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毛主席秘密建造一地下居所,共投资3个亿,可防核武器冲击

毛主席一生节俭,但唯独有一栋别墅,花了整整3亿元来修建

毛主席为什么要投入如此大的成本,修一栋别墅呢?

中苏两国,作为社会主义阵营的两面旗帜,原本应该是亲密合作的关系。

但遗憾的是,苏联到了后期,也走向了霸权主义。

比起弘扬社会主义精神,更看重的是自己的国家利益。

在新中国成立后,亚洲地区就出现了两个大国。

苏联觉得中国的存在威胁到了它在亚洲地区的影响力,所以一直想把我国置于它的控制之下。

我国近代刚刚经历了100年的艰苦奋斗,才夺回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

当然不会允许苏联插手我国的国家政策,觊觎我国的领土。

所以在新中国成立两国短暂的蜜月期后,两国关系就逐渐走向了对立

原本这种对立还只是暗流涌动,等到上世纪60年代,这种矛盾已经升级为了正面冲突。

1969年爆发的珍宝岛之战,更是让两国的关系无法挽回,到了崩溃的边缘。

毛主席意识到,如果矛盾再升级,爆发全面战争的话,苏联很可能会对中国动用核武器

有日本的前车之鉴在这里,当时的世界依旧笼罩在核战争的恐怖之中,不能不防。

如果苏联真的发动核战争,中国该怎么办呢?

于是毛主席下令,要修建一处紧急的地下防御工程。

以确保核战争发生时,至少最高的最高指挥机关不至于陷入瘫痪。

这个艰巨的任务,被毛主席交到了黄永胜的手里。

当时黄永胜担任的职务是总参谋长。

在经过多方讨论对比后,黄永胜决定在自己的老家湖北咸宁的山间地带修建这一处防御工事。

因为这是一个绝密任务,不能走漏任何的消息。

一旦防御工事的位置暴露,苏联就可以采取相应的对应策略。

因为选址工作是在70年的1月31日完成的,所以这个工程被称为“131工程”。

选址完成后,黄永胜就带领部队开始了施工,为了不让闲杂人等进入,这里被列为了军事禁区

说是军事禁区,但从外面看,实在是很不起眼。

不过是一个院子,院子里有三间平房,是随处可见的农家院子模样。

但进到里面就可以发现别有洞天。

131工程原计划投入资金3亿元人民币,完工时实际花费1.3亿元

整个工程可以被分为地面上和地面下两个部分,地面上的三间房子被赋予了1到3的3个编号。

其中1号为毛主席居住用,一共有25个房间,生活和指挥用的场所一应俱全。

而且为了让毛主席能住得习惯,全部的装修都按照毛主席在中南海的住处几乎一比一的复刻了过来。

虽然样子都一样,可是功能却不同。

比如131工程房子的大门采用的是厚度可达50cm的铅门,重量可达数吨。

铅门的一个好处就是可以防辐射,铅有很高的密度和原子序数,对辐射有很强的吸收能力,可以很好的起到隔绝辐射的作用。

最关键的是,这些房间都别有洞天,与地下是连通的,只要情况需要,都可以在不到半分钟的时间里从地上转移到地下。

131工程,地面上占地面积约3.7万平方米,地下面积也有3000多平,共有房间1300多间。

每个房间也都配备了自动电话,可以和全国任意地区取得通话。

生活在地下,人很容易没有了时间的观念,分不清是早是晚,时间久了,对人的生物钟也是一个很大的影响。

那么这个问题怎么解决呢?

131工程的设计师们想出了一个很绝妙的办法,那就是靠灯。

在地面上,人是靠太阳的位置来确定时间的。

在地下虽然看不到太阳,但可以依靠灯来模拟太阳。

设计师在地下指挥室的走廊里安装了三种灯,分别是“顶灯”、“中灯”和“底灯”

顶灯亮起,说明是早晨,一天开始了,等到中灯亮了,说明到了中午的时间,等到太阳下山,夜晚了,亮的就是底灯。

一个不起眼的小设计,就解决了人在地下迷失时间的问题。

131工程还有一个很神奇的设计。

野外作战时,炊烟是一个大忌。

因为生火做饭就能让敌军捕捉到我军的位置,这是很危险的。

同样的,如果在防御工程内生火,被外部观察到炊烟也会暴露了行踪。

所以131工程在设计之初,就设计得在洞外观察不到里面生火的情况。

另外,在建造的过程中,这个基地也很容易暴露。

这么大的工程,挖出来的土石处理也是个令人头疼的事情。

但是神奇的是,这些挖出来的土石就仿佛是不翼而飞了一般,至今也不知道下落。

也就是说,黄永胜像是变戏法一般,在没有任何人知道这里在修建防御工程的情况下,愣是“变”出了一座巨大的地下宫殿来

当然,土石不可能凭空消失。

据说,为了保密工作,在运输物资时,采用的是“分段转架”的方式。

每位司机仅仅负责单程的运输,而且在距离施工现场4公里外就要开始卸货,之后就由施工部队开始转运物资。

很可能挖出的沙土也是通过类似的方式被秘密送了出去,所以连住在附近的村民也没有察觉到这里正在施工。

但随着之后国际局势的变化,131工程并没有投入使用,毛主席本人也在项目动工的6年后病逝了。

之后的几年里,131工程就一直处于闲置状态。

一直等到文件解密,民众才知道原来还有这么一个巨大的工程存在。

但一直让这么好的设施就这样荒废了实在是可惜,也是为了响应改革开放的号召。

于是在1981年,湖北省委把131工程交给了咸宁地区来管理,改为现名“澄水洞宾馆”作为景点对外开放。

不过,因为131工程原本的作用是军事防御设施,选址也是要多偏有多偏,要多冷有多冷。

即便在改革开放后,外面的人想去131参观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当地的旅游局对它的宣传也不多,估计在看这篇文章的读者在此之前也完全不知道还有这样一个景点的存在。

所以有到过131工程的游客调侃道:这里比冷战遗迹还要冷,媒体也“不敢”报道

有不同观点的可以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认可小编的希望您留个免费的点赞。点击头像,主页有更多相关的优质内容。

参考资料:

1、神秘的“131”绝密工程——《林业与生态》 1999年第6期29-30,共2页

2、毛泽东亲自决定建设“131”绝密工程——《党的生活(云南)》 2010年第9期52-52,共1页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4-21

标签:苏联   地下   核战争   土石   生火   居所   核武器   绝密   房间   秘密   太阳   时间   工程   历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