现在就六七百。
“店里最便宜的碎肉米粉,堂食13块,外卖5块就能送到家,换你你还专门跑店里吃?”这话真没毛病。
好多常来的老客,现在也改成线上下单、线下自取,米粉店老板徐婷无奈得很,“低价吃多了,人家就觉得你这饭就值这个价,后续想调价都难”。
搞不清大家发现没,外卖看着订单多,真不算赚钱的买卖,有家餐厅老板给我算过账,每月房租、人工这些固定开销就10.5万,不管有没有客人,这钱都得掏。
要是一个月就1000个客人,平均每人得摊105块成本,要是能有3000个客人,每人摊35块就行。
客人多了,成本摊得薄,利润才能上来,更何况,外卖还得额外掏平台佣金、打包费、骑手补贴,这些都是成本。
除了专门做外卖的店,多数餐饮店还得靠堂食撑着,要是光做外卖,堂食区空着,房租、人工这些钱花得就不值,相当于白扔钱。
并非明智之举的是,好多人觉得外卖能攒客户,可外卖客户根本不算自己的,消费者打开APP,谁便宜点谁,平台说推谁就推谁,哪天不补贴了,客人立马就跑。
堂食就不一样了,客人走进店里,感受灯光、音乐,吃着刚做好的热乎菜,服务员笑着打招呼,这些都是在攒口碑、攒回头客。
就像红烧肉,刚出锅油润酥糯,香得很,送外卖半小时,凉了就腻,味道差远了。
很显然,堂食做的是品牌,外卖做的是流量,想长久活下去,还得靠堂食。
如此看来,想让客人回到店里,光靠降价真没用,得拿出堂食独有的东西。
“山居椿芽”的杭椒牛肉面就做得很聪明,坚持“牛肉不隔夜、浇头不预制、面条不提前烫”,服务员端上桌时,浇油还在冒烟,看着就有食欲。
这种现做现吃的体验,外卖根本比不了。
还有潮汕牛肉火锅店,当着客人的面鲜切牛肉,费大厨搞透明厨房,让客人看见切肉过程,信任感一下就上来了,人家也愿意为这份“放心”买单。
本来想觉得招牌菜就是多打广告,后来发现人家是真把一道菜做到了极致。
未来食创始人余奕宏说,99%的客人进店,都是冲着那道“非吃不可”的招牌菜。
就像想吃酸菜鱼、辣椒炒肉,脑子里会立马跳出某家店,这就是招牌菜的魔力。
而且招牌菜还能提高效率,10桌客人都点同一道菜,后厨备料、做菜都快,出餐稳了,客人吃得满意,自然会再来。
费大厨的辣椒炒肉卖68块,一年能卖500万份,靠的就是把一道家常菜做成了“必点款”。
除了吃的,还得让客人愿意停下来,小马宋说过,只要客人肯停下脚步,就有机会让他进店。
有些店在门口放摇摇车,小孩被吸引过来玩,家长自然会跟着停留。
还有的店搞露营风、山野风装修,客人不光是来吃饭,更是来打卡、放松的。
成都有家奶茶店,在门口摆了手工制茶的台子,路人路过都忍不住多看两眼,进店率一下就上去了。
毫无疑问,让客人“慢下来”,堂食的生意才能“火起来”,堂食冷清不是一天造成的,想打赢这场“保卫战”也急不来。
外卖能当补充,但不能当主力,餐饮老板们得记住,做好现做的味道、打磨好招牌菜、营造舒服的用餐氛围,让客人觉得“来店里吃值”,堂食才能慢慢好起来。
毕竟,能让客人心甘情愿走进店的,从来不是低价,而是实实在在的好体验。
更新时间:2025-09-1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