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朝鲜半岛燃起战火,毛主席经过深思熟虑之后,决定抗美援朝。
旅顺战犯管理所第58号监室内,溥仪听到中国要出兵朝鲜,沉默着坐了很久。
过了一会儿,他才像是下了某种决定似的,猛地站起身,叫来了战犯管理所的工作人员。
在工作人员的注视下,溥仪撕开身上的棉衣,从露出来的内部夹层里,掏出了一个通体黄色的小巧物件。
溥仪把这宝贝递给工作人员,说自愿上交给国家,这可真是新鲜事儿。
要知道,溥仪逃出紫禁城后,一度因为生活窘迫,卖了不少文物。
这个小东西在溥仪的棉衣夹层里待了二十多年都没被卖掉,足以可见溥仪对它的喜爱。
那么,这宝贝到底什么来路?溥仪为何要把它上交给国家?
对溥仪来说,1924年10月23日,是他人生中最特殊的日子。
这天,他被赶出生活了十几年的紫禁城,从万人之上的尊贵帝王,沦落成无权无势的一介布衣。这其中滋味,怎一个凄凉了得?
只不过,此时的溥仪,没有时间伤春悲秋。冯玉祥的军队只给了他三小时的撤离时间,他要在极短的时间内,把皇宫里的珍宝都带走,这样才能护他衣食无忧。
溥仪的视线快速在殿宇内扫了一圈,入眼皆是民间不可得的稀世珍宝,舍下哪一个都如同割肉放血,溥仪选择困难症都要犯了。
过了一会儿,溥仪翻出了一件旧棉衣,打开棉衣内部的夹层,打算先将自己最喜欢的宝贝放进去。
装了宝贝的棉衣鼓鼓囊囊,溥仪将它穿在身上,动作极快地指挥身边的宫人,让他们将殿内的珍贵字画、文物打包,运出宫门。
这些字画和文物有七八十箱,大部分都被溥仪卖掉了。
溥仪失去皇帝的身份后,却还能过着奢靡无度的皇帝日子,用的都是这些文物的“卖身钱”。
大约是口袋里有米,溥仪产生了一种错觉:他还可以复国,再当一次皇帝。为此,他不惜和日本人合作,甘当傀儡。
只不过,溥仪的皇帝梦在抗日战争胜利之后就碎成渣了。日本战败,他没当成皇帝,反而成了阶下囚,被关到苏联的监狱。
此时的溥仪,称得上一穷二白。他从皇宫带来的那些文物,有的被他卖了流亡海外,有的被政府截获,放进各地博物馆。
啥都没有的他一夜返贫,比普通老百姓还穷。一无所有的溥仪,又做起了留在苏联的美梦。
他也不想想,他啥都没有,苏联留他干嘛?添堵吗?苏联又不是废物回收场。
于是,溥仪又被苏联“送”给了中国,投入旅顺战犯管理所。
在战犯管理所的日子里,溥仪过得很辛苦。他习惯了被人伺候,但到了这里,他啥事都要自己干。
溥仪接受不了,将一腔无名火转移到管理所的工作人员身上,不是拒绝交代罪行,就是谎话连篇对抗审查,消极改造。
殊不知,在战犯管理所,溥仪这样的“硬茬儿”多的是,他还真不算特别刁蛮的。
战犯管理所的工作人员见怪不怪,耐心地对溥仪进行劝说教育,终于让溥仪转过弯儿来了。
溥仪逐渐正视自己成为一个普通人的事实,开始自己干活儿。
洗袜子、缝衣服、种菜浇水……他在劳动中获得了内心的安宁,对新中国也产生了一点难得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1950年,抗美援朝爆发后,全国民众踊跃捐款捐物,“众筹”给国家买飞机大炮。就连上学的小娃娃,都捐出了自己的零花钱。
溥仪听到这事儿后,有点怀疑人生。在他看来,打仗是国家的事儿,跟老百姓有啥关系?
这种全国上下军民一心,一致对外的情况,他当皇帝时见过吗?那当然是没见过的。
直到这时,溥仪才对中华人民共和国里的“人民”两字有了深刻的理解。国家是人民的国家,国家打仗也是为了人民。
所以,人民才会在战争来临时,自觉贡献自己的力量,和祖国站在同一条战线,而不是袖手旁观,如晚清时那样麻木不堪。
想明白这个道理后,溥仪心里酸酸涩涩的。他知道,自己再也不可能复国了,但他也明白,现在的中国,就是最好的。
放下执念的溥仪浑身轻松,坦白说,他敬佩这些捐款的人们,却也担心中国打不赢美国。没办法,他被外国欺负得太惨了,都有心理阴影了。
纠结了好几天后,溥仪把自己随身带了二十多年的宝物拿了出来,自愿上交给国家。这是他最喜欢的宝贝,价值连城,也不知道能不能买下飞机大炮?
工作人员收到宝贝时,表情是震惊的,内心是不敢相信的。毕竟,这可是溥仪第一次给外界送宝物,还不是用的“赏赐”之名。
能让溥仪带了二十多年都没舍得卖掉的心肝宝贝,那得是多贵重的东西啊?
工作人员没猜错,这个金黄色的小巧物件,正是国宝中的国宝——田黄三链章。
田黄三链章,顾名思义,就是由黄田石制成的,连接在一起的三方印章。
这三方印章小巧玲珑,令人见之心喜,每块印章上都刻着字,兼具文化价值和观赏价值。
印章的主体以及连接印章的印链都是黄田石,且是一整块黄田石,没有经过任何切割和黏合,一体成型。
这种工艺,放在高手如云的古代,都是天花板级别的。
要知道,黄田石虽然是石头,却非常脆皮,容易碎。能把一整块黄田石雕琢成型,还不破坏黄田石的结构,世间少有人能做到。
这块黄田石品质极佳,制成的三链章色泽饱满,呈现出质朴的黄色,触手温润细腻,是乾隆的宝贝疙瘩。
他老人家活着的时候对三链章爱不释手,睡觉都要把它放在枕头边。
后来,朝代更替,三链章作为传家宝,又到了溥仪手里。
溥仪对它的喜爱程度不比乾隆差,有事儿没事儿就喜欢拿着它把玩,三链章都被盘出光来了。
溥仪逃离皇宫后,卖很多文物,但这方印章,他一直宝贝似地藏在棉衣夹层里,哪怕快吃不上饭了,都没想过把它卖掉。
把三链章上交给国家,溥仪也是下了很大决心的,这也是他表明立场的方式。他在用这个方法告诉国家:我认命了,不想当皇帝了。
可以说,溥仪放弃三链章,就是放弃了他的复国执念,放弃了他当皇帝的所有过往。交出三链章的那一刻,溥仪正式与过去告别。
田黄三链章,见证了溥仪纸醉金迷的紫禁城生活,跟着他一路逃亡,从北京到天津,从长春到苏联,最后又到旅顺。
一路风霜雨雪,坎坷颠簸,但所幸,结局是好的,它回到了它应该去的地方。
如今,田黄三链章在北京博物馆安家,顶着“镇馆之宝”的身份,享受着人们为它久久驻足、深深着迷的成就感。
而它的最后一任主人——溥仪,也找到了人生的归处。
他成为战犯管理所的特赦人员,以一名中国公民的身份,安宁地度过了下半生。
一人一章,都来自紫禁城,都在历史风云中完成了命运的蜕变。
三链章从帝王私藏,变成天下人共有,溥仪也从一人之上的皇帝,变成自力更生的公民。
他们的命运转变,称得上殊途同归。细细想来,这也是一件奇妙的趣事了,不是吗?
参考资料:
1、田黄三链章(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文物)——百度百科
2、爱新觉罗·溥仪 ——百度百科
更新时间:2025-04-1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