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宋历史的长河中,宋真宗赵恒是一位颇具争议、充满复杂性的皇帝,其统治时期的举措对北宋的走向产生了深远影响。
宋真宗继位时,北宋已历经太祖、太宗两朝的经营。太祖赵匡胤通过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建立宋朝,随后南征北战,基本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太宗赵光义则继续推进统一大业,虽在收复燕云十六州的北伐中受挫,但也在政治、经济等方面有所建树 ,为北宋的稳定发展奠定了基础。
赵恒接手的北宋,内部局势相对稳定,但外部面临着辽国的军事威胁。他在位期间,有两件事最为引人注目,一是签订澶渊之盟,二是天书封禅。这两件事,一个看似屈辱却换来了长久和平,一个看似风光却让国家元气大伤,将宋真宗的矛盾与挣扎展现得淋漓尽致。
1004 年,秋高气爽,本应是丰收的季节,然而北宋边境却战云密布。辽国萧太后与辽圣宗耶律隆绪亲率大军南下,一路势如破竹,迅速突破了北宋的多处防线,直逼澶州。这澶州非同小可,它地处黄河要冲,是北宋都城汴京的重要屏障,一旦澶州失守,汴京便岌岌可危。
宋真宗赵恒接到战报后,顿时慌了神,紧急召集大臣商议对策。朝堂之上,主和派与主战派争论不休。参知政事王钦若建议迁都金陵,以避辽军锋芒;签枢密院事陈尧叟则主张逃往成都。就在宋真宗犹豫不决之时,宰相寇准挺身而出,力排众议,坚决请求宋真宗御驾亲征。他慷慨陈词:“陛下亲征,士气大振,辽军可破;若迁都,人心崩溃,社稷危矣!” 毕世安也表示支持寇准。在寇准的坚持下,宋真宗最终下定决心,北上澶州。
当宋真宗抵达澶州城时,宋军将士看到皇帝的黄龙旗,顿时士气大振,高呼万岁,声震四野。这股高昂的士气,如同给宋军注入了一剂强心针。而此时,战场上出现了一个关键转折点,辽国大将萧挞凛在视察战场时,被宋军的床子弩射中,当场毙命。萧挞凛是辽国的名将,他的死让辽军士气受到了极大的打击。辽军原本以为可以迅速拿下澶州,进而威逼汴京,如今主帅阵亡,局势变得扑朔迷离。
在这种情况下,辽军陷入了两难的境地。继续进攻,宋军士气正盛,且澶州城坚固难攻;撤退的话,又心有不甘。而宋朝这边,虽然士气高涨,但宋真宗内心依然畏惧辽国,他深知战争的胜负难以预料,一旦战败,后果不堪设想。于是,双方都有了和谈的意愿。
经过一番谈判,宋辽双方最终达成了澶渊之盟。盟约规定,宋辽约为兄弟之国,地位平等。辽圣宗称宋真宗为兄,宋真宗称辽圣宗为弟 ,真宗称萧太后为叔母。这一约定,从名义上结束了两国多年的敌对状态,为和平奠定了基础。
北宋每年要向辽国输送白银 10 万两、绢 20 万匹,称为岁币。这一规定,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争议。从积极的一面来看,岁币的付出换来了边境的和平,此后宋辽之间百余年不再有大规模的战事,百姓得以休养生息,出现了 “生育繁息,牛羊被野” 的繁荣景象。而且,和平的环境也为北宋的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北宋得以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国内的建设上。但不可否认的是,岁币的支出也成为了北宋财政的一大负担,加重了百姓的赋税压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北宋的经济实力。
为了促进双方的经济交流,宋辽在边境开设榷场,进行互市。在榷场中,北宋的茶叶、丝绸、瓷器等商品深受辽国人喜爱,而辽国的马匹、牛羊、皮毛等也大量流入北宋。这种经济交流,不仅丰富了双方人民的物质生活,还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融合。北宋的制瓷和印刷技术传往辽,促进了辽国文化的发展;而辽国的一些文化习俗也逐渐传入北宋,对北宋的社会生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正如史书记载,辽宋 “互市不绝,公私富实”,榷场贸易成为了双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
澶渊之盟虽然换来了和平,但在当时的舆论环境下,却被很多人视为一种耻辱。堂堂大宋天子,竟然与辽国签订城下之盟,每年还要输送岁币,这让宋真宗的自尊心受到了极大的伤害。而王钦若,这位善于揣摩圣意的大臣,看准了宋真宗的心思,开始在一旁煽风点火。
一天退朝后,王钦若单独留下,对宋真宗说道:“陛下敬畏寇准,是因为他有社稷之功吗?” 宋真宗回答:“然也。” 王钦若接着说:“澶渊之役,陛下不以为耻,反而认为寇准有社稷之功,这是为何呢?城下之盟,就连春秋时期的小国都以此为耻,如今陛下以万乘之尊签订澶渊之盟,这是何等的耻辱啊!” 宋真宗听后,顿时愕然,心中怏怏不乐 。
王钦若的这番话,犹如一把锋利的刀,刺痛了宋真宗的心。他开始反思自己在澶渊之盟中的决策,越想越觉得窝囊。为了洗刷这份耻辱,宋真宗问王钦若:“今将奈何?” 王钦若知道宋真宗害怕战争,不敢轻易发动对辽战争,于是故意说:“陛下以兵取幽蓟,乃可刷此耻也。” 宋真宗果然拒绝了这个建议,称不忍心让河朔生灵再遭涂炭 。
见此,王钦若抛出了自己的真正目的:“陛下苟不用兵,则当为大功业,庶可以镇服四海,夸示戎狄也。” 宋真宗忙问:“何谓大功业?” 王钦若回答:“封禅是已。然封禅当得天瑞,希世绝伦之事,乃可为。” 他告诉宋真宗,封禅是古代帝王向天地宣告自己功绩的盛大仪式,只有建立了非凡的功业,并且有祥瑞出现,才能举行封禅大典。而祥瑞这东西,虽然难得,但也可以人为制造,只要陛下深信不疑,布告天下,那就和真的一样了 。
宋真宗被王钦若说动了,他渴望通过封禅来证明自己的统治是顺应天命的,从而挽回自己的颜面。但他也知道,封禅是一件大事,必须得到大臣们的支持。于是,他开始试探大臣们的态度。首先,他担心宰相王旦会反对,王钦若表示自己去说服王旦 。 王钦若找到王旦,传达了宋真宗的意思,王旦虽然心中不赞同,但也不敢公然违抗皇帝的旨意,只好勉强同意。为了进一步拉拢王旦,宋真宗还特意设宴款待他,并送给他一樽美酒。王旦回家后打开一看,发现里面装的不是酒,而是珍贵的珍珠。他明白,这是皇帝在向他示好,希望他不要反对封禅之事 。
1008 年正月初三,一场精心策划的闹剧正式拉开帷幕。宋真宗召集大臣,一本正经地说:“去年十一月二十七日夜晚,朕刚就寝,忽然满室明亮,一位头戴星冠、身着绛袍的神人降临,对我说,下月三日,可在正殿建黄箓道场一月,到时会有天书《大中祥符》三篇降下,切勿泄漏天机。朕按照神人的指示,从十二月初一就开始斋戒,在朝元殿设道场,虔诚等待。今日一早,皇城司上奏,说左承天门南鸱尾上挂着黄帛,约两丈多长,好像裹着书卷,用青丝缠着,封处隐隐有字迹,想必这就是天书降临了 。”
众人听后,心中虽有疑虑,但也不敢多言。王钦若立刻带头称贺,说这是陛下功高德盛,所以上天降下帛书,真是可喜可贺。于是,君臣们一同前往承天门,举行了隆重的迎接天书仪式。宋真宗率群臣步行到承天门,向黄帛再拜。随后,两个内侍爬上承天门,恭恭敬敬地取下黄帛,交给王旦,王旦跪下捧给宋真宗。宋真宗再拜接受,放在乘舆中,然后又步行到道场 。
枢密院长官陈尧叟启封后,宣读天书内容。封皮上写着 “赵受命,兴于宋,付于慎。居其器,守于正。世七百,九九定” ,意思是宋朝是承天应运,天命长久。书卷上是三篇文字,第一篇大意是真宗能以至孝之道继承大业,第二篇谕真宗要清净简俭,末篇说宋朝祚运久长。总之,全是夸赞宋真宗的好话。
天书降下,这可是天大的祥瑞,朝廷内外顿时议论纷纷。第二天,群臣再次拜贺,宋真宗为此大赦天下,还把年号改为大中祥符,把左承天门改名为左承天祥符门 。
为了让这场闹剧更加逼真,王钦若等人又加紧制造封禅的舆论。这年三月,兖州父老吕良等一千二百八十七人,诣阙请求封禅,随后,各级官员、僧道、耆老等也纷纷上表,请求宋真宗封禅泰山,前后多达 24370 余人。宋真宗假意推辞一番后,最终 “顺应民意”,决定于十月到泰山封禅 。
十月初四,宋真宗带着王旦、王钦若等大批官员以及众多护驾军队,从京城出发前往泰山。封禅队伍浩浩荡荡,绵延数百里,所到之处,百姓围观,场面十分壮观。到达泰山后,宋真宗举行了隆重的封禅仪式,先是在泰山顶祭天,然后在社首山祭地,向天地宣告自己的功绩 。
封禅泰山后,宋真宗仍觉得不够,又开始筹备祭祀后土的活动。1011 年初,尽管当时水旱灾害相继,京城近郊谷价踊贵,但宋真宗还是不顾部分官员的劝阻,带着大队人马前往河中府汾阴祀后土,闹腾了两个多月才回都城。1016 年,他又到亳州亲谒太清宫,册封老子为 “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 。
在这场天书封禅的闹剧中,全国上下掀起了一股 “祥瑞热”。各地官员为了讨好皇帝,纷纷上奏说发现了奇花异草、一茎双穗的嘉禾、枝条长到一起的连理木,甚至还有人说黄河变清了。宋真宗对这些祥瑞深信不疑,每次收到祥瑞的报告,都要举行盛大的庆祝仪式 。
为了供奉天书,宋真宗还下令修建了大量的宫观庙宇,其中最著名的当属玉清昭应宫。这座宫殿规模宏大,建筑精美,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据记载,玉清昭应宫每日动用役使的工匠就达三四万人,所用的建筑材料来自全国各地,从秦、陇、岐、同的松树,到岚、石、汾、阴的柏树,再到潭、衡、道、永、鼎、吉的梌、楠、槠树等,应有尽有。修建玉清昭应宫历时 14 年,花费白银近亿两,合人民币约 200 亿元,约为北宋两年岁入,其奢华程度甚至超过了秦始皇的阿房宫 。
这场天书封禅的闹剧,持续了长达 14 年之久,直到宋真宗去世才告终结。司马光曾评价说:“一国君臣如病狂”,可谓一针见血。天书封禅不仅耗费了大量的钱财,加重了百姓的负担,还使得朝廷上下弥漫着一股奢靡、虚伪的风气,严重腐蚀了北宋的政治,为北宋的衰落埋下了隐患 。
在宋真宗统治后期,一场影响深远的金融变革在北宋悄然发生。1024 年,益州成都的交子务发行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 交子 。这一创举,犹如一颗投入经济长河的石子,泛起层层涟漪。
北宋时期,商业繁荣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尤其是在四川地区,贸易活动十分活跃。然而,传统的金属货币在此时却暴露出了诸多弊端。四川地区主要使用铁钱,铁钱的价值较低,而且重量较大,携带起来极为不便。据记载,“川界用铁钱,小钱每十贯重六十五斤,折大钱一贯重十二斤,街市买卖,至三、五贯文,即难以携持” ,想象一下,一位商人进行一笔较大数额的交易,需要携带几百斤的铁钱,这不仅耗费体力,还存在很大的风险。
为了解决金属货币带来的不便,聪明的四川商人开始探索新的交易方式。最初,一些富商巨贾自发地联合起来,成立了交子铺,发行一种名为 “交子” 的纸质凭证。商人们将铁钱存入交子铺,交子铺则开具相应面额的交子,这些交子可以在市场上流通,用于交易。由于交子轻便易携带,而且有富商的信用作为支撑,很快就在四川地区流行开来 。
随着交子的使用越来越广泛,其弊端也逐渐显现出来。一些交子铺为了谋取私利,开始滥发交子,导致交子的信用受到了严重的损害。同时,由于交子的发行没有统一的标准,市场上出现了各种不同面额、不同样式的交子,这也给交易带来了很大的不便 。
面对这些问题,北宋政府开始介入交子的发行和管理。1023 年,宋仁宗设立益州交子务,将交子的发行权收归国有,从此,官交子正式诞生。官交子有了统一的面额和发行标准,并且有政府的信用作为保障,其流通范围也逐渐扩大。最初,官交子的面额分为 1 贯到 10 贯不等,后来又改为 5 贯和 10 贯两种,其中 5 贯的交子占发行量的 20%,10 贯的交子占 80% 。政府还规定,每发行一界交子,必须有 36 万贯的铁钱作为准备金,以确保交子的兑换。
交子的出现,不仅仅是一种货币形式的创新,更是一场深刻的商业革命。它打破了金属货币的限制,使得交易更加便捷高效。在交子出现之前,商人进行长途贸易时,需要携带大量的金属货币,不仅运输成本高,而且风险大。而交子的出现,使得商人只需要携带轻便的交子,就可以在各地进行交易,大大降低了交易成本,促进了跨区域贸易的发展 。
交子的流通,还带动了一系列相关行业的发展。为了保证交子的安全和流通,钱庄、票号等金融机构应运而生。这些金融机构不仅提供交子的兑换和保管服务,还开展了借贷、汇兑等业务,为商业活动提供了更加全面的金融支持。在汴京等大城市,商铺、钱庄林立,商业活动十分活跃,“勾栏瓦舍,昼夜不绝”,一派繁荣景象 。
交子的出现,还促进了商品经济的繁荣和市场的扩大。由于交易成本的降低,更多的商品可以进入市场流通,消费者的选择也更加丰富。同时,交子的流通也促进了商业信用的发展,商人之间的交易更加频繁,商业合作也更加紧密 。
然而,交子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潜在的风险逐渐显现出来。北宋后期,由于政治腐败、战争频繁等原因,政府的财政状况日益恶化。为了弥补财政亏空,政府开始滥发交子,导致交子的发行量远远超过了市场的需求 。
据记载,宋哲宗绍圣年间,陕西战事吃紧,为了筹集军费,政府不断增发交子,而且没有相应的准备金作为支撑。这使得交子的价值急剧下降,出现了严重的通货膨胀。原本可以兑换 1000 文铁钱的交子,到后来只能兑换 100 多文,“交子之值,十损其九” ,百姓的财富大幅缩水,生活陷入困境。
滥发交子还导致了市场的混乱。由于交子贬值,人们对交子的信任度降低,纷纷拒绝使用交子进行交易,转而使用金属货币或者实物进行交换。这使得交子的流通范围越来越小,最终失去了货币的功能 。
交子的贬值,也为南宋时期的纸币贬值埋下了伏笔。南宋时期,政府继续沿用北宋的纸币发行制度,但是由于没有吸取北宋的教训,仍然滥发纸币,导致纸币不断贬值,物价飞涨,经济陷入了严重的危机 。
又设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财政权 。在地方,设路、州、县三级,各路设安抚使、转运使、提刑按察使、提举常平使,分别掌管军事、财政、司法、救恤等事务,各州设知州,又加设通判一职相互制约 。
更新时间:2025-04-2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