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面白人天堂,一面穷人炼狱,菲律宾的“性剥削”为何如此严重?

拿着放大镜看菲律宾,呈现的是一种极端的反差,它既有海岛风光与人间烟火,也有贫民窟与性产业的灰色链条。

外界有两个熟悉的标签——菲佣和性旅游。

它们都指向同一套结构:长期的殖民影响、宗教规训、寡头政治、贫富剪刀差与对外部市场的深度依赖。这些因素叠加在一起,共同塑造了今日的菲律宾。

时间回到14—15世纪,来自马来半岛与苏门答腊的伊斯兰化移民进入群岛,建立地方政权。

1543年,西班牙探险家以王储菲利普命名群岛,随后进行长达三百余年的统治,天主教、学校体系与西语行政进入当地社会。

19世纪末,美西战争后菲律宾由美国接管,随即英语成为官方语言,城市治理、法律与军事基地体系全面西化

到了二战期间被日本军队占领,推行的慰安制度带来了深刻的痕迹。

1946年名义独立后,美国仍保留驻军权和诸多港口。

1947年前后,最多时有二十多个美军基地分布群岛,由此形成的驻军经济,使服务业与灰色产业得到扩张。

另一方面菲律宾在亚洲的天主教比例最高,婚姻与生育伦理保守,离婚长期受限,避孕与堕胎在相当长时间内几乎被全面禁止。

现实里并非没有例外条款,但真实情况是,婚姻分居与隐性解体情况常有发生,弱势一方在经济与照料上的压力成倍增加。在网约平台与短期伴侣模式出现之后,所谓“租妻包月”现象在旅游区蔓延,由于价格低廉、流程隐秘,人们也在生存与伦理之间寻求生计。

亚洲开发银行统计,至今仍有两成以上菲律宾人处于国际贫困线以下。

收入与生活空间的断裂在马尼拉尤为直观:封闭的富人社区与漫延的贫民区一墙之隔,秩序、绿化与保安在这一边,垃圾站与临工在另一边。

所谓pack pack(用餐馆剩余炸鸡再加工售卖)的现象出现于上世纪八十年代,贫困家庭只能依靠它补充蛋白质。

这样当然会有食品安全风险,联合国机构与政府曾介入整治,但一刀切堵住源头的办法又催生了新的垄断与黑市,漏洞只是换了地方。

加上政体治理结构存在惰性,地方到中央的要职常被家族势力长期掌控资源分配不均固化,社会流动通道变窄

教育、医疗与就业的门槛摆在那里,能翻过去的是少数,翻不过去的人只能寻找不正规的选择

毒品、赌博、地下色情与走私在这个缝隙内滋生,这不是某一任政府的对错,而是长期不当治理堆出来的顽疾。

美军基地带来的早期军营周边经济,在旅游业扩张后也开始发展。风俗行业不再局限军镇,而是全国铺开。

泰国、马来西亚等地都有庞大从业人群,菲律宾的规模在东南亚中位居前列。

官方口径之外,民间组织给出的估算数更高,甚至未成年人也卷入其中。这里面既有统计口径差异,也有隐性市场的不可见。

无论如何,规模与风险在扩大,这一点毫无疑问。

在菲律宾对未成年人保护的漏洞尤其刺眼,2016年,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报告把菲律宾点名为全球儿童线上性剥削重灾区之一

同时线下也并不平静,世俗法律长期将性同意年龄定在12岁,直到2022年才上调至16岁;

各地媒体时常曝出早婚、早育与极端个案,舆论的震惊与冷却交替出现

按联合国儿童基金会2019年的口径,14岁以下少女日均新增少女妈妈的数量已经不容忽视,在疫情期间的封控让数据一度抬升。

把这些数字看作人,更难受的是她们背后:失学、医疗缺位、家庭负担与社会偏见。

2020年后疫情封控后的居家时间增加,随着在线工具与跨境支付的火爆,让儿童在线性剥削指数级扩散

据菲律宾反洗钱委员会的报告,疫情期间相关交易上升接近两倍,一端是欧美等地的付费者,另一端是菲律宾本地的家庭、亲属乃至父母参与的拍摄

“只是看,不会真的触碰”这样的自我安慰,掩盖不了对未成年人的伤害。

对贫困家庭而言,50美元意味着三天生活费;而对孩子而言,它像一个会不断下沉的陷阱。

菲律宾长期不允许离婚,于是出现了事实分居现象,家庭解体后的经济压力,推着一些女性走向跨国家政或者性产业。

加上越战时期美军在东南亚的长期需求留下了租妻行业的雏形,宗教规训下的婚内分离又提供了社会土壤。

底层女性别无选择,被迫的自由职业与当地性旅游明星项目的宣传语隔着巨大的现实鸿沟。

回看菲佣的另一面,会更懂这块土地的两难

家政训练学校、外派通道、语言优势、文化适配,这些构成了菲律宾劳务输出的制度性专业。

但当一个社会的优质出口几乎只剩劳务与人身服务,国内又没有留下足够的产业支撑,所谓机会就变成了“不得不”。

当外部需求转弱,或者国际舆论风向骤变,最先被抛下的,仍然是这些没有议价能力的人。

把这些线索并在一起,没有哪一条是孤立存在的。

殖民历史留下的语言与宗教,塑造了婚姻与性观念;寡头结构与贫富分化,让公共服务难以抵达底层;驻军经济与全球旅游,把性消费直接嵌入地方财政;

互联网平台把灰色链条外溢到跨境;法律修补来得晚、执行又弱,个案就变成层出不穷的新闻。政府的动作没有办法一夜改变结构,只要贫困与不平等还在最底端供给人,只要外部需求还在源源不断点单,这条链就很难彻底断开。

当我们在互联网上以轻薄的玩笑谈论“菲佣”“租妻”“红灯区”,其实是在用调侃遮住难以直视的现实。把事实摆出来,并不是为了猎奇,而是为了让人们看到这是一个由历史与当下共同塑造的困局。

很难用一句话去解释,也不该靠刻板印象去消费

至少可以少一点轻率,多一点正视;少一点标榜,多一点理解那些在狭窄缝隙里艰难活着的人。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25

标签:历史   菲律宾   白人   炼狱   穷人   天堂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   天主教   社会   经济   疫情   口径   群岛   未成年人   产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