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贝和辛德勒的迥异结局背后,折射出犹太民族和中华民族本质区别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点右上方的“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还能及时阅读最新内容,感谢您的支持。


1945年,战争硝烟褪去。

人类良知的丰碑上却多出了两个名字,拉贝与辛德勒。

一个在南京的炼狱中撑起生命之伞,一个在克拉科夫的死亡工厂里偷渡希望火种。

可谁也没想到,在这之后他们的结局却迥然不同。

同样是在危难之际帮助他人,辛德勒惨遭背刺,晚景凄凉。

而拉贝却获得了丰厚回报。

约翰·拉贝

那么,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难以捉摸的犹太民族

说到犹太民族,想必大家都不陌生。

在历史上,对其的评价从来都不是单一的。

或赞其聪慧,或贬其狡猾。

但不可否认,他们确实是一个饱经沧桑、屡遭磨难的民族。

从古罗马开始,犹太人似乎就很“流浪”牢牢绑定在了一起。

每到一个地方,几乎都会遭到原住民的驱赶、隔离。

比如说中世纪的宗教审判,或是西班牙的驱逐令,以及20世纪的濒临灭绝。

犹太人在每个历史时期都是备受冷眼,几乎成了“苦难”的代名词。

但在这个过程中,也有好心的国家对其释放过善意。

瑞典,便是这其中之一。

二战期间,犹太人的困境国际皆知。

但由于种种条件限制,愿意对这些难民给予帮助的国家是少之又少。

而瑞典正是在这个时候,挺身而出。

向大批犹太难民敞开了国门, 提供了安全的栖身之所。

此外在1945年,该国的外交官贝纳多特伯爵,也为救助犹太人做出过不小贡献。

他利用德国想要争取和平谈判的机会。

通过交涉从对方集中营中,救出了约为六千名的犹太人。

可就这样一位对犹太“有恩”的英雄,却在三年之后,因参与调停巴以冲突,遭到了犹太人的杀害,当场毙命。

这一悲惨结局,简直将讽刺拉满。

当然,犹太人上演的背刺“好戏”还不止这一件。

其中“怨种”巴勒斯坦的遭遇,最让人揪心。

在战争结束之后,犹太人因为此前遭遇,没有栖身之所。

唯有巴勒斯坦出于善良和同情,接纳了他们。

可没想到随着时间推移,这些犹太人的野心却逐渐膨胀。

他们开始不满足于现有的居住区域,不断向朝外扩张。

并在1947年,迫使巴勒斯坦割让领土。

导致大批巴勒斯坦人只能背井离乡,到处流亡。

除此之外,在辛德勒的身上,也能体会到犹太人的忘恩负义。

辛德勒

不同于人们对英雄的刻板印象,辛德勒的起点并没有那么光辉伟岸。

1908年,他出生在一个德国家庭,自幼就对经商充满兴趣。

在二战爆发前,辛德勒从事过很多行业,比如说农场主、推销员等等。

但可惜都不太成功。

直至1939年,辛德勒正式加入纳粹党。

但不同于其他人,他之所以会这样做,主要是为了做生意。

而机会很快也降临到了他身上。

同年,辛德勒跟随德国部队来到波兰。

并以极低的价格收购了一家搪瓷厂,并将其改造成了军需工厂。

为了节约成本,他雇佣了大量犹太人来维持生产。

毕竟在那个时代,他们作为最底层的存在,是最廉价且听话的劳动力。

然而,随着纳粹的迫害不断升级。

辛德勒亲眼目睹了犹太人是如何遭到清洗。

数千名身体不适、无法劳动的犹太人当场死亡。

枪声、哭喊和鲜血,彻底震撼了辛德勒。

那一刻,他的人性被唤醒。

他意识到,这些在他眼中原本只是“廉价劳动力”的犹太人,正面临着怎样可怕的境地。

与此同时,辛德勒决定要采取行动拯救他们。

保护他的工人,便是他新的“事业”。

为此,辛德勒开始利用自己的身份与人脉,表面以“工作”为由,陆续将一些犹太人从集中营转移到自己的工厂。

但实际上,却是对他们进行保护。

期间,为了能让这些犹太人能够更好地生存。

辛德勒甚至不惜耗尽自己的财富,从黑市购买大量物资,以此确保他们能够存活下来。

正是在他的冒死相助下,1200名左右犹太人的生命,得以延续。

但他本人,却因此付出了巨大代价。

战争结束后,辛德勒因过往身份受尽冷眼,生意也四处碰壁,。

虽然他曾朝犹太人申请经济补偿,可最终只得到了1.5万美元。

和他在战争期间倾囊相助的105.6万美元,相差甚远。

直到1974年,辛德勒在饥寒交迫中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着实让人唏嘘。

可反观曾帮助过中国的拉贝,却和他有着截然不同的结局。

拉贝与中国

1937年,有一位名叫拉贝的德国人。

他与辛德勒一样,在人性的至暗时刻,选择点燃一盏良善的明灯,庇护了无数无辜的生命。

此人原本是德国西门子的员工,为了开拓市场来到中国。

在近30年的时间里,拉贝不仅学会了中文,还深入研究了中国的风土人情,是一个名副其实的“中国通”。

直到1937年,日寇的铁蹄步步逼近,拉贝所在的南京也未能幸免。

不过在战争爆发之前,拉贝是有机会撤离的。

但作为一名虔诚的基督教徒,他具有深厚的人道主义情怀,对处于困境中的中国人民充满同情。

此外,在中国生活多年,拉贝也对这片土地有了感情。

他意识到,当南京陷入危机时,自己作为有能力的人,有义务留下来帮助那些无法逃离的中国人。

于是在1937年11月,拉贝联合其他外籍人士,建立了一块安全区。

并在里面打造了25个难民收容所,以此来庇护中国百姓。

战争期间,拉贝利用自己德国身份,多次和日军直接对峙,保护难民免受伤害。

当看到日本兵翻墙进入住宅企图作恶时,拉贝会严词斥责并阻止。

看到日军拖走中国妇女施暴,他也会不顾危险奋勇冲上去制止。

拉贝的这些行动,让超过25万的中国难民得到庇佑。

此外,他还将日本的暴行详细记录在了日记之中。

成为后来揭露日军暴行的重要证据。

对于拉贝的义举,中国自然也是感念于心,竭尽所能给予回报。

1948年,当得知拉贝回国生活困顿后,南京市民在自身并不富裕的条件下,为其筹措了2000元美金。

而且每月给其寄去食物,以保证拉贝能正常生活。

而2020年面对拉贝后人疫情期间的求助,中国也是迅速行动,在第一时间调去大量的医疗物资。

以实际行动诠释了知恩图报。

而从辛德勒和拉贝的不同结局,也可以看出犹太民族和中华民族的本质区别。

前者是薄情寡义,后者却是雪中送炭。

谁是谁非,人们心中自有成算。


参考文献:

档案春秋︱逃亡与拯救:八十年前的犹太难民潮,澎湃新闻,2018-08-11

微历史科普:巴勒斯坦和以色列,为啥总打架,江华科协,2023-10-12

想当年|《辛德勒的名单》:人道主义是永远的光,澎湃新闻,2024-03-10

东西问·人物丨托马斯·拉贝:《拉贝日记》串起拉贝家族四代人的百年中国缘,中国新闻网,2023年12月12日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07

标签:历史   犹太   中华民族   本质   结局   区别   民族   犹太人   巴勒斯坦   中国   难民   德国   南京   战争   纳粹   日军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