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等位1小时到生意滑坡,云贵川bistro的“颜值泡沫”要破了?

前两年在一线城市的热门商场里,你要是没等过云贵川bistro的位,大概率会被朋友调侃“跟不上餐饮潮流”。

就说连锁品牌Ameigo梅果吧,周末等位一小时都是常态,打开小红书搜“云贵川bistro”,相关笔记能刷到千万条,随便点开一条都是打卡照。

可今年再去逛商场,不少曾经热闹的店门庭冷落,“云某月”的创始人说从去年9月起就明显觉得赚钱难,到了2025年开年,经营情况更是一天不如一天。

“YGC云桂川小酒馆”也说,去年午市14张桌子能坐满,晚市还能翻两轮台,今年这种景象再也没出现过。

这刚爆火没两年的餐饮新贵,咋就突然“失宠”了?

云贵川的bistro还特别会玩风格,主打一个“天然野性”。

手工蜡染、苗绣的织物挂在墙上,餐椅不是木质就是藤编,吧台还会摆几罐自酿梅子酒。

有的店追求原始感,放满错落的绿植;有的店搞混搭,装红酒墙、金属门头,甚至弄个小花园。

较早做“云南bistro”的安纳果,就把岩石、原木、竹条搬到店里,说要“在空间里和自然对话”。

它上海万寿路店更夸张,里面有巨大的洞穴和雕像,进去跟逛原始村落似的。

本来想着就是换个装修风格,后来发现人家连歌单都请专业人士选,既要让客人放松,又得保证聊天声音能听清,服务员也是千挑万选的。

这种新鲜劲儿,再加上西南食材的加持,让云贵川bistro一下就火了。

爆款菜“酸汤鱼”红得发紫,黔东南州去年的酸汤产业总产值都突破25亿了,年产能高达16万吨,供应链看着特别稳。

据《2025中国融合餐饮行业报告》显示,2024到2025年,国内“地域食材+西式bistro”类门店涨了不少,其中云贵川相关的占了一半还多。

安纳果的客单价集中在180到250元,比传统云贵菜馆贵了3倍,可照样有人愿意去。

从“猎奇打卡”到“嫌贵难吃”,食客需求变了

不过火归火,时间一长,问题就暴露出来了。

一开始来的食客大多不差钱,图个新鲜、拍个照,对味道和价格没那么敏感。

可后来普通食客多了,大家就开始较真了,既要吃得有颜值、有情调,更要吃得值、吃得香。

这些店的菜确实会玩花样,主料用深山野生菌、走地鸡,配角就搭牛油果、芝士碎;明明是肥肠、猪脑这些常见食材,调料非要用液氮冷冻的辣椒。

烹饪手法也混搭,用水煮、火烤这些地方做法,再加点松露、鹅肝酱,装在法餐的盘子里,看着跟米其林大餐似的。

菜名里也全是“傣味”“滇南”“洱海”这些词,就怕别人不知道是云贵川风味。

老实讲,第一次吃会觉得“哇,好特别”,可多吃几次就发现不对味儿了。

我身边有个朋友是贵州人,他说这些bistro的酸汤鱼,跟老家的比差远了,连一半的风味都没还原。

更让人吐槽的是价格,贵州本地小馆子,清汤粉小份8块、大份10块,泡椒牛肉米线大份才20块,到了bistro里,一份米线轻松卖到58、68甚至78块。

今年3月我看某生活平台的数据,搜“云贵川bistro”时,大家问“好吃吗”“性价比高不高”的比例,比去年多了快两倍。

很显然,食客已经不满足于“打卡拍照”,开始追求实实在在的味道和价值了。

更让人不省心的是,有些店为了省成本,开始搞“小动作”。

酸汤不从黔东南鲜采,改成买预包装的;野生菌用养殖的冒充,还敢卖高价;有的菜端上来,盘子比菜还大,甚至把一根植物的每个部分都切一块摆上去,美其名曰“天然”,实际上就是华而不实。

我还见过有店给冰淇淋吹泡泡,云雾缭绕的看着挺炫,可吃起来跟普通冰淇淋没区别。

如此看来,这些店不是在做餐饮,更像是在玩“流量套路”。

跟风店用预包装酸汤,鼻祖店却靠直采活19年

其实早在上世纪2006年,就有一家叫“一坐一忘”的店,算是云贵川bistro的鼻祖。

当时主理人专门跑到云南大山里找食材,在当地菜市场选原料,还跟当地人讨教怎么改口味,才能让其他地方的食客接受。

后来这种模式被发扬光大,食材范围也从云南扩展到云贵川三省。

为啥人家能活到现在?2025年的时候,“一坐一忘”还有15家门店,食材都是从云南12个州市直采的,每年还组织“寻味云南”的活动,复购率高达55%,比行业平均水平高了快一倍。

反观现在的跟风店,很多连云贵川的供应链都没有,硬着头皮做融合菜,能做好才怪。

今年一季度,餐饮行业整体闭店率是18%,而云贵川bistro的闭店率高达27%,比行业平均还高不少。

有个大型调料供应商跟我说,从去年开始,买预包装酸汤的bistro门店,从30%涨到了65%,鲜发酵酸汤的采购量越来越少。

毫无疑问,云贵川bistro是个好创意,它让更多人知道了西南地区的美食。

可现在的问题是,太多人跟风赚快钱,丢了初心,把好好的品类搞变味了。

餐饮行业的核心从来不是“颜值”和“流量”,而是味道、品质和诚信。

如果这些店还不醒悟,继续玩套路、搞虚假宣传,怕是用不了多久,这个品类就真的“凉了”。

希望这些品牌能早点找回初心,好好打磨供应链,把地道的云贵川食材和风味带到城市;定价也得实在点,别再漫天要价;少搞点花架子,多在味道上下功夫。

只有这样,才能留住食客,让云贵川的美食真正走进更多人的生活,而不是昙花一现的“流量网红”。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30

标签:美食   滑坡   泡沫   生意   小时   食客   云南   吃得   味道   初心   风味   鼻祖   流量   轮台   品类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