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刚过去的香港复活节假期(4月18—21日),213万香港游客经陆路口岸北上内地,占出境总人次的87%,创下日均通关40万人次的历史峰值。这场“反向消费潮”在 2024年贡献557亿港元消费额,较2023年激增200亿。深圳福田COCO Park、珠海华发商都等商圈周末港客占比超40%。
港人北上的核心动力是“性价比碾压”——深圳餐饮人均消费60-80元,仅为香港的1/3;珠海洗牙服务价格低至200元,香港则需800港元。叠加人民币对港币汇率下降,港币购买力呈现提升态势,更刺激港人在内地消费热情。美团数据显示,港人在内地生活服务消费环比增长135%,从医美、密室逃脱到亲子阅读,消费场景不断裂变。
这场消费潮中,一则酒店预订事件引发网友的“群嘲”。一名香港游客以244.62元人民币预订深圳某民宿后,提出一长串的“定制化要求”:升级豪华房型、高层非吸烟区、远离电梯大堂、延迟退房,并以“周年庆”名义索要免费早餐、生日蛋糕、儿童活动项目及惊喜礼物。民宿主理人发帖自嘲:“每条要求都像签合同,这是订房还是给童话故事打call?”有网友批评:“200蚊仲要人布置送蛋糕?好cheap啰!我在内地住过千蚊酒店都唔敢提咁多要求!”(200 块还要别人布置和送蛋糕?真失礼!我在内地住超千元的酒店都不敢提这么多要求!)
这样的“别致”要求,不仅仅被内地网友嘲笑活在“臆想世界”,甚至大部分的香港网友也加入进来,嘲讽这一家人。部分香港网友指出,他们在香港都享受不到这样的服务,怎么奢望花五分之一甚至十分之一的价格,能在内地享受到?还有人调侃在香港被本地服务业“调教”得服服帖帖的,到外地就想翻身当老爷?这一家人能对酒店提出这样的要求,其根源在于部分港人对内地的认知仍停留在“廉价劳动力输出地”阶段。此类案例暴露深层矛盾:个别港人将北上消费视为“施舍”,认为“提要求是消费者特权”,甚至将内地从业者的服务努力贬为“理所应当”。
这种心态与历史惯性有关。2017年CEPA协议鼎盛期,内地赴港游客贡献2538万人次消费,香港零售业增加值占GDP的4.2%。如今角色反转,部分港人仍难摆脱“优越感”。社交媒体热词“深圳不是花钱是赚钱”引发年轻世代共鸣,但少数人却将“省钱”异化为“占便宜”,甚至要求200元民宿提供五星级服务。
对消费者而言,理性选择比“既要又要”更重要。香港消费者委员会建议“重要需求优先考虑高星级酒店”。想实现“港式精致”的梦想,该做的不是到内地来“许愿”,而应该是先在香港努力挣钱,然后多读书看报,不做“井底之蛙”。
(新闻来源:公众号“真实的香港”)
更新时间:2025-04-3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