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产即逆袭!难喝的"红色尖叫"被炒至88元,谁在为情怀交智商税?

近日,快过期的“红色尖叫”被炒到48至88元一瓶。有售价68元一瓶的商家称,该饮料不生产了,为最后一批。

什么叫“物以稀为贵”?这就叫“物以稀为贵”!“红色尖叫”不生产了,这就是源头归零。源头归零的产品只会越来越少,但数量少不一定就是好,因为饮料是有保质期的。


“红色尖叫”原本是款口碑一般的功能饮料,停产消息反而让它身价暴涨。为什么明显不好喝的东西会有人高价买?这反映了什么消费心理?

从经济学角度来说,“物以稀为贵”的核心是供需关系失衡。停产导致供给归零,而怀旧猎奇的需求突然爆发,价格自然飙升。

但这里有个关键矛盾点——稀缺性创造的是交易价值,而非使用价值。那些花88元买的人,买的根本不是饮料本身的功能。

这就像某些“限量版”,实际是人为制造的稀缺,纯粹是投机心理催生的泡沫。

绝版的“红色尖叫”对投机者来说,88元是赌未来转手溢价;对怀旧者来说,是购买情感体验;但对普通消费者来说,就是性价比极低的消费。

人们潜意识里认为稀有的东西更有价值、更值得追求,而往往忽视产品的使用价值。这种心理被营销广泛利用,如“限量版”、“绝版”。

因为只要是“限量版”、“绝版”,哪怕它是毫无价值的,那么它也是值钱的。这种独特性、稀有性,往往就是身份的象征。

拥有稀缺物品能带来满足感、优越感,甚至成为一种身份或品味的象征,如收藏品、奢侈品。

而且,通过奢侈品的品味,还可以过滤掉一些局外人。害怕错过稀有物品的心理会促使人们非理性地高价购买。

“物以稀为贵”强调的是稀缺性对交易价值的影响,但绝不意味着稀缺性等同于物品本身的内在价值、使用价值或品质。“红色尖叫”的例子完美诠释了这一点:

“红色尖叫”本身的口味在消费者中评价普遍不高,甚至有“难喝”的标签,其功能也有众多替代品。从饮料的角度看,它的内在品质并未因稀缺而提升。68元一瓶的价格,其解渴、提神的“好”显然名不副实。

但对于特定人群如怀旧者、饮料收藏爱好者、玩梗群体,它的稀缺性赋予了它独特的纪念意义、社交谈资或娱乐价值。在这个特定语境下,它对他们可能是“好”,值得拥有的,但这种“好”是主观且情境依赖的。

这种基于停产消息、怀旧猎奇情绪炒起来的价格,缺乏坚实的价值支撑。一旦热度消退,或者囤货者开始抛售,价格可能迅速崩盘。

商家利用“绝版”噱头,精准触达了部分消费者的心理,促使他们为实际效用很低的商品支付超高溢价。对于只把它当饮料买来喝的人来说,这无疑是极大的不划算。

饮料不会因为停产和稀缺就变得更好喝或更有营养,因为它的基本属性没有改变。

——小禾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7-24

标签:美食   智商   情怀   红色   饮料   物以稀为贵   价值   稀有   心理   价格   溢价   使用价值   消费者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