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石牺牲后,16岁女儿吴学成没哭没闹,她干了件事,人们由衷敬佩

她是隐蔽战线上的战士吴石的女儿,却并没有因此“享福”,反而还受到了不小的牵连,不过,年仅16岁的她,用自己瘦弱的肩膀,为弟弟撑起了一片天。

她就是吴学成。接下来,咱们就一起走进那段历史,看看她的故事吧。



1950年6月10日那天,台北的天是灰的。16岁的吴学成正在屋里给弟弟补鞋,鞋帮刚缝好,就听见院门外“哐当”一声,几个穿黑制服的特务踹开了门,扯着嗓子喊:“吴石通共罪证确凿,就地枪决!你们这些‘匪属’,马上滚出这房子!”

她还没反应过来,弟弟吴健成就吓得哭了。母亲王碧奎更是被特务架着往外拖,头发乱了,却还回头喊:“学成,照顾好弟弟!”

那一天,家里的东西被翻得乱七八糟,父亲最喜欢的钢笔掉在地上,笔帽摔裂了。吴学成把钢笔捡起来,塞进弟弟口袋,又抱起刚补好的鞋,拉着7岁的弟弟往门外走。就这样,他们成了无家可归的人。

在街上游荡了几天,人们都怕受到牵连,根本没人敢给他们吃的,姐弟俩饿得眼冒金星。吴学成想起父亲提过的族侄吴荫先,是父亲以前的部下,就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找过去。

吴荫先开门看见他们俩,眼圈一下子红了,没多问就把他们拉进屋里:“别怕,先住着,有我一口吃的,就有你们的。”

可寄人篱下的日子不好过。吴荫先家也不宽裕,还有好几个孩子要养。吴学成看在眼里,没等吴荫先开口,就说:“叔,我不上学了,我去挣钱。”

那时候她刚上初中,书包还放在吴荫先家的桌角,课本上还写着刚学的古诗。但她知道,弟弟要吃饭、要上学,这些比她的课本重要。

她拿着从家里带出来的几块钱,去旧货市场买了两把锥子、一捆麻线,又找了块破木板当摊子,蹲在衡阳路口补鞋。

第一次摆摊,她紧张得手发抖,有人来补鞋,她半天穿不上线。旁边摆摊的大爷看她可怜,教她:“丫头,锥子要斜着扎,线才拉得紧。”她点点头,学着大爷的样子试,果然顺手多了。

那会儿台北的“白色恐怖”正厉害,有人知道她是“通共犯”吴石的女儿,故意来找茬。有一次,一个特务模样的人把刚补好的鞋扔在地上,踩了几脚,还踹翻了她的摊子:“匪属还敢出来挣钱?滚远点!”

锥子扎在她膝盖上,流了血,她没敢哭,只是默默把东西捡起来,换了个路口接着摆。补一双鞋挣不了几块钱,只够买一小碗米饭。她每天把米饭压得实实的,兑点自来水煮成糊糊,自己喝稀的,稠的全给弟弟。

弟弟吴健成正是长个子的时候,她月底咬牙买了双胶鞋,比弟弟的脚大两号,鞋头塞点报纸,能多穿两年。晚上弟弟饿醒了哭,她就坐在床边,给弟弟讲父亲以前偷偷教她的故事。

讲完了,她拍着弟弟的背说:“健成,咱们现在的苦不算啥,以后都会好的。”

其实那时候,学校已经把吴健成的学籍销了,因为他是“匪属”。吴健成每天抱着书包站在学校门口,却被警卫拦在外面。后来还是陈诚暗中帮助他们,吴健成这才能够换所学校继续念书。

虽然能够继续求学,但他还是不能参加公开考试和集体活动,吴学成知道弟弟在学校的日子不好过,就常常安慰他,鼓励他好好学习。

最难熬的是过年。那年除夕,吴学成攒了几块钱,买了一小块猪板油,炼成油渣,想给弟弟改善伙食。

可她刚把油渣端上桌,监视他们的特务就进门“搜查”,手一掀,碗碎了,油渣撒了一地。弟弟馋得伸手去抓,她赶紧打掉弟弟的手,把碎瓷片全拢进自己口袋,她怕特务说弟弟“私藏食物”,再给安个罪名。

那天晚上,她躲进公厕,把瓷片缝里的油渣抠出来,就着自来水咽下去,眼泪混着水声往下掉。回到家,她却还是强笑着对弟弟说:“姐尝过了,一点都不好吃,咱们明天吃白米饭。”



19岁那年,吴学成决定嫁人。

介绍人给她介绍了一个退伍老兵,比她大15岁,一条腿在打日本的时候被炮弹炸短了,走路一瘸一拐的。介绍人小声跟她说:“这老兵脾气有点暴,喝醉了可能会打人,你再想想?”

吴学成没多想,只问:“他能供我弟弟读到中学毕业吗?”老兵点点头,说:“只要我有口饭吃,就不让你弟弟辍学。”

结婚那天两人也没办喜酒,就领了个证。洞房花烛夜,她没顾上别的,先把弟弟的课本拿出来,让弟弟坐在旁边背书。老兵端着酒杯站在旁边,看了半天,叹了口气,把酒杯放下,说:“以后这孩子,我也管。”

后来,弟弟真的顺利读书、长大,还去了美国留学,日子就这么一点点地过,转眼几十年就过去了。

1981年12月,吴学成拿到了去美国洛杉矶的机票,弟弟吴健成从台湾大学毕业后,去美国读了硕士,定居在了那里,还把母亲王碧奎接了过去。更让她高兴的是,留在大陆的大哥吴韶成和大姐吴兰成,也会去洛杉矶团聚。

飞机落地的时候,她看见弟弟、母亲、大哥、大姐都在机场等着,一下子就哭了。分开这么多年,大哥吴韶成头发都白了,成了河南省冶金厅的总经济师;大姐吴兰成成了中医研究员,还享受国务院津贴。

一家人坐在一起吃第一顿饭的时候,吴健成给她夹菜,说:“姐,这些年辛苦你了。”她摇摇头,说:“只要你们好,我不辛苦。”

以前在台湾的时候,吴学成和吴健成其实对父亲有怨言,觉得要不是父亲,他们也不会过得这么苦,连个安稳的家都没有。

可到了大陆,看到到处都是高楼大厦,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好,他们才慢慢明白父亲当年的选择。大哥吴韶成跟他们说:

“爸当年去台湾,明知危险,还是要留下做地下工作,就是想让国家早点统一,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他送出去的情报,帮解放军避免了好多伤亡。”

1991年,吴学成和丈夫决定,把父亲的骨灰从台北接回大陆。父亲的骨灰在台北郊外的善导寺放了41年,每年她去看的时候,都不敢带香烛,只敢放一束白菊花,鞠个躬就走。没办法,怕被人举报“崇拜叛徒”。

去善导寺取骨灰那天,她特意穿了件干净的衣服,把骨灰盒抱在怀里,像抱着稀世珍宝。从台北到郑州,一路上她都没敢合眼,生怕骨灰盒被碰着。到了郑州,她把骨灰盒交给大哥吴韶成,说:“哥,爸回家了。”

吴韶成把骨灰盒供奉在家里,每天都要擦一遍。



1993年,母亲王碧奎在洛杉矶去世了,享年89岁。

吴健成把母亲的骨灰带回大陆。1994年5月,兄妹几个商量着,把父母的骨灰合葬在北京香山的福田公墓。墓碑是汉白玉的,上面刻着“吴石将军与王碧奎夫人之墓”。

有记者问她,这辈子这么苦,值不值?吴学成却扯了扯嘴角,说:“我爸把命拿去换江山,我把日子拿去换弟弟。现在江山没塌,弟弟没歪,值了。”

说完,她弯腰捶了捶膝盖,那是当年补鞋落下的风湿,一到阴雨天就疼。

2023年,有件事让吴学成特别高兴:父亲当年的中正剑,被海外藏家捐给了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

那把剑是父亲吴石生前用的,1949年被特务抄走,后来流落到美国,藏家看到她写的回忆录,才知道剑的主人是吴石,特意托人送了回来。剑的剑柄上刻着“智勇忠诚”,擦得锃亮。

到了晚年,吴学成对下一代充满了期待,总是给他们讲父亲的故事,讲自己的过去。她的孙子也一直都在为两岸统一做努力。

吴学成的一生,可以说是一部浓缩的“两岸关系史”,她用几十年守护父亲的骨灰,用自己瘦弱的肩膀支撑起弟弟的生活。她虽然没做什么轰轰烈烈的大事,却也值得我们敬佩。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11

标签:历史   敬佩   牺牲   女儿   吴学成   弟弟   父亲   特务   油渣   骨灰   台北   骨灰盒   锥子   大哥   母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