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0日晚间,中国银行发布关于2025年总损失吸收能力(TLAC)非资本债券(第一期)(债券通)发行完毕的公告。
公告显示,经相关监管机构批准,中国银行于7月8日在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总损失吸收能力非资本债券(第一期)(债券通),并于7月10日发行完毕。
此前,农业银行于6月30日晚间同样发布了关于2025年总损失吸收能力非资本债券(第一期)(债券通)发行完毕的公告。
该行表示,农业银行2025年总损失吸收能力非资本债券(第一期)(债券通)在经相关监管机构批准后,于6月26日簿记建档,于6月30日发行完毕。
在农业银行和中国银行之前,交通银行的2025年第一期总损失吸收能力非资本债券(债券通)于6月16日发行完毕。
此外,《金融时报》记者经查询得知,工商银行关于发行总损失吸收能力非资本债务工具的申请,亦已得到金融监管总局的批准。
根据金融监管总局的批复,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获准发行的总损失吸收能力非资本债务工具额度分别为600亿元、1800亿元、1500亿元、3000亿元人民币或等值外币。
目前,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分别发行了人民币300亿元、500亿元、400亿元的总损失吸收能力非资本债券。三家银行均表示,发行债券所募集的资金,在扣除发行费用后,将依据适用法律和主管部门的批准用于提升自身总损失吸收能力。
总损失吸收能力非资本债券是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G-SIBs)为满足总损失吸收能力达标要求而发行的,具有吸收损失功能且不属于商业银行资本的金融债券。
当前,我国被认定为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的商业银行共5家,分别为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其中,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的第一阶段达标要求期限为2025年初;交通银行因入选较晚,需要在2027年前达标。
值得一提的是,去年,中国银行和建设银行高级管理层在业绩发布会上回应总损失吸收能力达标问题时,均表达过对如期达标充满信心。
中国银河证券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发行总损失吸收能力非资本债券,能够支持我国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有效补充资本,推动各家银行从做大进一步迈向做强。
“此外,TLAC非资本债券的发行有助于国有银行按期满足国际监管对TLAC达标的要求,积极践行国际承诺,进一步提升我国G-SIBs国际竞争力。”上述研究报告显示。
业内普遍认为,五家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应以补充总损失吸收能力为契机,继续练好内功,提升资本实力、损失吸收能力、经营水平和风控能力,在实现自身高质量发展基础上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
“交通银行将继续做细做实金融五篇大文章,切实履行服务实体经济和维护金融稳定的主力军、压舱石职责,助力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在完成2025年第一期总损失吸收能力非资本债券的发行后,交通银行相关负责人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来源:金融时报客户端 记者:左希 编辑:段嘉希 邮箱:fnweb@126.com
更新时间:2025-07-1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