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晨6点,阳光还未完全爬上窗台,64岁的陈大爷已经坐在阳台角落,“咕咚咕咚”小口品着他心爱的铁观音。
五年来,他几乎每天如此自律。邻居们总说,老陈的身体好得有些让人羡慕,体检报告上的心血管指标始终漂亮,连儿女都觉得奇怪。
但就在上个月,一次无意中喝了“自制减肥花茶”后,陈大爷出现了心悸、头晕,被家人紧急送医。医生听到他平日喝茶养生却误喝了不该喝的混合茶。
脸上写满无奈:“喝茶虽好,但并不是所有茶都适合您!尤其这8种,心血管不好的人慎喝。”

喝茶到底如何影响我们的心血管健康?那些被忽视或流行的“另类茶饮”,对身体究竟有何隐患?哪些茶,可能正在悄悄损害心脏和血管?今天,我们就来解开喝茶的养心误区,帮你挑对健康人生路上的那一杯。
说到喝茶,“健康养生”似乎成了共识。哈佛大学一项纳入9万余人的大型队列研究数据显示,坚持每天喝茶的人,心血管事件风险下降了21.8%。
北京协和医院的流行病学组也指出,适量饮茶与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等患病率呈负相关,尤其是绿茶、乌龙茶、红茶等经过科学工艺加工的茶叶。

茶叶中的多酚类化合物(如儿茶素)、黄酮、茶氨酸等,能有效清除自由基,减少血管内皮氧化损伤,降低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水平,有助于增加血管弹性。世界卫生组织在《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建议》中也提到,适量饮茶是“安全可行”的健康生活方式之一。
不过,喝茶虽好,“喝法对不对、选茶对不对”,效果天差地别。错误的饮茶方式或选择,反而会悄悄成为心血管隐患。部分养生“网红茶饮”,非但没有健康加分,反而增加了潜在风险。
一旦喝错茶,不只是口感受影响,心脏和血管都可能“吃苦头”。以下8种需警惕的茶类,别让健康翻车:
过期陈茶、发霉茶:霉菌毒素会损伤肝肾乃至心血管系统,2019年《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年报》显示,长时间饮用储存不当的老茶,心血管炎症反应发生率升高9.6%。

重味加料“减肥茶”:常见于网络售卖,含决明子、番泻叶等泻药成分,长期饮用易扰乱电解质平衡,诱发低血压、心律失常,甚至增加猝死风险。
过浓普洱、生砖黑茶:咖啡因含量极高,短时大剂量摄入会提升心跳和血压,亚洲心脏病学杂志2022年报告,过量浓茶喝下三个月,血压升高概率激增17%。
自制花草混合茶:看似健康,实际搭配不当可能引起过敏、心律紊乱,部分混合茶甚至含有未标明药物成分。

未知来源“降糖降压茶”:市场上不少产品其实添加西药成分,2018年深圳抽检报告指出,9.2%的降糖茶违规添加格列本脲等药物,易致血糖血压急降、损伤心脑血管。
道听途说的泡药茶:比如“罗汉果、甘草、桂圆”自混饮,若含有刺激性草药,容易引发心悸、头晕等反应。
残留农药的散装茶:残留农药和重金属可能对血管内皮产生慢性刺激,世界环境健康联合会调查显示,每年因农药残留导致慢性心血管损伤病例上升,不可小觑。
反复煮泡的茶水:“隔夜茶”、“千滚水”易生亚硝酸盐,增加心脑血管缓慢损伤隐患。
这些被误认为健康的“另类茶饮”,你中招过几种?别让“自以为健康”的茶,背地里偷偷伤害你的心血管。

既然喝茶有益心血管,但又有那么多“坑”,日常该怎么做呢?
选纯正、正规来源的茶叶:优先选择信得过的大品牌、质量可追溯的产品。不要轻信“保健奇效”“降三高”的宣传,远离标签模糊或来路不明的所谓“药茶”或“功能茶”。一次最多泡10g左右,相当于一小把。
不喝过浓、过烫茶水:水温以“70°C左右”为宜,入口不烫舌、色泽淡黄即可。浓茶会刺激心脏及胃肠,尤其是心脏病、高血压患者不可“以苦为宜”。
拒绝多种叶类混搭:混合配方要谨慎,除非明确知晓其配伍安全性。尤其不要追网红或者自制秘方乱饮。
避免空腹和睡前饮茶:饮茶最佳时机是两餐之间,避免影响铁吸收和睡眠。晚饭后三小时内也要适量,不喝浓茶。

定期体检,警惕茶后异常反应:若饮茶出现心慌、心跳加快、头晕等症状,需立即停止饮用,及时就医。尤其心血管基础病患者要量力选择。
注:文中所涉人物均为化名,请勿对号入座。
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收藏以备不时之需,转发给你关心的人!
参考资料:
《茶叶多酚及其生理功能研究进展》(中国食品卫生杂志)
北京协和医院心内科流行病调查报告(2023)
《世界卫生组织心血管疾病防控报告(2022)》
更新时间:2025-11-1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