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加宁:从深圳到香港再到重庆:感受到的经济寒意与理性呼唤

魏加宁

中国产业发展促进会学术顾问

中国新供给50人论坛高级资深研究员

周日早上,读到这篇文章《高层智囊预警中美关系最恶情形,至今写得最理性的文章! 》,作者魏加宁,现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部研究员和国务院参事室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员。

一篇非常理性的文章,提出今年来市面很多流行的认识误区,提出了很多理性的观点,如:中美关系回不去了、 要用美国的方式来对付美国、老大之争、反思与出路等。值得细读,特别认同如下这一观点:

●误区二:“脱钩无所谓,中国有巨大的市场”

需要不等于需求,有效需求是指“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最近一个时期,一些官媒的论点都是:“脱钩无所谓”,“我们有14亿人的巨大市场,我们怕谁?”

但这种观点实际上犯了一个常识性错误。经济学讲的不是你想要什么,需要什么,而是指“有效需求”,也就是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如果中美真的脱钩了,出口下来了,生产下来了,收入下来了,老百姓都没钱了,那么“巨大的市场”从何而来?

●“出口下来了,生产下来了,收入下来了,老百姓都没钱了,那么“巨大的市场”从何而来?”,这句话是真的!!!

我相信现在各行各业的人(除了高科技的芯片、AI)都感受到了吧?我这周出差:

在深圳,见了很多做出海的商家、跑了几个很大的产业园,基本的现状就是租金下降、卷的厉害、收入下降;在深圳遇见一个自言自语的网约车司机,我坐上车了,他(老家河南)自言自语说:自己压力很大,很焦虑,我问他原因,他说现在收入下降很厉害,都不知道怎么糊口了?

去香港谈事,坐网约车(驾驶员63岁、八十年代来东莞办厂的人)、出租车,聊天的信息自然如内地,坐车人少了、房价降了30-40%;

周六晚上回重庆,八点半走出机场,去坐车,以前那怕是晚上12点到,等出租车的人都是排长队,基本都是要等上10-20分钟,而今天前面只有五个人……

●日本对美关系的经验教训

战前教训:千万不要刺激美国人民

而国内狂热的日本人(如同Z狼),根本不在乎。日本当年为什么敢偷袭珍珠港?主要是因为经过了前面两次侥幸胜利之后出现了自我膨胀:一次是甲午海战意外地打败了大清的北洋水师;第二次是意外地打败了俄罗斯的舰队。于是,在许多高层军官明明知道跟美国开战是打不赢的,但在举国狂热的氛围下,只有去偷袭珍珠港,结果导致惨败。

●究竟应对如何对待中美关系,我认为,无论是左派,右派,还是中间派,我们都必须理性地思考问题,在对美关系上。

1979年1月邓小平到美国访问时,在飞机上社科副院长李慎之问邓小平:我们为什么要这么重视和美国的关系?邓小平的答复是:回顾一下二战后的历史,凡是和美国搞好关系的都富起来了。

中国当前最需要的,不是什么争老大,而是如何确保国泰民安,实现民主法治。

一旦失去了和平红利,就意味着我们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将再次被战争中断。这才是我们中国最大的国家利益所在,也是老百姓的最大利益所在。

来源:创业研习者

END

扫码

关注

获取内容

(此为2023年1月7日在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2022年第四季度宏观形势分析会上的发言)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04

标签:财经   重庆   香港   深圳   寒意   理性   经济   魏加宁   美国   珍珠港   中美关系   中国   需求   收入   研究员   关系   老百姓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