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德莱恩即将访华之际,欧盟为何又将10家中国企业列入制裁名单?中方又将采取怎样的反制措施?
7月21日,经外交部确认,欧洲理事会主席科斯塔以及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已经确认将于7月24日访华,并与中方高层举行会面。
访华前的“下马威”:欧盟制裁中企的真实意图
就在冯德莱恩即将登机访华的节骨眼上,欧盟突然甩出一记“组合拳”——7月18日通过的第18轮对俄制裁方案中,10家中企被毫无征兆地列入黑名单,其中绥芬河农村商业银行和黑河农村商业银行这两家地方银行也赫然在列。这一幕像极了巴基斯坦总理在印巴冲突关键时刻感受到的“背叛”,只不过这次轮到中国体验“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的滋味。
明眼人都能看出,欧盟此时祭出制裁大棒绝非偶然。从时间线看,7月24日的中欧领导人会晤本是双方规划已久的重要议程,按常理欧盟应展现合作姿态以推动贸易、气候等议题谈判。但冯德莱恩团队却选择在会晤前6天突然发难,这种“临门一脚”的操作,很难不让人联想到是在故意制造谈判筹码。
匈牙利、斯洛伐克等国曾因担忧能源供应问题多次反对第18轮制裁,最终在获得欧盟财政援助承诺后才勉强放行。这种内部裂痕说明,欧盟的对华强硬姿态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弥合内部矛盾——通过对外展示“统一立场”来掩盖成员国之间的利益分歧。就像巴基斯坦在冲突中需要中国武器支撑一样,欧盟此时也需要对华制裁来维系内部脆弱的团结。
被制裁的两家地方银行位于中俄边境城市。绥芬河和黑河作为中俄贸易的重要口岸,其农商行的主要业务集中在跨境结算和中小企业融资。欧盟将这两家银行列入清单,显然是在变相施压中国限制中俄边境贸易。这种“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的做法,暴露了欧盟试图通过制裁中企来间接削弱中俄合作的战略意图。
中方两大部门警告:反制措施已在路上
面对欧盟的无理制裁,中方的反应堪称“教科书式反制”。7月21日,商务部和外交部几乎同时发声:商务部发言人直指欧盟“一意孤行”,外交部则强调将“采取必要措施”。这种双部门联动的表态,也预示着中方这次绝不会像某些国家那样忍气吞声。
中国政府网最新发布的《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外国制裁法〉的规定》,为反制措施提供了明确的法律依据。根据该规定,中方有权对欧盟实体采取冻结资产、限制交易、禁止入境等反制措施。结合2024年中方对美军工企业实施的冻结资产、禁止交易等先例,此次反制很可能包括以下组合拳:一是对等制裁参与决策的欧盟官员和实体,二是限制欧盟农产品、汽车等优势产业在华销售,三是对涉及制裁的欧盟金融机构实施跨境结算限制。
值得注意的是,中方此次反制可能更注重“精准打击”。例如,针对欧盟在电动汽车、医疗器械等领域的对华限制,中方可能在稀土出口、5G设备采购等领域实施对等限制。这种“以彼之道还施彼身”的策略,既能避免全面贸易战,又能让欧盟切实感受到痛处。中方的反制措施同样需要让欧盟明白,单边制裁的代价是双方都承受不起的。
更深远的影响可能体现在中欧金融合作上。被制裁的两家农商行虽规模不大,但其被列入清单可能导致中俄边境贸易结算受阻。对此,中方很可能加速推进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在东北地区的应用,同时扩大与俄罗斯的本币结算规模。这种“曲线救国”的策略,不仅能化解欧盟制裁的直接冲击,还能为未来去美元化进程积累经验。
行程缩水背后:中欧关系的十字路口
冯德莱恩原计划的合肥商务峰会被曝可能取消,这一细节像一面镜子,折射出中欧关系的微妙变化。合肥作为中国新能源汽车和人工智能产业的重镇,原本是展示中欧合作潜力的绝佳舞台。但如今行程缩水,恰似巴基斯坦总理在冲突中看清某些国家的虚伪——当欧盟试图通过制裁施压时,中方用实际行动表明:合作需要诚意,而不是胁迫。
这种冷淡态度背后,是中欧近年来积累的信任赤字。从欧盟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反补贴税,到限制中国医疗器械参与公共采购,再到此次毫无征兆的制裁,一系列操作让中方逐渐失去耐心。中方在处理中欧关系时,也开始更注重实际利益而非表面和气。
不过,完全破裂也不符合双方利益。中欧互为第二大贸易伙伴,2024年双边贸易额突破8000亿欧元,这种深度依存关系决定了双方不可能彻底脱钩。就像巴基斯坦在冲突后仍需与印度和谈一样,中欧在制裁事件后仍需在气候变化、数字经济等领域寻找合作空间。据欧洲理事会透露,此次领导人会晤仍将讨论“平衡互惠的贸易关系”和绿色转型议题,这为双方留下了转圜余地。
未来的博弈可能集中在两个层面:一是经济领域的“精准反制”与“局部合作”并存,例如中方可能在农产品进口上给予欧盟部分让步,同时在关键技术领域加强自主可控;二是地缘政治层面的“斗而不破”,欧盟虽试图在对华政策上与美国保持协调,但匈牙利等国的态度表明,欧盟内部并不愿为美国利益牺牲自身经济利益。这种复杂性,使得中欧关系在制裁阴影下仍存在“危中有机”的可能。
这场制裁风波,本质上是中欧两种发展模式的碰撞。欧盟试图通过规则霸权维持影响力,而中国则以实际行动证明,真正的伙伴关系需要相互尊重而非单方面施压。中方在应对欧盟制裁时,也在向世界传递一个明确信号:任何试图通过制裁迫使中国妥协的行为,最终只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更新时间:2025-07-2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