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获得美国政府支持,江河日下的英特尔也很难完全摆脱困境。
美国白宫已正式表达收购英特尔10%股份的意向。本周传来一则出人意料的消息:有报道称,美国政府正考虑利用《芯片与科学法案》(CHIPS and Science Act)资金收购英特尔10%的股份,为这家陷入困境的芯片制造巨头提供急需的现金支持。无独有偶,软银集团(SoftBank)也同意收购价值20亿美元的英特尔股票,为其再添助力。但这笔约129亿美元的流动资金注入,能否帮助英特尔扭转颓势?
据报道,特朗普政府正研究是否将《芯片与科学法案》下承诺的高达109亿美元拨款转为股权。按英特尔当前股价计算,这将使美国政府持有该公司10%的股份。
以英特尔目前约1030亿美元的市值计算,10%股份对应的价值约为105亿美元,这一数值甚至低于该公司房地产及晶圆厂设施的估值。不过,这一决策尚未正式落地,白宫仅明确表达了收购10%股份的意向。
根据《芯片与科学法案》,英特尔原本获得的支持包括78.6亿美元拨款,以及最高110亿美元的贷款额度。但彭博社最新报道显示,政府拟收购英特尔股权的资金规模可能超出此前约定的拨款额——从78.6亿美元增至109亿美元,较原计划增加33亿美元。
此前,这些补贴以“与新晶圆厂建设及施工里程碑挂钩的报销款”形式发放,资金需在数年内分阶段拨付。据媒体报道,截至2025年1月下旬,英特尔已收到其中22亿美元资金。
特朗普政府这一计划的核心变化,并非增加资金规模,而是改变支持形式:美国政府不再逐步发放拨款,而是将英特尔109亿美元补贴中的部分(或全部)一次性转为股权,成为英特尔持股10%的最大股东。
这意味着英特尔不会从美国政府获得额外资金,但其能提前一次性拿到这笔款项;而美国政府的角色也将从“拨款方”转变为“股东”。
无论从经济还是国家安全角度看,英特尔对美国都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采用尖端制程技术生产的处理器,对苹果、超微半导体(AMD)、戴尔、惠普、英伟达、高通等众多美国企业至关重要。若缺乏先进芯片,这些企业将迅速失去竞争优势,被亚洲竞争对手超越,这可能导致美国经济损失数万亿美元。
英特尔直接雇用了数万名高技能工程师及工厂员工,不过该公司在2025年6月实施了大规模裁员。
英特尔的就业规模还会对供应商、建筑业及地方经济产生连锁反应。此外,其大型项目(如被称为“硅心地带”的俄亥俄州园区)不仅是美国及地方经济的驱动力,更是美国工业实力与就业创造能力的政治象征。
美国先进的国防及航空航天项目对高端处理器的依赖程度日益加深,而目前许多高端处理器由台积电(TSMC)或三星(Samsung)代工生产。相比之下,本土芯片供应商能确保国防及航空航天项目所需芯片的供应安全,避免供应链中断带来的风险。
此外,拥有实力强劲的本土芯片制造商,还能提升美国在半导体领域与盟友(如日本、韩国、欧盟)及竞争对手谈判时的话语权。
英特尔是美国本土唯一一家有意在本土生产尖端制程芯片的企业。尽管台积电和三星晶圆代工业务(Samsung Foundry)计划在亚利桑那州和得克萨斯州为美国企业生产芯片,但它们不会采用最新制程工艺。
从这个角度而言,美国政府不仅需要确保英特尔“存活”,更要助力其“发展壮大”。若英特尔失去半导体行业主要参与者的地位,美国在21世纪经济核心产业之一的立足点将被削弱,还可能在供应链中断等不确定因素中陷入被动。
英特尔在亚利桑那州和俄亥俄州的晶圆厂项目,是美国推动先进制造业回流的重要举措,旨在减少对外国晶圆代工厂的依赖。目前,英特尔亚利桑那州的52号晶圆厂和62号晶圆厂即将启动大规模量产;而俄亥俄州的大规模量产计划则从2025年底推迟至2030年前。但“硅心地带”俄亥俄州项目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俄亥俄州“硅心地带”项目是英特尔近二十年来首个新建制造基地,该项目高度依赖《芯片与科学法案》的政府资金,对英特尔实现晶圆代工愿景至关重要。
这座规划中的俄亥俄州基地占地约1000英亩(约4平方公里),可容纳多达8座芯片晶圆厂,同时配套建设供应商及合作企业设施。英特尔预计,该基地全面建成需耗资约1000亿美元,而初期阶段(两座晶圆厂及配套设施)的预算约为280亿美元。
若英特尔能在2025年底或2026年初建成4座采用最新制程(20A和18A)的新晶圆厂,其产能将足以满足自身产品需求及晶圆代工客户需求。
然而,受2022—2023年半导体市场萎缩及未能获得大型客户订单的影响,英特尔推迟了多个项目,并在2023—2024年缩减了资本支出。
因此,尽管亚利桑那州的晶圆厂产能足以满足英特尔自身及部分代工客户的需求,但目前尚不清楚其能否承接苹果、英伟达或高通等大型代工客户的订单。
若英特尔计划争取大型代工客户,就需要额外的、专门针对代工业务的产能(即“多产品小批量”晶圆厂)。由于英特尔正筹备在俄亥俄州建厂,其扩大产能的最佳方式或许是在该州至少建设一座晶圆厂,用于生产采用18A-P或14A制程的芯片。此外,英特尔也可能在亚利桑那州基地新增一座晶圆厂——该基地已配备全套配套设施及周边供应链。
但无论新晶圆厂选址何处(需同时配备当前一代低数值孔径光刻设备及下一代高数值孔径光刻设备),单座晶圆厂的成本都将在200亿至300亿美元之间。对于每季度都亏损数十亿美元的英特尔而言,这无疑是一笔巨额开支。更关键的是,英特尔需尽快启动建设,才能在未来几年为潜在代工合作伙伴提供可用产能。
根据英特尔最新财务报告,该公司目前持有210.4亿美元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因此,120亿美元的资金注入或对稳定公司运营、加速俄亥俄州基地建设,或启动亚利桑那州新晶圆厂项目起到关键作用。不过,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资金到位的时机。
由于亚利桑那州基地已具备配套设施及供应链,在此新增晶圆厂模块可能比加速俄亥俄州新建基地的成本更低、速度更快。
美国政府109亿美元资金注入与软银20亿美元投资的叠加效应,其意义远超资产负债表层面——这不仅是英特尔的财务救命钱,更是对其经历动荡期后的标志性认可。
对美国政府而言,将《芯片与科学法案》的支持资金转为股权,意味着将补贴转化为直接的政治所有权。这向行业及盟友释放了明确信号:美国正认真推进先进芯片制造能力的重建,尤其是通过备受关注的俄亥俄州项目。此外,软银20亿美元的投资也凸显出孙正义对英特尔设计与生产潜力的信心,以及英特尔在当前人工智能革命中的重要性。
这些举措共同构成了对英特尔的“双重信任投票”——一份源于国家战略需求,另一份源于商业机遇与战略价值。在市场对英特尔竞争力疑虑重重的当下,这或许能缓解市场担忧,提升其公信力。
然而,英特尔若想抓住未来的大型代工客户,就必须尽早为新增产能投入资金,缩小与三星和台积电的制程工艺差距——当前三星、台积电已实现3nm制程大规模量产,且在2nm及更先进节点的研发上领先一步,而英特尔的20A、18A制程虽对标行业先进水平,但其良率稳定性、量产效率仍未经过大规模商业订单的验证,这恰恰是苹果、英伟达等核心客户最顾虑的痛点。
此外,资金投入的效率同样关键:英特尔需避免重蹈过去“项目延期、资本开支失控”的覆辙,要将新增资金精准投向亚利桑那州现有基地的产能扩建(依托成熟供应链快速落地),同时加速俄亥俄州基地的配套设施建设,确保产能释放节奏与客户订单周期同步。唯有如此,才能通过“产能落地+工艺追平”的双重突破,逐步瓦解三星、台积电的市场垄断,真正在高端市场站稳脚跟。
更新时间:2025-08-2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