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狠了!苹果核心团队被OpenAI挖走,最新市值暴涨至4420亿元

前言

2025年9月22日,立讯精密早盘一字涨停的走势引发市场高度关注,超46亿元的最大封单与4420亿元的最新市值,直观反映出资本对其与Open AI合作消息的强烈反应。

据The Information报道,双方已签署协议共同打造消费级AI设备,首款产品预计2026年末至2027年初发布,涵盖无屏智能音箱、眼镜等多类形态。

在全球AI产业从软件向硬件跃迁的关键节点,Open AI选择与立讯精密联手,绝非偶然,而是基于技术能力、全球布局与生态协同的多重考量,这一合作背后的逻辑值得深入剖析。

此次合作是AI产业升级与制造企业转型双重需求碰撞的结果。在AI领域,软件主导的上半场已近尾声,硬件成为技术落地的核心载体。

Open AI作为全球AI模型研发的领军者,虽在大语言模型领域占据优势,但缺乏硬件端的落地能力,而真正在乎软件的人,应该去制造属于自己的硬件的行业共识,推动其必须构建硬件生态以实现技术闭环。

对立讯精密而言,合作则是突破发展瓶颈的迫切需要。自2010年上市以来,立讯精密依托苹果供应链实现快速成长,2011年收购昆山联滔切入果链后,营收与净利润曾创下三位数增幅,2020年代工iPhone 12 mini组件时股价更是攀升至历史高点。

但过度依赖单一客户的风险日益凸显,2021-2024年来自苹果的收入占比长期维持在70%以上,且毛利率从2020年的18.09%逐年下滑至2024年的10.41%,市值在2021年后经历近三年深度调整。

尽管2021年启动三个五年计划布局汽车、医疗等业务,但截至2024年汽车电子业务营收占比仅5.1%,第二增长曲线尚未成型。

Open AI选择立讯精密,首要考量是其在消费电子领域经过长期验证的精密制造与量产能力。

AI硬件产品往往兼具微型化、多组件集成与规模化交付需求,对制造端提出极高要求,而立讯精密的能力恰好覆盖这些关键维度。

立讯精密作为苹果核心供应商,已实现机光声电全方位布局,在可穿戴设备领域的经验尤为深厚。

其代工的Air Pods、Apple Watch等产品,积累了丰富的小型化组件组装与供应链管理经验。

以AR眼镜为例,立讯精密无锡工厂采用全自动化产线,实现98.7%的整机组装良率,配套Micro LED模组供样周期仅需7天,且已切入Meta新一代AR眼镜Celeste的供应链,负责传感器集成与光学组件组装。

这种在高端消费电子领域反复验证的能力,正是Open AI量产AI硬件所必需的技术保障。

量产能力与品质控制同样关键。苹果对供应链的严苛要求,倒逼立讯精密建立了高效的大规模生产体系。

2025年iPhone 17标准版预售超预期后,立讯精密能快速响应苹果要求,将日产量提高约40%,这种柔性生产能力在AI硬件量产中至关重要。

此外,通过2025年上半年收购闻泰科技消费电子系统集成业务,立讯精密进一步提升了整机设计制造能力,形成从零部件到整机的垂直整合优势,可满足Open AI从原型到量产的全流程需求。

AI硬件的全球市场覆盖需要适配不同地区的产业政策与贸易规则,立讯精密的全球化产能布局成为吸引Open AI的重要因素。

其采用本土创新+全球交付模式,在全球29个国家和地区拥有105个生产基地与28个研发中心,形成了灵活的资源调配网络。

这种布局的核心价值在于风险规避与成本优化。在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背景下,立讯精密的美墨+东南亚双枢纽布局成效显著,通过墨西哥工厂服务北美市场,可规避《通胀削减法案》的本地化率要求。

越南基地则能灵活应对不同地区的关税政策。同时,跨国研发与制造联动降低了生产成本,如将德国研发中心与东莞制造基地联动,使高压线束生产成本降低15%-20%。

对Open AI而言,这种布局能帮助其规避地缘政治风险,实现全球市场的高效交付。

IPO募资约10亿美元,不仅能补充海外业务拓展资金,更可借助港股市场的股权激励工具吸引全球人才,提升国际化运营能力。

这种全球化运营能力,与Open AI的全球市场战略形成高度匹配。

Open AI与立讯精密的合作,本质上是设计创意与工程实现能力的精准对接,而这一协同的关键纽带是苹果前首席设计总监Jony Ive。

2025年5月,Open AI以65亿美元收购Jony Ive创立的io公司,使其出任创意与设计核心负责人,同时从苹果挖走二十多位涵盖音频架构、微型化工艺等领域的硬件工程师。

Jony Ive团队的设计理念需要成熟的制造能力支撑,而立讯精密恰好是最熟悉其设计语言的制造企业之一。在与苹果的长期合作中,立讯精密深度参与了Jony Ive主导设计产品的生产过程,对其极简主义设计风格与工艺要求有着深刻理解。AI硬件强调屏幕自由、始终在线、环境感知的特性,需要设计与制造的高度协同,比如无屏设备的传感器布局、微型化组件的装配精度等,都需要制造端精准实现设计意图。

尽管合作具备多重优势,但Open AI与立讯精密仍需面对AI硬件赛道的固有挑战。

从市场层面看,硬件同质化风险已显现,仅2025年前8个月就有25款知名AI眼镜新品发布,价格覆盖999元至8999元区间,供应链方案的拿来即用导致产品差异度不足。

从立讯精密的转型角度看,此次合作能否真正打开第二增长曲线,仍需时间检验。其汽车业务多年布局后营收占比仍不足6%,反映出多元化转型的难度。

AI硬件业务若能复制在果链中的成功,有望降低对苹果的依赖,但前提是在产品量产、利润分成等方面获得实质性突破。

Open AI牵手立讯精密是技术需求、制造能力与生态协同共同作用的结果,立讯精密的精密制造、全球布局与设计适配能力,恰好解决了Open AI硬件落地的核心痛点。

但这场合作能否改写AI硬件市场格局,既取决于双方的协同深度,也依赖于对行业挑战的应对能力,其长期价值仍需在市场实践中逐步验证。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25

标签:科技   市值   团队   核心   苹果   最新   精密   硬件   能力   布局   量产   市场   全球   领域   业务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