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英杰 | 李惠兰 陈章浩:宋哲元生前逸事

宋哲元生前逸事

李惠兰(提供资料) 陈章浩(供稿)

宋哲元的祖父宋堪(字子宜,第十五世)出生于书香门第,祖上以做官为生,自己也考有功名。他先娶史氏,生一子(宋釜)。史氏年轻病逝,又续弦娶贾氏,生两子(宋鋆和宋錄)。

宋堪35岁时病故,家庭生活的担子就落在他的长子宋釜身上。宋釜饱读诗书,只因他的老师遭到文字狱,他亦受牵连,终身不许做官从政,只好以教书为生。宋釜往往一离家就是一年,一般也只能挣二两银子,他自己省吃俭用把钱寄回家。银子却被贾氏全部吞没,以致宋釜的妻子沈氏难以生活,只好带着小哲元离开赵洪都村,投奔后颜村(传说是孔子弟子颜回居住过的村庄)的弟弟沈兰芬,在沈家的柴屋里居住,靠着赊棉花,纺线维持生计。从此宋哲元就在后颜村定居,之后在此购置四十亩地,设立了宋氏陵园。

宋哲元出生时,有人传说他父亲梦见满室的金龙,就给他起名为“室”,所谓的“天生异象”不过是刻意编造,实际宋哲元在出生后,他父亲给他算命,是太阳火命,就给他乳名叫“湿”(山东话中“室”与“湿”同音)。他6岁时,启蒙教师是他的舅父沈兰芬。8岁时,父亲带他同赴家馆(应广西桂林太守潘向楼之聘),父亲做教书先生,儿子就做书童,打扫书房,并一起跟着读书,一直读到十七岁——潘家的少爷,已经考上了秀才,还要出国学习,当然也就把家馆辞退了。

爷俩离开广西之后,宋釜到北京找工作,宋哲元就回到乐陵后颜村。17岁的宋哲元,虽然精通四书五经,写的更是一手好毛笔字,只因父亲长期受文字狱牵连,影响他不愿参加科举,同样以教书为生。他在本村找了五六个小孩,开了塾馆,但收不了多少钱。因此不时要到染坊兼做染工,逢年过节还要写对联拿到集市上去卖。不仅靠着这三个工作,再加上他父亲寄回来的钱,和他母亲纺线挣的钱,维持全家六口人生活——宋釜一共生了三个儿子,两个女儿(长子名哲元,二子名春元,三子名智元。宋春元比宋哲元小九岁,出生时便是残疾,肢体残,手没有指头,没法劳动,腿一长一短,走路一瘸一拐,而且智力也有问题,他母亲本来想要把他扔掉,可宋哲元说自己有口饭吃就给他一口,劝母亲留下了残废的弟弟。而智元比宋哲元小十八岁。大女儿十六岁嫁去曹家)。他们家只在晚上烧火做饭,中午不开火,头一天蒸出来的饽饽,早晨搁在衣服里,晌午放太阳底下晒暖了再吃。

二十三岁时,宋釜在陆建章家里教家馆,得知北洋陆军武备学堂招生的消息,就鼓励宋哲元报考。年轻的宋哲元从山东走路到北京,成功考入武备学堂,由此走上了军人之路。

从1907年投笔从戎,到1940年病故,经历了千征百战,可谓是时势造英雄,这么一个极为普通的穷人家的孩子变成一位将军,率领着廿九军参与了长城抗战,喊出了“宁为战死鬼,不为亡国奴”的口号,又领导了卢沟桥抗战,及第一集团军的静海抗战,最终以爱国名将的身份留名青史。

附:1930年中原大战,李景林主政山东,沈氏为防止被抓做人质,就夹着小包袱带着小儿子逃到了天津,租住在天津英租界的求志里八号一间十平米的小屋,暂时维持生活。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14

标签:历史   华夏   英杰   逸事   生前   李惠兰   父亲   山东   武备   文字狱   天津   母亲   长子   乐陵   卢沟桥   静海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