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是我心中最伟岸的存在。这份情感在心底酝酿了太久,总想着用文字为她描摹一二,却总觉笔力笨拙,怕道不尽她的好。今日借着这份冲动,终于提起笔,把珍藏心底的母亲,一点点铺陈开来——不为别的,只为把这深埋的敬与爱,好好说给她听,也说给自己听。
1. 圆梦
母亲今年83岁了。当了一辈子老师,如今每月有固定的养老金。我们每次回家,她总念叨着别给她买东西,说自己啥都不缺。
我开始写公众号后,母亲成了我的第一个读者,也是最忠实的那一个。每天阅读我的文章,成了她生活里雷打不动的一部分。她总是边看边轻声读出来,神情专注。看完后,必定会夸我写得好。
人都是需要鼓励的,母亲的表扬总让我心头暖意融融,写下去的动力也更足了。母亲看公众号还看出了门道,说看完我的文章,还会特意浏览下面的其他推荐内容,说那些也写得精彩。
母亲打小就爱学习、爱读书。可在她那个年代,能吃饱饭已是不易。听她说,外公那时并不赞成她读书,觉得女孩子读书没什么用处。
每次母亲在田间地头劳作,望见老师带着学生从田埂走过,心中便涌起难以言喻的羡慕。那时,她心底悄悄埋下了一个愿望:有朝一日,自己也要站上讲台,成为一名老师。
后来机会来了,社会上开办扫盲班。母亲如获至宝,终于踏进了学堂的门槛。从扫盲班结业后,她插班进入了小学四年级。那时班里像她这样年纪稍大的学生不少,在当时也是常事。
母亲格外珍惜这迟来的学习机会,发愤苦读。功夫不负有心人,她后来考上了中师,真的实现了儿时的梦想,成为了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
2. 为人师表
在我的记忆里,母亲的身影总在学校忙碌。我小时候没在她任教的学校读书,而是在离外婆家颇远的县城最好的小学就读。
印象最深的是下雨天。别的孩子总有父母撑着伞来接,我常常独自在教室门口等待,望眼欲穿,最终也只能淋着雨跑回家。直到现在,那场瓢泼大雨中独自奔跑的滋味,仍清晰地刻在心头。
母亲把满腔热忱都倾注给了她挚爱的教育事业,待学生如同自己的孩子。刚入学的小学生,天资各异,有的甚至连笔都握不稳。母亲便不厌其烦,手把手地教。学生的头虱曾传到她头上,她也毫不在意,依旧耐心地教他们如何握笔,如何书写横竖撇捺,一点一滴开启蒙昧的心智。
学生生病,她嘘寒问暖;她定时家访,若看到学生家境困窘,便毫不犹豫地从自己微薄的工资里挤出钱来接济。
有一次母亲病倒了,她的学生们采来一把芬芳的野山菊探望她。孩子们围在床前,亲昵地唤她“好老师”。在母亲学校周边的十里八乡,认识她、尊敬她的人很多。人们远远看见她,总会热情地打招呼。
她常对我们说:“自从选择了教师这条路,我从没后悔过一天,是打心底里热爱这份工作。”
正是凭着这份深沉的热爱,母亲在讲台上勤勤恳恳耕耘了整整37个春秋,直至退休。这37年里,她捧回过不少荣誉的奖状,更赢得了无数学生和乡亲们发自肺腑的敬重。真正是桃李满天下!她无愧于自己的良心,也无愧于这份神圣的事业。这一生,值了。
3、孝敬父母
我们姊妹三个,都是在外婆家长大的。因为母亲当时任教的学校就在外婆村子附近。那时实行坐班制,母亲白天上课,晚上还要在学校备课、批改作业,根本无暇顾及我们。我们仨,全赖外公外婆一手拉扯大,因此对外公外婆的感情格外深厚。
外公是在1982年去世的。病重时,是母亲独自一人用板车将他送往医院。外公生命的最后时光,是母亲寸步不离守在床前,端汤喂药、擦身洁体、接倒便溺,不分昼夜地悉心照料。
外公走后,老屋日渐破败,母亲便将外婆接到我们家,担起了为外婆养老送终的重担。外婆每顿饭喜欢抿点小酒,也习惯用酒擦拭身上疼痛的地方。
母亲便总是及时买酒回来,从不让外婆的酒壶见底;外婆爱吃芝麻烧饼,母亲放学路上买了,必定揣在怀里捂着带回家,生怕凉了硌着外婆本就不好的牙;外婆牙口差,嚼不动硬物,母亲就天天把瘦肉细细剁成泥,做成软糯的肉丸子给她吃;
外婆爱干净,母亲就专门给她买柔软的白色棉内衣、洁白的袜子;外婆还有个亲妹妹,也就是我们的姨奶奶,家境十分贫寒(因解放前是近亲结婚,儿女多不健全,有的早夭)。每次姨奶奶来我们家,母亲也像侍奉亲娘一样,给她做肉丸子,临走时总要塞上几百块钱。
这些点点滴滴,都深深烙印在我们心里。外婆一直住在我们家,直到94岁高龄安详离世,是母亲为她养老送终的。如今母亲回忆起来,有时还会带着几分伤感,自责那时家里穷,没能让外婆享上更多的福。
4. 隔代亲
母亲退休后,第一个外孙小虎子出生了。从呱呱坠地到背上书包走进小学,小虎子都是在母亲臂弯里长大的。小虎子的妈妈当时在外地教书,爸爸在广东工作,抚养孩子的担子,便沉沉地落在了母亲肩上。
从婴儿时期喂奶、教他说出第一句清晰的话语,到那时市面上有新鲜牛奶供应,母亲每天雷打不动地去打回两磅,煮好喂给小虎子;从背着他上幼儿园,到给他讲睡前故事,陪着他一点点蹒跚学步、牙牙学语……母亲的慈爱,浸润了小虎子成长的每一步。
我的儿子也与母亲最亲。因为我们住得离母亲最近,孩子爸爸工作性质特殊,常常不在家。我和儿子便天天在母亲家吃饭。母亲每天变着花样给两个小外孙做好吃的,陪着他们玩耍嬉戏。
记得我儿子小时候断奶,我把他交给母亲照料。孩子不适应,生了病,母亲日夜看护,精心照料,短短时日,鬓角的白发似乎都添了许多。每年春节,母亲必定早早准备好压岁钱,塞进孩子们手心,殷殷期盼着他们岁岁平安、健康成长。
如今两个外孙都已长大成人,走上了工作岗位。可每次他们出门,母亲依然会千叮咛万嘱咐。在她心里,他们永远是需要她牵挂的孩子。母亲老了,该是儿孙们尽孝的时候了。所幸两个孩子都懂事,时常给她打电话问候。
5. 不会爱自己
母亲那一辈人,是真正吃过苦的。日子过得极其节俭,对别人,总想着把最好的给出去;对自己,却近乎苛刻。
如今她年事已高,身上总免不了这里疼那里酸,小毛病不断。前阵子,我们姊妹几个商量着给她请了个钟点工帮忙做饭。她先是推说腰好多了,又说家里有外人不习惯,我们好一番劝说,才勉强答应留下阿姨一个月。结果到期后,她还是把阿姨辞退了。
其实我问过她,有人帮忙做饭是不是轻松些?她也承认确实轻松。可就是舍不得花钱,一辈子节俭惯了。嘴上总念叨着“要学会对自己好”,可行动上,依然是对自己最“吝啬”的那个,凡事总想着亲力亲为,爱操不完的心。
她似乎忘了,自己已是八十多岁的老人了。少干点重活,多享享清福该多好。我们真希望她能学着心疼自己,想吃点什么、想穿点什么,别总委屈着,把身体顾好,别再为儿女家的事日夜悬心。
每年春节前,我们都叮嘱她和父亲别准备年货,别腌咸菜、做霉豆腐了。他们总说“自己想吃”,还是会尽力去张罗。每年我们回家,汽车后备箱总是被母亲准备的年货塞得满满当当,全是她沉甸甸的心意。
八十多岁的人了,还楼上楼下地跑。去年我回家,正撞见她买回半头猪,一大麻袋就放在楼下单元门口。看着那沉甸甸的一大袋,我忍不住问:“妈,这么重您怎么拿上楼啊?还要爬三楼呢!” 她却不以为意:“没事,就一块一块地往楼上拿呗。你不回来的时候,我都这样拿过好几次了。”
这就是我的母亲。一个心里装着所有人,唯独忘了好好爱自己的母亲。
父母对子女的爱,就是这样无私。无论她多大年纪,无论她是否还做得动,那颗心,永远为儿女悬着、牵着、惦念着。
有母亲在,家就在。
纵然我已过了知天命的年纪,双鬓也染了霜华,却依然能承欢膝下,享受这份醇厚绵长的母爱。这份幸运,让我心头常怀暖流,也让我更深切地懂得:母亲,就是那个无论我们走多远,都永远为我们亮着灯、留着门的人;她本身,就是“家”最温暖、最坚实的定义。
此生能得她为母,是我莫大的福分。惟愿时光慢些,再慢些,让我能多陪陪她,多听听她的唠叨,多感受这份世间最无私的暖意。
更新时间:2025-07-1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