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野家携新品牌杀回!日本餐企扎堆入华,降价拓店藏何算盘

为了您更好的阅读互动体验,为了您及时看到更多内容,点个“关注”,我们每天为您更新精彩故事。

编辑 |拾花不拾遗

11月13日,上海南京东路恒基名人购物中心里,一家亮蓝色招牌的拉面店刚开业就被围了个水泄不通。

这可不是普通新店,是吉野家旗下的“煌面屋”,也是日本拉面品牌KiramekinoMirai的中国首店。

本来想只盯着煌面屋一家看,但后来发现,它的热闹只是冰山一角。

今年以来,日本餐饮巨头们像约好了似的,扎堆往中国市场挤,拉面、寿司、西餐齐上阵,动作一个比一个大。

拉面寿司齐扎堆,日本餐企来势猛

吉野家这波操作挺有意思。

这个KiramekinoMirai是2013年在日本京都开的,今年1月刚被吉野家收购,在日本有24家店。

这次把海外首店落在上海,明显是冲着中国市场来的。

店里的招牌鸡白汤拉面卖39元,比日本本土还便宜点,搭配的炸鸡、炸猪排也都是日式经典款。

为了稳住品质,吉野家下了不少功夫。

江苏昆山的新工厂专门划出区域,用来做拉面的面条、汤料。

它旗下的宝产业负责开发酱料,KiramekinoMirai输出技术,供应链算是扎稳了。

这比它之前推的花丸乌冬用心多了花丸乌冬2022年就退出中国了,这次换个赛道再冲,看来是吸取了教训。

吉野家这波操作不算孤例,今年日本餐饮圈简直掀起了“入华潮”。

拉面赛道里,东京60多年的老牌子环七·土佐子,3月在上海开了中国首店;日本第二大连锁拉面町田商店,去年9月来上海后,今年又连开两家,36元一碗的拉面比日本便宜5块钱。

就连之前收缩门店的味千拉面,也重新加快开店,现在总门店又回到600家以上了。

寿司赛道的抢滩更激烈。

寿司郎11月刚以双首店模式进上海,之前在苏杭开的店天天排队。

它的目标更吓人,要把大中华区门店从129家冲到210家以上。

滨寿司也没闲着,母公司老板直接放话要加速开店,现在中国已经有130多家店了。

就连以前只盯北上广的萨莉亚,也开始往肇庆、余姚这些城市钻。

它老板早说过要开1000家店,可北上广的利润率降了两成多,也只能往下沉市场找机会了。

降价背后有门道,机遇风险两头挑

这些日本品牌为啥扎堆来中国?答案一半在日本本土,一半在中国市场。

在日本,餐饮老板们日子不好过。

米价涨得厉害,滨寿司母公司上半年利润直接降了6%,这是疫情后头一回。

更要命的是,日本餐饮市场早就饱和了,食其家在日本1900多家店,十年没怎么增长;吉野家在日本1200多家牛肉饭门店,去年一年只多了2%。

人口越来越少,客流自然上不去,不往外跑不行。

中国市场刚好成了香饽饽。

2024年中国餐饮市场都快5万亿了,人多,对日式餐饮接受度也高。

更关键的是,中国现在流行“花小钱吃好饭”,日本品牌的定价策略刚好踩中这个点。

不是单纯降价,是它们的供应链撑得起。

吉野家的昆山工厂、寿司郎的全球采购网络,把成本压了下来,定价比日本低还能赚钱。

吉野家老板就说,现在重庆、福建这些地方的门店,增长都能到两位数,今年中国区利润可能破纪录。

但机遇旁边就是坑。

寸屋拉面去年进中国,说要开200家店,现在上海才5家;丸龟制面喊着重返中国开几百家,至今没动静。

萨莉亚下沉市场开得欢,可北上广的利润跌得惨,怎么平衡是个难题。

很显然,日本餐企的优势是供应链成熟、管理有经验,但缺点也明显。

中国食客的口味变得快,光把日本的味道搬过来可不行。

比如有的日式拉面太咸,得减盐才能留住人;寿司的米,也得适配中国人口感。

这些日本品牌想在中国站稳,光靠低价和老经验不够。

得真懂中国食客的心思,把本土化做透。

毕竟中国本土餐企也在进步,性价比、口味、服务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25

标签:美食   算盘   日本   中国   拉面   寿司   上海   餐饮   中国市场   本土   赛道   老板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