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春,武汉汉口胜利街一片老里弄面临拆迁,这儿曾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繁华地段,如今墙体斑驳、门窗歪斜,已是岁月留痕。
图片来源于网络
工人拆到一栋二层老楼的阁楼时,突然从夹层里掉出个铁盒子,铁盒锈得厉害,但封得严实,工人小心撬开,里头是用油布仔细包好的一叠纸,最上面是个旧信封,写着“寄上海租界吾妻秀英亲启”,却没贴邮票,一看就没寄出去,下面是一本日记,纸页泛黄发脆,但字还清楚,从1938年6月12日写到10月24日,整整88页,写的全是武汉会战那段时间的事。
工人们立马停了活儿,赶紧上报文物部门,专家赶来一看,日记的主人叫陈文轩,35岁,原本在汉口洋行做事,战事起来前,他把妻子和儿子送去上海租界了,自己却留了下来。
图片来源于网络
日记开头写:“安庆失守,长江门户大开,日寇直逼武汉,秀英催我去上海,可我怎能抛下武汉?”一天一天,战火越逼越近。
6月27日:“武汉第一次遭空袭,江汉关浓烟滚滚,躲地下室三小时,出来满街狼藉,孩子哭、女人叫,这仇不能忘!”
7月7日:“卢沟桥事变一周年,武汉民众集会高喊誓死保卫大武汉,我捐一月工资,略尽心力。”
8月3日:“黄梅失守,武穴危急,街上已有伤兵,我报名参加了消防队,虽不能上前线,但也想出份力。”
日记里还夹着几张旧报剪贴,有《新华日报》的社论,也有抗战动员的新闻。
图片来源于网络
那封没寄出的信,是1938年10月24日晚写的,武汉沦陷前夜,陈文轩写道:“秀英吾妻:战事紧,邮路不通,久未写信,武汉危矣,政府已下令撤退,但我决定留下,我是武汉养大的,三十年光阴,不能临难弃城,我在阁楼备了粮食与水,应可暂避,若有万一,请好好带大孩子,告诉他:父亲是为守家卫国而死的,无上光荣,文轩绝笔。”
笔迹沉着坚定,看得出他当时的心境,信封里还有张二人合影,背面写着“汉皋订婚纪念,民国廿五年春”,这些日记和信,不只是一个普通人的抗战记录,更是一座城的生死记忆,武汉会战是抗日战争中规模最大、时间最长、牺牲最惨烈的战役之一,从1938年6月到10月,中日双方在武汉周边血战四个多月,那时,武汉已是中国临时的军事与政治核心(抗战时期战时陪都为重庆),日军想要占武汉,逼我们投降。
图片来源于网络
那段时间,武汉百姓挺身而出,有人捐钱捐物,有人组织救护队,还有人上前线,《新华日报》已于1938年1月在武汉创刊,此时正全力呼吁抗日,陈文轩的日记里,写的正是这些点点滴滴。
空袭成了日常:“如今每天听警报钻防空洞,一开始怕,后来都习惯了。”(8月17日)物价飞涨:“米价是战前三倍,煤油稀缺,邻居点菜油灯,我干脆早睡。”(9月3日)难民涌来:“汉口街上都是逃难的人,粥厂根本不够用,看了心酸。”(9月28日)陈文轩的文字里,透着一股“誓与武汉共存亡”的劲儿,这种精神,不仅在1938年看得见,在2020年武汉抗疫时也同样闪耀。
那年武汉封城76天,万千普通人坚守岗位、互相扶持,为全国抗疫争取了时间,这些日记和信现已被武汉博物馆作为一级文物收藏,专家对纸张做了脱酸防霉处理,每页单独封装,避免继续老化。
图片来源于网络
馆方也尝试寻找陈文轩的后人,根据线索推测其妻儿可能曾在上海生活,但目前还没有找到,博物馆计划展出这批文献,并出版影印本,让更多人了解这段历史。
如今,在老巷原址建起了一座小广场,广场中央有块碑,刻着陈文轩那句:“吾乃武汉之子,此城育我三十年,今当共患难。”每年10月25日,武汉沦陷纪念日,都有市民来献花,这些花,既是给陈文轩,也是给所有为武汉奋战过的人。
图片来源于网络
历史从来不只是大人物的故事,更是无数普通人的选择与坚持,陈文轩的日记之所以动人,正因为它记录的不是宏大的历史叙事,而是一个普通人怎样在时代巨浪中,握紧自己的笔、守住自己的城。
欢迎您在评论区留下感想,一起铭记那些值得被记住的人和事。
图片来源于网络
更新时间:2025-09-1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