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湖北新闻11月3日电 题:湖北咸丰:十年守护 让世遗“活”在当下
作者 舒淑 徐瑶
在鄂西武陵山脉的深处,一座沉睡数百年的土司城址,因一块世界遗产的“金字招牌”而被唤醒。2015年7月,第39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湖北唐崖土司城址与湖南老司城遗址、贵州海龙屯联合申报的“土司遗址”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十年回眸,这颗“深山遗珠”如何守护文化根脉、传承精神魂魄,又如何在与现代的对话中焕发新生?让我们循着守护者的足迹,探寻这条从保护到活化的传承之路。

唐崖土司城址核心建筑“衙署区”。咸丰融媒 供图
解码土司:从“齐政修教”到文化自信的基石
站在唐崖土司城址的“荆南雄镇”牌坊前,省级石刻代表性传承人谢先华的思绪回到了十年前。消息传来时,这位与石头打了一辈子交道的石刻省级代表性传承人知道,“家乡的宝贝终于被世界看见了”。他曾在1988年参与修复这座牌坊。在他看来,修复最难的不是技术,而是“读懂古人的心思”,“我手里的錾子,不是在凿石头,是在跟几百年前的老匠人对话。”
这段跨越时空的“对话”,让世人得以窥见中国历史上独特的“齐政修教、因俗而治”的治理智慧。元明清时期,中央王朝通过在西南民族地区推行“土司制度”实现了国家统一和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传承,而唐崖覃氏土司自元至正十五年(1355年)建立,至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改土归流”,历时381年,正是这一制度的典型缩影。
“唐崖土司城址的格局兼具地方特色与中原礼制。”湖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文化遗产学院)院长黄柏权指出,它依山就势,呈现出“城郭不必中规矩”的山地智慧,但其衙署区却严格遵循“前朝后寝、中轴对称”的营造法式。这种“看似无序、实则严谨”的布局,恰是中央政权与地方族群在文化上交往交流交融的生动体现。
“唐崖土司城址被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让我们清晰地认识到,我们的历史并非蛮荒,而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中灿烂辉煌的一章。”唐崖土司城遗址管理处主任申艳说,唐崖土司城址不仅见证了“因俗而治”的政治智慧,更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鲜活教材,让深藏于武陵山脉的文化密码,升华为全人类共同珍视的文明记忆。
申遗之路:从“不可能”到“唐崖速度”的奇迹
“从考古发掘到申遗成功一共只花了3年半的时间,这对于一个小县城而言,堪称奇迹。”在唐崖土司城遗址管理处工作超十年的郭丹丹感慨。
这份奇迹的背后,是一段充满艰辛与拼搏的奋斗历程。

2008年拍摄的唐崖土司城址内的石人石马。李维君 摄
2014年,郭丹丹被湖北省博物馆委派至咸丰,与同伴一同承担起了唐崖申遗期间的英文翻译与校对工作。回忆起申遗冲刺阶段,她记忆犹新,“即便破釜沉舟,我们也必须赢得这场‘申遗之战’。”郭丹丹说,这种决心体现在团队的日常工作中,每天都有详细的计划表和进度完成情况,必须“今日事今日毕”,团队长时间加班到半夜是常态。
这种众志成城的决心,被时任湖北省文物局局长的黎朝斌概括为“天时、地利、人和”:“天时”在于抓住了湖南省全力争取世界文化遗产零突破的历史机遇,决心为湖北赢得一个世界级文化品牌。“地利”是指唐崖土司城址与湖南老司城均地处武陵山区,和湖南老司城、贵州海龙屯三地既紧密相连,又具备自身独特价值。而“人和”则体现在从政府到民间的高度共识与积极协作。
在这场与时间赛跑的战役中,考古工作者扮演了“先锋”角色。湖北大学考古文博系主任刘辉教授坦言,“申遗之前,对唐崖土司的考古工作非常少,几乎是空白。”面对挑战,团队选择了牌坊区域作为突破口,最终证明他们选对了,那里正是整个唐崖土司的衙署区,是最核心的建筑,能够体现城址从兴建到鼎盛再到废弃的完整过程。
“唐崖速度”的背后,是一方水土的集体觉醒。从专家学者到普通民众,从小城咸丰到国家力量,这场上下同心的接力,不仅改写了一处遗址的命运,更彰显了当代中国对文化遗产保护的空前重视与文化自觉。
活化新生:从“沉默石头”到“可感生活”的探索
“我们认识到,遗址旅游需要游客与我们的双向奔赴。我们要做能让沉默的石头‘开口说话’的文化使者。”申艳如是说。
带着这份认知,唐崖开启了一场让历史“活”起来的生动实践。讲解员陈飞的故事,正是这种“双向奔赴”的最佳注脚。她的爷爷陈照南是唐崖的第一任讲解员,近30年间接待游客近10万人次。弥留之际,他希望陈飞把唐崖土司的故事讲下去。陈飞继承了爷爷的遗志。

讲解员陈飞站在“荆南雄镇”牌坊前。舒淑 摄
为了让这些石头真正“说话”,咸丰县探索了多元化的活化路径。大型南剧《唐崖土司夫人》成为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完美结合的典范。
“更在意捕捉她独处时的疲惫与坚韧、决策时的犹豫与果决。”咸丰县南剧艺术传承保护中心主任杨理理塑造“土司夫人”角色已逾十年,她的理解从最初的符号化认知,深化到对人物内心世界的细腻把握。在她和团队的极致演绎下,该剧荣获多项国家级大奖,并数度登上央视舞台,让土司文化通过艺术的形式深入人心。
与此同时,更多创新业态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生根发芽。2024年,总投资3.97亿元的“唐崖土司城址文物保护及展示利用”项目正式动工,将建成集研究、展示、体验于一体的土司文化专题博物馆。湖北大学考古文博系主任刘辉对此寄予厚望:“遗址博物馆建成后能够集中展示多年的考古成果,这是我最迫切希望看到的”。
从静态保护到动态传承,唐崖的十年探索证明:真正的保护不是将遗产束之高阁,而是让其融入现代生活,在活化利用中延续生命。当古老文明与当代创意相遇,文化遗产便从历史的旁观者,转变为参与构建美好生活的同行者。(完)
更新时间:2025-11-06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