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扔出去的“回旋镖”,如今打在自己人身上!
5月5日,全球第三大运动鞋巨头,斯凯奇,突然宣布退市,并被巴西的资本收购。
这一声明,让外界哗然。
斯凯奇这几年,可以说是炙手可热,四年时间,业绩增幅高达96%。
为何要卖掉呢?
一、突发退市!年销89亿的"丑鞋巨头"为何卖身巴西?
2025年5月5日,一则震撼消息席卷全球运动圈:美国第三大运动鞋品牌斯凯奇(SKECHERS)突然宣布退市,被巴西投资集团Sycamore Partners收入囊中。这个在中国大陆年销售额突破89亿元、门店超3500家的"丑鞋帝国",为何在业绩蒸蒸日上时选择卖身?
消息传出当日,纽约证券交易所内一片哗然。要知道,过去四年斯凯奇全球业绩增幅高达96%,中国市场更是其增长引擎——2024年中国区营收占比超30%,力压特步、361°等国产巨头。但光鲜数据背后,是美国政府挥舞的关税大棒带来的生存危机。
"这是一场被迫的战略收缩。"一位接近斯凯奇高层的匿名人士透露,美国对进口商品加征的关税,使其中国工厂生产的鞋类产品返销美国时成本激增15%。与此同时,巴西资本开出的62亿美元收购价(含债务),不仅能帮助斯凯奇规避贸易风险,还能获得更灵活的经营自主权。
二、从"老头乐"到"打工人神器":丑鞋逆袭的中国密码
在上海陆家嘴地铁站,早高峰的人潮中每10个人就有3人穿着斯凯奇。这个曾被调侃为"足力健海外版"的品牌,究竟如何征服中国消费者?
(一)丑到极致的差异化生存
2007年刚入华时,斯凯奇因厚重鞋型和中老年定位,被贴上"老头乐"标签。转折点出现在2019年:一张地铁撞鞋照突然刷屏——车厢内5人中有4人穿着斯凯奇老爹鞋,网友调侃"丑得统一,丑得真实"。品牌敏锐捕捉到这一流量密码,顺势推出"丑萌营销":在抖音发起#丑鞋挑战赛#,播放量超50亿次;小红书上,"丑但好穿"相关笔记超200万篇。
"我们从不回避'丑',反而把它变成品牌记忆点。"斯凯奇中国区CMO王磊在接受采访时直言。其经典款D'lites熊猫鞋,以厚底+复古纹路设计,精准踩中年轻人"显高显瘦"和"反精致主义"心理,累计销量突破300万双,成为天猫运动鞋常年TOP3单品。
(二)打工人的"足部救星"
在深圳某电子厂,38岁的流水线工人陈师傅展示着他的斯凯奇工鞋:"每天站12小时,这鞋底比劳保鞋软三倍,还防油防水。"数据显示,斯凯奇在中国服务业从业者中的渗透率超60%,医院护士、餐厅厨师、超市理货员都是忠实用户。
秘密藏在鞋底科技里:独家MEMORY FOAM记忆棉鞋垫,能分散90%足部压力;针对后厨场景开发的GOwalk系列,采用疏水涂层和防滑纹路,获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认证。迪士尼乐园更是将其定为员工指定工鞋,每天步行超3万步的演职人员反馈:"穿斯凯奇比穿运动鞋还舒服。"
(三)精准卡位的价格屠夫
当耐克阿迪死守千元价位、国产鞋扎堆500元以下时,斯凯奇精准切入300-800元价格带。天猫旗舰店热销的休闲款折后常低于400元,学生党月消费占比达45%;专业款如Arch Fit足弓支撑系列定价699元,比同功能的亚瑟士便宜30%,成为扁平足人群首选。
下沉市场更是斯凯奇的"基本盘":在湖南浏阳、新疆石河子等县级城市,其门店数量超2000家,三线以下市场贡献60%营收。"县城青年既要国际品牌面子,又要性价比里子,斯凯奇刚好填满这个空白。"资深零售分析师李婷指出。
三、本土化战略:从"美国品牌"到"中国企业"的蜕变
在斯凯奇上海总部,一面"中国速度"展示墙格外醒目:从设计稿到上架仅需90天的"中国特供款"、覆盖230个城市的3500家门店、日均处理10万单的太仓智慧物流中心......这些数字背后,是一场彻底的本土化革命。
(一)供应链的中国重构
2023年,斯凯奇投资30亿元在江苏太仓建成亚太最大物流中心,实现"长三角当日达、全国48小时达"。更关键的是,其中国区90%产品实现本土生产——福建晋江的代工厂,从接单到出货最快15天,比美国本土工厂效率高3倍。"关税战打响后,我们把美国订单的60%转移到墨西哥工厂,但中国供应链依然是核心。"供应链总监张翔透露。
(二)场景化的产品创新
针对中国消费者需求,斯凯奇开发出一系列"中国特供":为广场舞大妈设计的防滑底太极鞋、适配汉服穿搭的古风刺绣款、应对梅雨季节的防水布面鞋。在成都春熙路旗舰店,甚至设有"熊猫主题"儿童专区和"银发族试穿间",单店日销最高达250万元。
(三)全渠道的流量收割
当传统品牌还在依赖线下时,斯凯奇已构建起"门店+直播+私域"的铁三角。在东莞2000㎡的直播基地,日均带货超1万单,抖音直播间单场GMV破千万已成常态;微信社群内,"穿搭顾问"每天推送定制化优惠,会员复购率比行业平均高22%。
四、关税刀下的牺牲品:美国企业的"中国悖论"
斯凯奇的退市,揭开了一个残酷现实:在中美贸易摩擦中,最受伤的往往是深度依赖中国市场的美国企业。
(一)甜蜜的负担:成也中国,困也中国
中国市场给斯凯奇带来了增长奇迹,但也使其陷入"供应链依赖"困境。数据显示,其全球70%的产能集中在中国及东南亚,美国本土仅保留10%的高端产品线。当特朗普政府加征关税时,斯凯奇陷入两难:若将产能迁回美国,成本将激增40%;若维持现状,返销美国的产品利润被压缩至不足5%。
(二)同行的困境与挣扎
斯凯奇并非孤例。耐克2024年关闭了最后一家中国工厂,但其中国区营收仍占20%,不得不承受关税带来的价格压力;阿迪达斯则试图通过"越南制造"规避风险,却因供应链不成熟导致交货延迟率上升18%。"美国政府以为关税能打击中国,结果先绊倒了自己的企业。"《华尔街日报》评论称。
(三)退市后的生存挑战
卖身巴西资本后,斯凯奇面临新考验:Sycamore Partners擅长收购重组,但对运动鞋市场运作经验不足。更关键的是,中国消费者是否会因"品牌国籍变更"产生抵触?在某社交平台调查中,62%的用户表示"只要产品好,不在乎品牌归属",但仍有28%的消费者称会"优先选择国产品牌"。
五、启示:当"实用主义"战胜"品牌崇拜"
在斯凯奇的门店里,常能看到这样的场景:穿着优衣库的年轻人认真试鞋,中年大叔拎着菜篮子进来选购,宝妈带着孩子挑选卡通款。这个"丑鞋帝国"的成功,本质是踩中了中国消费市场的底层逻辑——从"面子消费"转向"实用主义"。
"斯凯奇的案例说明,在理性消费时代,品牌不必迎合所有审美,只要精准解决某个痛点,就能开辟蓝海。"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市场营销教授王颖指出。这或许能解释为何安踏、李宁近年也在加强功能性产品研发,而不再一味追求"潮牌化"。
结语:后关税时代的商业新规则
斯凯奇的退市,是全球化退潮中的一个缩影,更是中美商业博弈的鲜活注脚。当品牌国籍变得模糊,当供应链地图重新绘制,唯有深度本土化、真正理解消费者的企业,才能在浪潮中站稳脚跟。
对于中国消费者而言,这或许也是一次启示:我们不再盲目崇拜"洋品牌",但也不拒绝真正能提升生活品质的产品。正如一位网友在斯凯奇退市新闻下的留言:"鞋好不好穿,脚最清楚。至于它是哪国品牌,真的没那么重要。"
参考资料:
1、金角财经:《“又老又丑”的斯凯奇,被中国人抢着买》
2、互联网品牌官:《一双丑到逆天的鞋,却在中国开了4000家门店,年卖40亿美元!》
3、Vista氢商业:《“日均2万步的迪士尼员工都穿它”,「美国足力健」靠收割买不起昂跑们的打工人赚麻了?》
4、金错刀:《吸金600亿的丑鞋,威胁到了耐克的江湖地位》
更新时间:2025-05-1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