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原配罗一秀珍贵留影,入毛氏家谱21岁去世,主席为她破例

文/历史勘探社

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在毛主席丰富而复杂的人生经历中,有一段关于原配妻子罗一秀的故事,虽然不经常被提及,但却有着独特的一段味道。

他是伟人,但也是一个普通人,很多人会觉得三妻四妾并不好,但其实他们或许也是身不由己。

时光回溯到1907年,那是一个新旧思想激烈碰撞的时代,在湖南韶山冲,毛主席的父亲毛顺生出于让长子继承家业的考虑,未经毛主席同意,便擅自为他安排了一桩婚事。

女方是来自邻村杨林桥的罗一秀,一个出身于普通农家却备受封建礼教熏陶的女子。

当时,毛主席年仅14岁,对婚姻的意义尚无深刻理解,但面对父亲的强烈要求,他只能默默接受这桩由父母包办的婚姻。

毛,罗两家是好几辈的老交情了,往上数两辈两家就有亲戚关系,罗鹤楼和毛顺生特别聊得来,性格投缘,而且两人还有生意上的往来,一来二去,交情就越来越深了。

毛顺生看着自家孩子也到了该成家的年纪,就琢磨着跟罗家结个亲,于是就向罗明秀的父亲罗鹤楼提了提这事儿。

没想到两家一合计,都觉得这门亲事挺合适,就这么一拍即合,结成了亲家。

其实毛顺生心里还有自己的小算盘,他这人勤快又精明,把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条,家境在当地也算是不错的了。

可毛家毕竟都是靠种地过日子,每天起早贪黑地忙活,特别是他老婆文七妹,都四十多岁的人了,还得操持一大家子的吃喝拉撒。

那时候,毛家有六口人要吃饭呢,除了个老祖宗(就是毛泽东的爷爷毛翼臣),还有三个半大小子——毛泽东14岁,毛泽民11岁,最小的泽覃才两岁。

家里还请了长工、短工帮忙干活,可就算这样,文七妹还是忙得团团转,不仅要给这些人做饭、安排住处,还得带着孩子下地干活。

所以,毛顺生就想着,要是能让毛泽东和罗明秀早点儿成亲,那家里不就多了个帮手嘛,也能减轻点儿文七妹的负担。

他把这想法跟罗鹤楼一提,罗鹤楼也挺爽快,一口就答应了,就这样,两家人的亲事就这么定下来了。

虽说当年按老规矩成了亲,可少年毛泽东打心眼里就不认可这桩婚事,打从罗氏进了毛家的门,他就很少跟人家搭话,更别提跟她圆房了。

白天的时候,毛泽东就一头扎在田地里干活,不到饭点绝不回家,就算好不容易回了家,也是冷冷淡淡的,很少跟罗氏说上几句话。

到了晚上,他帮着父亲把账记完了,就赶紧钻进自己的小天地——那间上屋侧房,在那昏黄的灯光下,他一头扎进书堆里,刻苦攻读。

父母怎么劝他,他就是铁了心,死活不肯跟罗氏住到一个屋里去,面对这么倔强的毛泽东,父母也是没有任何的办法。

虽说毛泽东心里头对这桩包办婚姻一百个不满意,也一直拒绝跟罗氏有夫妻之实,但罗一秀进了毛家门之后,他对她还是很尊重、很关心、很爱护的。

只不过,在他心里,罗一秀就像自己的亲姐姐一样,从来就没把她当成真正意义上的妻子。

罗一秀这人性格好,温柔善良,对待谁都和和气气、真诚友善,而且她特别勤快能干,家里家外的活儿,只要她能干的,都抢着干,一刻也闲不住。

她的模样虽然谈不上特别美,但也生得白白净净,透着一股水灵劲儿,那双眼睛又大又亮,特别招人喜欢,公婆把她当成亲闺女一样疼爱。

这张照片就是罗一秀的一张珍贵的留影,从照片来看,她还穿着传统的服饰,梳着那时候独有的发型,她的脸又肉又圆,看上去还是很可爱的。

虽然是听从父母的安排完成了这桩婚事,但罗一秀也是明媒正娶进入毛家大门的,成了毛家的长媳后,她特别会操持家务,家里的大小事情,她都打理得井井有条。

婆婆文氏、弟媳王淑兰料理家务的时候,她总是尽心尽力地帮忙,婆媳之间、妯娌之间相处得特别融洽。

她对公公和丈夫也特别体贴,平日里给他们端茶送饭、洗衣做饭,啥活都抢着干。

虽说毛泽东对这桩婚事一直不满意,也一直拒绝跟罗氏圆房,但他也没办法,只能面对现实,默认了妻子的存在。毕竟,父母对罗氏可是满意得不得了。

从社会背景来看,在光绪末年,像毛主席和罗一秀这样由父母包办婚姻的情况并不少见。

当时,婚姻往往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所决定,真正的感情基础和共同的生活经历常常被忽视。

罗一秀的命运,正是那个时代无数女性命运的缩影,她虽然有着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但在封建礼教的压迫下,只能无奈地接受命运的安排。

尽管毛主席和罗一秀之间并没有真正的夫妻生活,但罗一秀在毛家的付出却是有目共睹的,但是命运似乎并不眷顾这位善良的女子。

在毛泽东离开韶山前往东山学堂求学的次年,罗一秀她不幸染上了细菌性痢疾,年仅21岁的罗一秀,永远地离开了人世。

尽管毛主席在公开场合很少提及罗一秀,但从他的种种行为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对罗一秀有着特殊的情感,而且毛,罗两家依然有着往来。

韶山毛氏族人也没有忘记罗氏,在《韶山毛氏四修族谱》中,明确把罗氏列为元配,把杨开慧列为“继配”,而贺子珍则是“再娶”。

同时,族人考虑到罗氏没有后嗣,特将毛泽东与杨开慧所生的第三个儿子毛远智(即毛岸龙)作为罗氏的儿子。

在毛主席看来,罗一秀虽然未能与他建立起深厚的夫妻情感,但在法律和社会层面上,她始终是毛泽东名正言顺的妻子。

将她的名字写入族谱,不仅是对她个人身份的认可,更是对那段历史的尊重和缅怀,这一举动,充分体现了毛主席重情重义的一面。

此外,毛主席对罗一秀的家人也十分照顾。

1950年,毛泽东就派大儿子回乡省亲,特别嘱咐儿子要去看望罗氏的哥哥罗石泉,并给罗石泉带去五百万元(旧币)和军大衣、茶叶、脸盆等物。

毛岸英回北京后,毛泽东又专门问及罗家的情况,当得知罗家的家境不佳后,又要秘书从自己的稿费中拿出五百万元(旧币)给罗家寄去。

新中国成立后,罗石泉曾写信给毛主席要求来京,毛主席一口就同意了,在当时,很多毛主席的亲属想要来北京,毛主席都没有答应,但他却对罗石泉给予了特殊的关照。

罗一秀有两个亲妹妹,一个嫁到了湘乡金石镇关王村杉树塘那地方,妹夫叫黄谱臣;另一个则嫁到了韶山冲韶源村,妹夫是毛华村。

可命运弄人,这两个妹妹身子骨都弱得很,在解放前那艰难的岁月里,疾病接二连三地找上她们,最终,她们都没能扛过去,先后离开了人世。

即便如此,毛泽东始终没有忘记这份亲情,依旧把黄谱臣和毛华村当作自己的亲戚来对待。

在罗一秀病故的第二年,毛主席就到长沙求学,随后加入了革命的浪潮,还结识了和自己有着相同志向的杨开慧,1920年,毛主席和杨开慧结婚了。

从1920年冬至1927年8月,毛泽东与杨开慧共同生活了7年,生育了岸英、岸青、岸龙3个男孩。

杨开慧跟随毛泽东,四海为家,为了照顾毛泽东,她作为贤妻良母,默默地奉献了一切。

在和杨开慧结婚后,毛主席还回到阔别32年的韶山,在韶山学校,毛泽东和那里的师生们一起拍了张合影,之后他就回到了韶山招待所的一号楼,这地方现在叫韶山宾馆“故园”一号。

回到住处后,毛泽东跟中共韶山人民公社委员会的书记毛继生提了个想法,说想请一些亲戚朋友、乡里乡亲的来聚聚,大家叙叙旧,再一起吃个便饭。

在毛泽东点名要请的人里头,就有“岳丈”的小女婿毛华村。

毛华村接到通知后,一看这会儿正是初夏时节,天气热乎乎的,他就干脆没穿鞋,光着脚丫子就往招待所赶。

一见到毛泽东,毛华村心里那个激动,甚至光着脚一路走来的,毛主席不仅没有责怪,还让人拿出了自己的一双大皮鞋,非要送给毛华村穿。

接着,毛泽东就拉着毛华村聊起了家常,详细地问起了他的家庭情况,就这样一起唠唠家常,一天很快就过去了。

到了晚上吃饭的时候,毛泽东还特意让毛华村和自己坐在一桌,热情地给他敬酒、夹菜,就像对待自家人一样,吃完饭,毛泽东又拉着毛华村他们一起聊了会儿天,还一起拍了张合影留念。

作为毛主席的原配妻子,虽然在罗一秀短暂的一生中没有与毛主席共同经历太多的风雨,但她的存在却是毛主席人生历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而且从罗一秀去世后,毛主席为她的家人所做的一切,都能看出毛主席的情义,尽管两人并无夫妻之实,也尽管他们是传统的包办婚姻,但是毛主席却为她做到了能做的一切。

参考信源:

南方网——毛泽东和他的原配夫人罗氏2006年09月01日


科技日报——毛泽东的原配妻子2013年04月04日


湖南日报·新湖南——美文|别梦依稀咒逝川——毛泽东与原配罗氏及其家人2021-09-05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4-16

标签:原配   石泉   韶山   旧币   婚事   珍贵   家里   妻子   主席   命运   父母   婚姻   历史   罗一秀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