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本土的镍矿堆场,矿石堆积如山却无人问津。无数冶炼厂老板们望着仓库里滞销的镍铁合金,欲哭无泪:
就在今年上半年,印尼全国只挖出了1.2亿吨镍矿,不到全年3.64亿吨配额的三分之一。而在伦敦金属交易所的电子屏上,镍价数字一路下滑,跌到了五年来的最低点。
这个曾占印尼年创汇300亿美元的支柱产业,正经历一场寒潮。28条RKEF生产线在两个月内相继停产,红土镍矿在雨水冲刷下漫出棕红色的泥浆,像极了这场产业豪赌淌出的血。
印尼手里握着全球60%的镍矿储量,这本是一副好牌。2020年,印尼政府打出“王炸”:全面禁止镍矿原石出口,试图复制中国“资源深加工”的成功模式。
政策一出,中资企业蜂拥而至。十年间,印尼精炼镍产量从全球占比仅6%一路飙升至惊人的61%。苏拉威西岛上,冶炼厂烟囱林立,产能如滚雪球般膨胀。
印尼以为引进冶炼设备就能掌控产业链,却没看透技术代差才是命门。当中国企业将镍金属回收率提升到95%以上,印尼工厂还在为降低能耗发愁。
除了错误认为“设备就等于产业链”之外,印尼政府还过度迷信所谓的“中国需求永恒论”,没料到新能源赛道突然变道。
我国企业的技术突破让磷酸铁锂电池逆袭,中国对原生镍矿依赖度大降,印尼却仍在疯狂扩建镍氢电池原料产能。
最致命的,是印尼对“规模经济”的病态追求。现有产能220万吨不够,再上马150万吨项目,总供应量将占全球74%。
结果供给溢出压垮价格体系,产业陷入“量越大亏越多”的死循环。当市场规律开始惩罚盲目扩张,印尼政府又补上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今年4月,雅加达推出镍产品特许权使用费新政:镍矿税费14%-19%,镍生铁5%-7%,镍铁4%-6%。税率普涨让本已承受矿石涨价压力的企业雪上加霜。
这只是组合拳中的一招。企业同时面临:100%出口外汇留存政策锁死流动资金;生物柴油混合比例从B40提高到B50推高燃料成本;15%全球最低税挤压利润空间;财政部新增税种。
这也难怪印尼国内的相关企业负责人感叹“这哪是做生意,简直在走钢丝!”政策层层加码下,两个月内28条RKEF生产线停产,机器也渐渐生锈。
更荒诞的场景出现了:在自身产能严重闲置的情况下,印尼今年竟从菲律宾进口了460万吨镍矿。这种“自产矿堆着不用,偏要进口”的怪象,彻底暴露了产业链深度失调的真相。
当印尼工厂为成本倒挂焦头烂额时,一场静悄悄的科技革命正在我国实验室里发生。电池材料革新让游戏规则彻底改变。
磷酸铁锂电池对镍需求锐减,新一代固态电池更将彻底摆脱镍钴依赖。如今长三角的电池回收工厂已经鞥能够做到:废旧电池被拆解重组,镍资源实现内循环。
这才是真正的“城市矿山”正在崛起。而成本账更是能直接说明问题。当前国际镍价1.4万美元/吨,接近印尼9000-10000美元的成本线。
反观我国凭借先进的回收技术,实际用镍成本已压到8000美元以下。价格战若持续,印尼镍业将被全面绞杀。
印尼矿业协会的梅迪秘书长在电视上归咎“超长雨季”,但明眼人都清楚:天气只是遮羞布。真正的暴风雨来自产业变革的巨浪,而印尼连雨伞都没准备。
印尼不是孤例。美西方鼓动“去中国化”浪潮中,多国争相抢占中国产业链位置,结局惊人相似。
越南启动全球第二大稀土矿东保矿,计划2030年稀土产量翻六倍。结果缺乏提纯技术,客户拒绝为其产品支付溢价。
而澳大利亚虽然豪掷超过56亿元建关键矿产储备。但因为锂矿提炼57%依赖中国,本土加工厂举步维艰。
这些案例印证了产业升级的残酷本质:资源丰富不等于产业强势。中国掌控全球90%稀土提纯产能,92%精炼稀土出自中国企业。这种技术壁垒靠“挖矿卖资源”根本无法突破。
印尼病急乱投医,今年6月底向美国递出投名状,提议共建电动车生态系统。然而美国7月7日宣布对印尼加征32%关税,比对日韩的25%更狠。
想用镍资源换美国市场?雅加达的算盘撞上了特朗普的关税墙。至于另一招“绿色转型”,同样前途未卜。
印尼强推57项ESG法规,试图以“可持续镍”叩开欧美市场。但欧盟碳边境税即将实施,印尼火法冶炼的高碳排放将面临重税,这无疑是环保牌打在了铁板上。
印尼败局戳破了“复制中国”的迷思,却意外揭示了中国成功的真实逻辑。全产业链技术掌控是中国突围的核心。
从采矿到回收的完整链条,不是印尼式的“设备进口组装”。当印尼冶炼厂依赖进口设备时,中国已在回收技术、电池化学体系上实现自主迭代。
需求牵引产业的路径无法复制。中国镍产业崛起伴随新能源汽车销量从0到全球60%的爆发,而非印尼的“为产能而产能”。没有市场支撑的产能扩张,注定是无根之木。
最被忽视的关键是政策连续性。五年规划能持续推动产业升级,而选举政治下的政策摇摆让印尼企业无所适从。
今年3月雅加达股市暴跌5%触发熔断,外资单日抛售3326亿印尼盾,用脚投票表达对政策反复的恐慌。
“学我者生,似我者死”。印尼驻华大使周浩黎在7月10日的贝壳财经年会上,传递出了新的信号:
印尼新政府正聚焦绿色基础设施、自然资源下游产业和数字经济,期待与中国“将优势与实际情况相结合”。这或许是痛定思痛后的领悟。
“这不是简单的工厂转移,而是一场重新定义全球汽车产业版图的战略合作。” 印尼工业部长在签约仪式上的这句话,或许暗示着新的解题思路。
与其在资源陷阱中挣扎,不如在技术合作中重生。毕竟,真正的产业升级从不需要豪赌,只需要脚踏实地走自己的路。
参考资料:
《“中国正抓紧储备工业金属,保证供应链安全”》——观察者网
更新时间:2025-07-1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