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石牺牲后,他16岁的女儿带着7岁弟弟流落台北街头,没人敢收留

吴石一辈子都在军界打转,从小地方起步,走到国民党高层,中间还藏着不少不为外人知的弯弯绕绕。他1894年出生在福建闽侯一个普通书香家庭,家里条件不算差,但也不富裕,早年靠着自家藏书和塾师父亲的教导,练就了一手好文笔和扎实的军事基础。

1911年辛亥革命一闹腾,他十七岁就扔下书本,加入福建北伐学生军,从基层士兵干起。那时候的军队生活苦,行军拉练天天有,他一步步熬出来,1913年考进武昌第二预备军官学校,之后又去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炮兵科深造,四年下来,炮兵战术玩得溜熟,和白崇禧、黄琪翔这些同学也混得熟。

毕业后他没闲着,先去日本东京炮兵学校和陆军大学镀金,学成归来直接进国民党军炮兵团当参谋,1921年升团长,带队北伐。北伐那几年,他率炮兵旅在龙潭一带立下汗马功劳,炮火支援步兵,帮着打下不少硬仗。

30年代初,他调到陆军大学当战术教官,教出一堆军官,手把手传授兵法要义。抗日战争爆发,1937年淞沪战场上,他指挥炮兵旅死守阵地,炮弹打光了还组织反击,保住了上海外围不少地盘。40年代,他升到参谋本部情报处长,掌管机密档案,那时候国民党内部派系林立,他的位置敏感得很。

其实吴石的另一面,从30年代就开始接触进步势力,和周恩来有过几次私下接触,慢慢认同了共产党的理念。

抗战后期,他开始暗中传递情报,帮着提供日军动向和国民党内部消息。1949年国民党败退台湾前,他奉命携带绝密情报赴台,化名“密使一号”,以陆军中将参谋次长身份潜入国民党核心,半年多时间里,向大陆输送了海军部署、空运计划等关键资料。这些情报不是随便抄的,他得在办公室里翻卷宗、复印文件,稍有不慎就露馅。1950年3月1日,保密局突袭,他和妻子王碧奎同时落网,。

吴石在狱中挨了不少打,一只眼睛被打瞎了,但嘴巴紧,什么联络人、情报细节,一句不吐。狱中他借着放风时间,和王碧奎短暂对视,低声说了一句“我今天加餐了”,意思是自己还撑得住,让她别担心。这话听着简单,搁在当时的环境里,值千金。6月10日下午,他被押到马场町刑场,56岁就这么走了。国民党那边对外宣称他是“匪谍”,枪决后尸体处理草率,家属领都难领。

牺牲后,他的贡献在大陆慢慢被认可,北京西山后来立了他的雕像,面南遥望台湾,那意思不言而喻。

吴石一走,家里立马乱套。妻子王碧奎也被抓进保密局,关了九个月,出来时关节炎犯了,走路都费劲。两个在台湾的孩子,次女吴学成16岁,幼子吴健成才7岁,本来指望父母,现在一夜之间成了孤儿。枪响三天后,房东就上门赶人,那时候台湾正值白色恐怖高峰,谁沾上“匪谍家属”都得倒霉。

台北街头那会儿,治安严,警察到处盘查,邻居们互相监视。吴学成拉着弟弟,四处转悠,没人敢开门收留。黄金掰成小块,一点点换钱,买最便宜的稀饭,分着喝。白天去菜市场捡别人扔的菜叶子,半个烂番茄都算运气好,洗干净就下肚。晚上钻庙檐,姐姐用身体挡风,让弟弟睡里面。7岁的吴健成年纪小,不太懂事,只知道爸妈没了,饿了哭,姐姐哄着。

那时候的台湾社会,国民党刚退过来,岛上人心惶惶,保密局抓人抓得狠。吴石的案子闹大,全城都知道,收留他孩子等于自找麻烦,一家子都得进局子。

好在吴荫先出现了,他是吴石的族侄孙,按辈分算叔叔辈。吴荫先在街上找到姐弟,二话不说带回家,冒着被牵连的风险,给他们一口热饭。不仅收留,他还去军法局领吴石的遗体,那时候敢领“匪谍”尸体的没几个,顶着压力办手续,火化后把骨灰寄存在台北郊外寺庙。吴荫先这步棋,走得实诚,没他,姐弟俩的日子更难熬。

吴石的四个孩子,本来分散两地,长子吴韶成和大女儿吴兰成留在大陆,跟着组织过日子。台湾这边的两个,年纪最小,遭的罪最深。街头流浪不是浪漫的事,就是饿肚子、挨冻、被人白眼。吴学成16岁,本该上初中,现在得操心弟弟吃饱。

吴健成7岁,啥都不懂,就知道跟着姐走。这样的开局,决定了他们后半生的路,苦是真苦,但也练就了韧劲。国民党那边对家属下手不软,抓王碧奎时,顺带抄家,孩子们的书本玩具全没了。

王碧奎出狱后,找到孩子,不想再麻烦吴荫先,带着姐弟搬到窄陋斗室,三人挤一张炕。九个月牢狱,关节炎让她手指变形,缝衣服时疼得钻心,但她还是摆摊街边,一针一线换钱。

吴学成看在眼里,初中没读完就辍学,打零工养家。街边擦鞋,一双五毛,蹲那儿擦灰尘,有人给钱,有人甩手走人。她赚的铜板,全交给母亲,买米买菜,供弟弟上学。吴健成年纪小,王碧奎和姐姐把希望压在他身上,让他念书,别走弯路。

日子过得紧巴巴,王碧奎缝补衣服,坐街边摊,关节肿了还得拉线。吴学成擦鞋时,手泡污水,皮靴擦亮了,客人有时还骂。她不吭声,收钱就走。吴健成上学,书包里塞着姐姐省下的饭钱。

每年清明,三人去郊外寺庙祭父,骨灰盒在那儿放着,王碧奎点香跪拜,姐弟跟着叩头。这样的祭奠,成了他们唯一的团圆。1953年,吴学成19岁,嫁给普通人家,婚礼简单,就为减轻负担,让弟弟多读几年书。嫁后她还帮娘家,偶尔寄钱。

吴健成没让家人失望,苦读考上台湾大学,1977年毕业,拿美国一所大学全额奖学金,赴美读硕士。毕业后,他把母亲接到洛杉矶,王碧奎70多岁了,骨灰事宜托给吴学成。吴学成留在台湾,每年清明独去寺庙,上香擦灰,一个人守着父亲的遗物。吴健成在美国安家,工作稳定,但没忘根,通信不断。吴学成台岛生活,带孩子,帮丈夫,日子平淡却稳当。

王碧奎在美国,身体渐衰,但心愿是丈夫入土为安。她等到90岁,没等到。1993年2月,她在洛杉矶去世,骨灰运回大陆。吴健成和吴学成从海内外赶来,四兄妹齐聚。这样的坚持,不是空谈,就是一步步熬出来。

吴学成擦鞋那些年,手上起茧,缝衣的王碧奎手指弯曲,吴健成夜读到灯枯。教育是他们唯一的出路,吴健成上台大时,姐姐的鞋钱帮了大忙。嫁人后,吴学成生子,教孩子勤俭,像父亲遗言里写的。这样的家风,传下来了,没让苦白吃。

国民党对家属的打压,没停过,王碧奎出狱后,还得报到,生活处处卡壳。但她不抱怨,带着孩子往前拱。吴荫先的收留,是关键一环,没他,姐弟早散了。这样的互助,在当时的环境里,难得。吴健成赴美,靠奖学金,不是天上掉的,是从小攒的底子。家人间的不说不道的支持,让他们挺过最难的关。

1980年,大陆的长兄吴韶成和长姐吴兰成赴美探亲,五人机场见面,抱头哭了场。分离30年,各自有各自的难,吴健成对大哥说父亲的倔,吴学成诉台湾的苦,吴韶成听着,没多言。大陆日子也不易,但有组织兜底,台湾两个孩子,真的是啥都没有。这样的团聚,不是喜剧结局,而是迟来的喘息。吴韶成带了父亲狱中遗书,2000字,藏在王碧奎衣服夹层带出狱的。读着那些字,嘱保存证书、办小图书馆、守清廉勤俭,家人鼻子酸。

1991年,吴学成从寺庙捧回骨灰,41年尘封,送郑州给大哥。吴韶成放书房,三年来,每天看一眼盒子,忆小时候父亲掏20美元的模样。1994年春,国家安全部在北京香山福田公墓选墓,夫妻骨灰合葬,汉白玉碑刻“吴石将军、王碧奎夫人之墓”,后碑“丹心在兹,与山河同”。

2013年10月,北京西山国家森林公园无名英雄广场,四座雕像揭幕,陈宝仓、朱枫、吴石、聂曦并列。吴石像面南,望台湾。2020年6月10日,牺牲70周年,后代再聚雕前,献花默立。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24

标签:历史   台北   弟弟   牺牲   街头   女儿   台湾   国民党   炮兵   保密局   骨灰   父亲   姐弟   情报   寺庙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