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红是非多”这句话放在全红婵身上可太合适了。
最近网上有不少人盯着她骂,不仅说她训练视频里看着胖了不少,嘲讽她“不自律”,连退赛养伤都能被传成“怕输”。
可万万没想到,就在她被骂得最惨的时候,全红婵反倒官宣了一个好消息,看过的人都感慨:这下全红婵和陈芋汐两人的差距真的拉开了...
昨天,全红婵发了几张照片,图片上她戴着黑框眼镜,穿得清清爽爽,还比了个俏皮的手势,配文写着“告别八月”。
网友们一眼就猜着了:“婵宝这是要当大学生了吧?”可不是嘛,18 岁的她马上要去暨南大学报到,想想几年前她刚拿奥运冠军时,还带着点懵懂说想给妈妈治病,现在都要踏进大学校门了,这份成长真让人跟着高兴。
还记得东京奥运会时,她顶着一头有点炸的短发,夺冠后面对镜头还略显腼腆,现在戴上眼镜,多了几分沉稳,可那股子朴实劲没丢。
之前总有人传她“要退役回家卖鸡蛋”,这话一听就不靠谱,她哥哥还特意出来说,妹妹天天都在坚持训练,最近全运会的名单里也有她的名字,显然跳水还是她的重心。
这次去暨南大学读运动训练专业,也是为了让自己“两条腿走路”,既能接着在跳台上发光,也能在教室里补补知识。
你可别以为全红婵这大学是随便选的,这里面的门道多着呢。
首先,暨南大学离她训练的二沙体育中心就20分钟车程,训练完去上课都不耽误,想家了回湛江也方便,高铁不到3小时就能到,这对恋家的她来说太重要了。
更关键的是,暨大还有个“王牌”:体育学院院长是苏炳添!这位“亚洲飞人”专门为全红婵这样的高水平运动员搞了个“二沙精英班”,课程都是量身定制的。
还有人说,害怕全红婵训练比赛会耽误上课,其实学校给了弹性学制,最长能延到8年,落下的课还能线上补,还直接把比赛成绩折算成学分,不用愁挂科。
而且暨大的“冠军校友”一抓一大把,谢思埸、陈艾森这些跳水奥运冠军都是她的师哥师姐,以后在学校里遇到,还能聊聊跳水的技巧,这不就是“近水楼台先得月” 嘛,难怪有网友调侃“这哪是上学,分明是进了‘冠军互助小组’!”
一说起全红婵,大家总爱把她和陈芋汐放一块儿比,其实真没必要,这俩姑娘虽然常在赛场上碰面,但私下里互相帮衬,比亲姐妹还亲,尤其是在双人跳台项目上的配合,更是让不少观众拍手叫绝。
她们的双人默契,早就在一场场大赛里磨得透透的,之前一起参加世锦赛双人跳台项目时,预赛阶段全红婵因为太想发挥好,反而有点紧张,第一跳的节奏稍微慢了点。
下场后陈芋汐没多说别的,只是拉着她的手,指着刚才的动作回放安慰她,等真到了决赛,两人像是心有灵犀,从助跑、起跳、翻腾到入水,每一个动作都像“复制粘贴”,最后稳稳拿了冠军,领奖时全红婵还主动挽着陈芋汐的胳膊,笑得特别甜。
后来杭州亚运会的双人跳比赛更让人印象深,当时有个向后翻腾两周半转体一周半的动作,全红婵之前练的时候总在入水角度上差一点。
陈芋汐看在眼里,每天训练结束后都陪着她多练20分钟,一边帮她调整身体重心,一边提醒她“起跳时腰再绷一点,入水前记得看一下池面,找好落点。”
就这么练了几天,比赛时两人这个动作拿到了几乎满分的成绩,裁判都忍不住点头,全红婵后来跟教练说:“要是没有芋汐姐陪着我抠细节,我肯定没这么快找到感觉。”
而且陈芋汐比全红婵大两岁,早先一步保送进了同济大学,她出身体育世家,爸爸是体操教练,妈妈是大学教授。
但是她可一点不娇气,训练时比谁都认真,不管跟张家齐搭档,还是跟全红婵配合双人项目,都能磨合得特别好,全红婵之前就说过,陈芋汐经常鼓励她,在双人跳里帮了自己不少。
陈芋汐在大学里也没闲着,读的专业和跳水相关,英语说得溜,接受外媒采访都不用翻译,整理训练数据比科研论文还细致。
之前有人问她怎么看全红婵,她笑着说“互相成就”,这话多实在,赛场上是对手,赛场下是伙伴,这样的关系才让人佩服。
全红婵的爸爸也说过,这俩孩子就像自家姐妹,都该点赞,确实,一个从农村靠自己拼出来,夺冠后还会帮家里下地摘菜,一个出身书香体育家庭,却从不恃宠而骄,她们都在按自己的节奏成长,哪有什么“高下之分”?
看着全红婵从一个懵懂的小姑娘,长成能扛起训练和学业的准大学生,心里满是感动,她没因为奥运冠军的光环飘起来,还是那个会帮家里干活、踏实努力的孩子。
同样的,陈芋汐也在自己的轨道上稳步前行,两人都在用行动证明,运动员不止能在跳台上发光,在教室里也能找到自己的位置。
希望全红婵在暨大能顺顺利利,训练不耽误,学业也跟上,也祝陈芋汐在同济继续精彩,俩姑娘都能在自己的路上,走得稳、走得远,活成自己喜欢的样子。
更新时间:2025-09-0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