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贝陷预制菜定义之争,“预加工” 说法难消疑,透明化是信任基石

前阵子西贝的一句话把预制菜话题又推上了热搜,他们说中央厨房切好的羊排不算预制菜,只有冷冻加热的才算,还特意把这种切配环节叫“预加工”。

这话刚出来,罗永浩就直接站出来吐槽,说花高价吃预制菜太恶心。

两边这么一吵,不少人都跟着犯迷糊:到底啥是“预加工”?啥又是预制菜?咱们普通消费者在意的,真的是预制菜这种东西本身吗?

老实讲,我身边不少朋友都有过类似的糟心经历,去餐厅点了道标价不低的“现做招牌菜”,吃起来却没什么锅气,后来才知道是预制菜加热的。

之前江苏省消保委做过个调查,好多消费者吃饭时根本没人告诉他们吃的是预制菜,还有些人明明奔着“现做”去的,结果被蒙在鼓里。

其实大家不是不接受预制菜,是受不了那种“花了现做的钱,却吃了没提前说的预制菜”的落差感,这种“冤种感”,怕是常在外吃饭的人都有体会。

但站在西贝这边想,他们这么区分“预加工”和“预制菜”,也不是没原因,现在连锁餐饮不好做,人力成本占比很高,中央厨房统一切配食材,能省不少人力成本,出餐速度也快,还能保证每家门店的口味差不多。

本来想靠这个提高效率、稳住生意,没成想因为一个“定义”引来了争议,其实不只是西贝,现在很多连锁品牌的后厨里,预制菜的占比都不低。

对商家来说,降本增效是实实在在的需求,尤其是在竞争这么激烈的环境下,不用预制菜,成本压不下来,价格高了消费者又不买账,这本身就是个两难的事。

这么一看,消费者和商家的矛盾,根本不是“能不能用预制菜”的问题,而是双方对预制菜的认知差太大了。

消费者担心预制菜不新鲜、没营养,还有医生提过,有些预制菜的钠含量不低,常吃对身体不好;但商家更在意供应链稳不稳定,觉得正规厂家生产的预制菜,比门店后厨现做更能控制安全风险。

更麻烦的是,现在虽然有部门明确了预制菜的范围,但“预加工”和“预制菜”之间的边界还是模糊,商家想避重就轻,消费者就容易觉得被忽悠,矛盾自然就来了。

要解决这个问题,光吵没用,得有实在的办法,之前老乡鸡搞过一个“透明供应链”,消费者扫码就能看见食材从采购到加工的全过程,是不是预制菜、预制了多少环节,一眼就能看清楚。

还有上海那边,去年开始试点让餐厅在菜单上标清楚哪些是预制菜,没标的还会被罚款。

试行一段时间后,不少消费者反而没那么抵触了,毕竟心里有数了,愿意为现做买单就点现做的,想省点钱、图方便就点预制菜,选择权在自己手里。

说实话,这种透明化的做法,比纠结“预加工”的定义管用多了,还有制度层面,听说2025年要实施新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专门对预制菜的标签提了要求。

要是能把“预加工”和“预制菜”的界限划得更清楚,比如明确哪些环节算预加工、哪些算预制菜,商家该怎么标注,标在哪里才显眼,这些都规定好,商家就没法再模糊概念,消费者也能看得明白。

另外,行业也该多跟消费者沟通,比如告诉大家预制菜在效率和安全上的优势,不用把它说得像“洪水猛兽”,同时高端餐厅也保留现做的特色,满足不同人的需求。

说到底,西贝这场争议,更像给整个餐饮行业提了个醒:预制菜本身没对错,错的是藏着掖着不告诉消费者。

消费者愿意为现做的新鲜和锅气买单,也能接受预制菜的方便和实惠,关键是得给大家知情权和选择权。

要是以后餐厅都能明明白白标注,消费者点餐时心里有数,商家也不用怕被吐槽“忽悠人”,这不就是双赢吗?毕竟餐饮做的是生意,更是信任。

没了信任,再怎么辩解“预加工”和“预制菜”的区别,也留不住顾客,餐饮行业要想好好发展预制菜,透明化肯定是绕不开的路,早走比晚走好。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16

标签:美食   基石   说法   定义   加工   消费者   商家   餐厅   心里有数   选择权   环节   成本   买单   糟心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