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在小事上消耗孩子

不要在小事上消耗孩子

——松弛的父母,才能养出能量饱满的孩子


你是不是也有这样的经历:


早晨催促孩子“快点穿衣吃饭”;


晚上唠叨“作业写了没”;


孩子不小心洒了牛奶,你瞬间火冒三丈;


他写字歪了一点,你立刻要求擦掉重写;


他穿反了鞋子,你一边纠正一边叹气:“怎么这都做不好?”


我们似乎总是在这些琐碎的小事里打转,


耗费着自己和孩子的精力,却忽略了


孩子生命的能量,不该浪费在无休止的“小事纠正”中。


有一次,女儿的学校发来了“阅读周”的照片。


照片里的孩子们以各种“放松”的姿势看书,


有的躺在沙发上,有的翘着二郎腿,还有的像考拉一样挂在扶手上。


我惊讶地问女儿:“老师没提醒你们要坐端正吗?”


女儿回答:“老师只说,我们可以用最舒服的姿势去阅读。”


一瞬间,我才明白


原来摆个最舒服的姿势,让孩子放松身体,享受阅读——这件事多美好啊!


反观我们在家呢?


孩子歪在沙发上看书,我们忍不住唠叨:“坐好来!坐直来!抬头挺胸!不要躺着看书!”


孩子趴在地毯上翻绘本,我们又急着纠正:“注意姿势啊!你就没个看书的样子!”


这些善意的提醒,却频频打断孩子正在享受的事情,打断他们的思路,打断他们的兴趣,打断他们的专注力。


阅读本来可以是一件令孩子放松享受的事,但耳边的唠叨太多,哪还能轻松地享受阅读的乐趣呢?


1、为什么我们总被困在小事里?


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曾说:


“幼儿期是自主感与羞耻感交战的关键期。”


2-3岁的孩子,正在通过“我自己来”建立内在力量。


如果我们不断打断、纠正、替代,他们就会在“我做不到”的羞耻感中,逐渐失去尝试的勇气。


《适度养育》一书中指出:


“直升机父母”过度盘旋在孩子头顶,反而会降低孩子的自主性与抗压能力。


我一位朋友,从小被妈妈严格要求“写字不能出格”“吃饭不能掉渣”,


如今她做事极其谨慎,却也极度焦虑,


总在细节中自我消耗,难以专注在真正重要的事上。


我们不是做得不够,而是做得太多了。


爱不是控制,而是适时地放手。


2、小事消耗的,不仅是孩子,还有亲子关系


微博上曾有一个热门话题:


“糟糕的家庭,总在小事上消耗孩子。”


一个男孩因为想点“红糖糍粑”而被父亲不断否定,


最终情绪崩溃,在全家人面前大哭。


明明是一盘糍粑就能解决的快乐,


却演变成一场亲子之间的权力斗争。


而在另一个视频里,


男孩不小心打翻西瓜汁,父母没有一句责备,


而是笑着拿来抹布,一起收拾,


最后全家人分享一杯饮料,其乐融融。


真正伤害孩子的,从来不是错误本身,而是父母对待错误的态度。


3、不管小事,管大事:红黄绿灯法则


儿童心理学家罗斯·格林提出“三篮子理论”,


我们可以把它具象化为 “红黄绿灯区”


帮助我们清晰界定:什么时候该管,什么时候该放。



涉及安全、道德、底线的问题,必须坚决干预。


例如:不戴头盔骑车、打人、撒谎。



重要但不紧急的事,可以通过沟通解决。


例如:作息时间、作业规划、房间整理。



无关痛痒的小事,完全放手。


例如:穿衣搭配、画画出界、床铺不整;还有孩子看书的姿势。


抓大放小,不是放任,而是策略性地守护孩子的成长空间。


4、三个问题,帮你判断“该不该管”


当你犹豫要不要插手时,问问自己:


1. 这件事5年后还重要吗?


孩子穿反袜子、偶尔挑食、头发乱了...


5年后谁还记得?


但如果你在孩子犯错时指责、在他尝试时打断,


5年后,他可能会变成一个胆小、不敢尝试的人。


真正重要的,是孩子的内核是否稳定、自信。


2. 这是孩子当前阶段的“里程碑任务”吗?


2~3岁学自己吃饭,4~5岁学交朋友,学龄阶段培养学习习惯,


这些才是当前阶段的重点。


握笔姿势不完美、4岁不会加减法,


这些超出阶段的能力,不必焦虑。


3. 如果不管,会造成不可逆的伤害吗?


玩火、触碰电源、欺凌他人——必须管。


玩泥巴、弄脏衣服、打翻水杯——不必管。


孩子的成长,需要试错的空间。


5、从“消耗型父母”到“赋能型父母”


1. 把指责换成引导


消耗型语言

赋能型语言

“你怎么又洒水!”

“没关系,我们一起擦干净。”

“床乱得像猪窝!”

“需要我教你快速整理的方法吗?”

“你看别人家孩子…”

“你今天比昨天有进步!”


2. 用“三明治沟通法”代替直接纠错





3. 做“有限责仼父母”,而不是“无限兜底家长”


孩子忘带作业,就让他体验一次被老师批评;


打翻牛奶,就让他自己擦拭桌面。


人教人,教不会;事教人,一次会。


6、父母的能量,是孩子最好的土壤


美国心理学家大卫·霍金斯提出“能量层级论”:


父母能量低,孩子不敢快乐;父母能量高,孩子才能活得轻松。


如果你总是焦虑、疲惫、紧绷,


孩子也会活在“我是不是又做错了”的恐惧中。


每天回家前,记得弹弹身上的“情绪灰尘”。


把坏情绪留在门外,把好心情带进家门。


你松弛了,孩子就安心了。


| 结语 |


把孩子还给孩子,把自己还给自己

《小猪佩奇》中,佩奇和乔治最爱跳泥坑,猪爸爸和猪妈妈从不阻拦,反而一起跳进去哈哈大笑。


猪爸爸常说:“有什么关系?只是泥而已。”


是啊,只是脏了点而已,洗洗就好了。


就像那些“不端正”的阅读姿势。


重要的不是姿势好不好看,而是心灵有没有被滋养。


衣服会干净,孩子会长大,那些曾经让我们崩溃的细节,都会成为未来笑着回忆的片段。


养孩子就像放风筝,线拉得太紧容易断,放得太松风筝会丢。


张弛有度,才能飞得高远。


从今天起,


放下小事,守住大事;放过孩子,也放过自己。


愿我们都能成为孩子生命中那盏温暖而明亮的灯,


而不是那个举着放大镜不断挑剔的人。


孩子的童年不应充满“纠正”,而应充满“信任”。


信任他会长大,信任他会更好,


信任那些微不足道的小问题,


终会随着时间和成长,迎刃而解。


在育儿路上,我曾因小事焦虑,因细节崩溃,


直到学会“抓大放小”,才发现


松弛的父母,才是孩子最好的起跑线。


共勉。

#亲子教育##育儿##聊聊孩子教育#

个⼈观点,仅供参考。图⽚素材来⾃⽹络,如侵删。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01

标签:育儿   消耗   小事   孩子   父母   姿势   能量   作业   焦虑   心理学家   松弛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