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在美国版知乎上,一个印度哥们发布了一条颇具挑衅意味的帖子:“孟买明明领先上海30年,为什么中国人却还认为印度落后?”
此贴一出,立马引爆整个评论区,在印度人心中堪称世界上最发达城市之一的孟买,为何总是得不到中国人的认可?孟买又真的领先上海三十年吗?
孟买的经济奇迹,呈现出一种炫目却又极不稳定的“头重脚轻”结构,它的顶端财富聚集能力,确实令人咋舌。就在2024年,一份榜单显示,孟买一举超越了北京和东京,加冕为亚洲拥有亿万富翁最多的城市,其富豪数量的增长速度同样冠绝亚洲。
这座城市是印度无可争议的金融心脏,印度储备银行、孟买证券交易所等定海神针般的核心机构坐落于此,无数国际金融巨头的分支机构也在这里扎根。
与此同时,它还是印度的商业与娱乐之都,强大的棉纺织工业是其传统基底,而宝莱坞则像是印度的“好莱坞”,持续不断地向全球输出着文化软实力。
这层光鲜亮丽的“镀金”表象,实在太过耀眼。然而,揭开这层金箔,底下的基石却显得脆弱不堪,这份脆弱,最直观地体现在城市的基础设施鸿沟上。
当上海的地下已经密布着超过18条地铁线路、400多个站点,甚至拥有时速超400公里的磁悬浮列车时,孟买的地铁系统还处在蹒跚学步的起步阶段。地面之上,上海的道路宽阔有序,而孟买则以令人绝望的交通拥堵闻名于世。这种差距背后,是民生保障的巨大缺失。
一个惊人的事实是,这座城市超过一半的人口,都生活在最基础的水电供应都无法保证的贫民窟里。关于具体比例,有的数据说是40%,有的则高达60%。
这里是亚洲贫民窟数量最多、规模最大的城市,约有2400座贫民窟星罗棋布。其中最著名的达拉维,人口密度超过每平方公里27.7万人,这是一个什么概念?意味着每个居民的平均居住面积,仅仅只有3平方米。
这种空间上的极度分化,造就了魔幻般的城市景观。在孟买,你随时可以看到印度首富穆克什·安巴尼那栋曾雇用超过600名佣人的奢华豪宅,而与它在同一片天空下的,就是达拉维那片连水电都时常中断的区域。天堂与地狱,在此刻实现了物理上的并存。
孟买,无疑是承载着无数“印度梦”的强大引擎。作为印度的商业和贸易中心,它的活力与机遇,如同巨大的磁石,吸引着全国各地渴望成功的人们。这里有顶尖的教育资源,也是印度引以为傲的IT服务业的重要承载地,是印度连接全球化的关键节点。
这台引擎的马力不可谓不强劲,但问题在于,连接引擎和车轮的传动系统,似乎有些迟滞和失灵。低效的治理、缓慢的决策机制,以及根深蒂固的社会结构,严重限制了这台引擎的能量释放,让巨大的发展潜力,迟迟难以转化为全民共享的福祉。
治理效率的差异是显而易见的,在中国集中式的管理模式下,上海可以高效地推进浦东开发这类翻天覆地的大型项目。而在印度的民主体制中,孟买的许多基建项目,往往在漫长的博弈和程序中被拖延。
与此同时,资本的逐利天性在这里也表现得淋漓尽致。2022年,亿万富翁阿达尼赢得了达拉维贫民窟的重建项目竞标。这与其说是一个纯粹的民生工程,不如说更像一场巨大的资本运作。据估算,这个项目可能为阿达尼个人带来高达24亿美元的利润。这不禁让人思考,发展的果实,最终落入了谁的口袋?
更深层次的问题,是社会流动的壁垒。在贫民窟里,居民的职业大多被限制在传统手工业,收入微薄,发展空间受限。他们的孩子,想要通过教育突破阶层的天花板,机会渺茫。这与上海相对均衡的教育资源和更为通畅的就业渠道,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那么,印度网民那种高昂的自信,究竟从何而来?其实,这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深深植根于印度在某些特定领域取得的世界级成就。当他们谈论“领先”时,他们看到的,是印度最闪耀的那些“肌肉”。
比如,在尖端科技领域,印度的确有骄傲的资本。印度空间研究组织以其惊人的低成本高效益闻名全球,无论是2014年那次成功的火星探测,还是2023年率先实现月球南极登陆,都足以载入史册。
再比如,印度的IT服务业,拥有像塔塔咨询、Infosys这样享誉全球的巨头公司。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国家,这种制度本身,也构成了其国民自豪感的重要来源。宝莱坞的电影、风靡世界的瑜伽文化,都是其软实力的体现。
这种基于“亮点”的自我认知,与国际社会普遍存在的,那种基于“短板”的认知,形成了巨大的鸿沟。外界看到的,往往是印度整体上依然落后的一面。
无论是以美元计价的人均GDP(上海约2万美元,孟买则在7000至1万美元区间),还是互联网的普及率(中国超过70%,而印度仍在50%左右徘徊),都清晰地显示出两国在发展的广度和深度上,存在着显著差异。
这背后,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发展模式。中国模式下,上海实现了经济增长与基础设施、民生改善的相对同步,追求一种整体性的抬升。而孟买乃至整个印度的发展,则呈现出典型的非均衡状态——“尖端突破”与“普遍落后”长期并存。
所以,印度网民的自信与外界的质疑,实际上根本不在一个频道上。他们是在用完全不同的标尺——“巅峰高度”与“平均水平”——去衡量同一个复杂得多的发展实体。
回过头来看,孟买的发展悖论,清晰地体现在三个层面:经济上的“折叠”,富裕与赤贫在空间中扭曲共存。治理上的“梗阻”,强大的发展动能被低效的传动系统所消耗。以及认知上的“错位”,国内的“高光叙事”与国际的“短板印象”难以调和。
这场关于“孟买与上海谁领先”的争论,其真正的价值,或许不在于得出一个非黑即白的胜负结论。它的意义在于,它生动地揭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现代化路径。
一种,是追求全面、均衡、高速推进的整体发展模式;另一种,则是在复杂国情和历史包袱之下,呈现出亮点突出但短板也极其明显的“跳跃式”发展。
理解这种根本性的差异,远比简单地评判谁“落后”或谁“领先”,来得更有意义。孟买的故事,正是一个全球南方国家在奋力追赶的过程中,一个充满矛盾、布满挑战,却也蕴含着无限希望的独特样本。
文汇报2019-03-22《上海与孟买:不应忽视的交往史》
界面新闻2017-08-18《中印的差距有多大 看看上海和孟买就明白了》
更新时间:2025-10-1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