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的泗阳究竟称桃园县还是桃源县,很多历史研究爱好者都有各自的观点及依据。
1 称“桃源县”的依据
源于县志。民国版《泗阳县志•疆域沿革》:“《元丰九域志》宿迁县有崔野、桃园、渔沟三镇。以桃园镇为淮滨县,旋废。元至元十四年置桃源县。”1995年版《泗阳县志•大事记》:“中统二年,复置淮滨县,后改桃源县,属淮安路。”此两版县志皆言元代的泗阳县称作桃源县。
源于古诗。文天祥被俘后,在解押北上途经泗阳时写过《桃源道中》《桃源县》等诗,皆明谓“桃源”,不称“桃园”,并得出结论:“因得文山诸诗为之旁证,皆可以正名桃源,非由明洪武时改称也(民国版《泗阳县志》语)。”
乾隆版《桃源县志•艺文中》收录的元代诗人萨天锡《晚泊桃源驿》等诗,均佐证现泗阳在元代是桃源县而非桃园县。
文天祥、萨天锡诗中的元代桃源县
源于文物。1995年版《泗阳县志》记载:“界湖村村民在元早期县城旧址,挖出一块城墙砖,砖上有‘桃源县南关’字样。”这成为称桃源县的实证。
源于政府宣传窗口。泗阳县人民政府网站“政区沿革”中对泗阳的介绍是:“唐改宿迁,元朝至元十四年(1277年)改称桃源县,至明、清相沿七百余年,属南京、淮安府。”在百度百科“泗阳县”介绍中写:“金兴定三年(1219年),建淮滨县,治桃园镇(今锅底湖附近),属泗州。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改称桃源县。”
2 称“桃园县”的依据
源于县府志。康熙版《桃源县志•建置沿革》:“金兴定二年(1218年)始升为淮滨县,属泗州。元至正十三年(1353年)改为桃源县,隶淮安路。后讹‘园’为‘源’,明因之,隶淮安府。国朝亦因之。” 此处表述有逻辑错误,既然改为桃源县,后面又有“后讹‘园’为‘源’”,显然是先有桃园县,再讹为桃源县的。
乾隆版《桃源县志•舆地志》亦沿用此表述,“县有唐桃园镇。金兴定二年(1218年),分宿迁桃园地,益以晋之广陵郡,本东汉淮浦县地,合而立治,名淮滨县,属泗州。元至正十三年(1353年),改为桃源县,隶淮安路,后改园为源。”
明正德《淮安府志•建置》载:“兴定初,始升镇为淮滨县,属泗州,后废。元改为桃园县,隶淮安路,园后误作源。”
《桃源县志》中元代桃园县改桃源县
2005年版《泗阳县志•建置沿革》载:“元世祖忽必烈中统二年(1261年),重新设立淮滨县,其后改称桃园县。”光绪《淮安府志•建置沿革》:“金元光初已废淮滨县,元志复出桃园县当是元所置,而志不祥按续文献通考……”
上述康熙和乾隆版的《桃源县志》和2005年的《泗阳县志》,支持元时泗阳为桃园县。
正德《淮安府志》元置桃园县
源于地理志。《元史•地理志》对淮安路的记载:“至元十三年改立总管府,领山阳、盐城、淮安、淮阴、新城、清河、桃园七县。”《寰宇通志》:“桃园县在府城西北百六十里。”
《元史•地理志》淮安路桃园县
3 综合考证
以志考志。持泗阳在元代称桃源县观点的,依据有民国版和1995年版的《泗阳县志》。持泗阳在元代是桃园县观点的,依据有康熙、乾隆版《桃源县志》和2005年版《泗阳县志》,以及《淮安府志》《元史•地理志》《寰宇通志》《大明一统志》等。从记录的时间远近来看,康熙、乾隆版的县志比民国版和1995年版的县志更为可信。更有《元史•地理志》《寰宇通志》《正德淮安府志》等志书作有力佐证。
古诗考证。经查证,萨天锡诗集中并无《晚泊桃源驿》这首诗。文天祥被押解北上途中写的《桃源道中》《桃源县》两首诗。在乾隆版《桃源县志》中,录入的是《桃源道中二首》,并无诗名《桃源县》,《桃源县》在诗集中可查到,但写作时间无考,故此诗中的桃源县应另作探讨。文天祥在淮安写了《淮安军》《小清口》,《小清口》后两句:“明朝五十里,错做武陵行。”不奉金元正朔的文天祥有意回避淮安路、桃园县这些元统治者所置的地名,在诗名中故意写淮安军、桃源县,此做法也符合其民族气节。
古物考证。作者与知情人城厢街文化名人陈宏峰就“桃源县”墙砖一事进行了面谈。他说:“县志记载的带有‘桃源县南关’城墙砖并不是从桃源滩出土的,而是老县志(城厢街)的城墙用砖。”因而,县志对此事记载有误。
相传为明代的古墙砖
明张天复撰《皇舆表•卷二十》(第2页)、清末官员张丙嚞《河渠汇览》、《郡县释名•南直上》(21)、《方舆考证•卷四十七》(江苏四)《各省地域沿革山川关阨事宜•卷四》《舆地沿革表•卷十一》(19页)《类腋•卷二》(23页)等历史资料中,均有元代淮安路桃园县而非桃源县的记载。
▲《大元混一方舆胜览》称桃源县
▲《金史·白华传》中桃源
但作者翻阅《大元混一方舆胜览》《金史•白华传》等史料,却发现有相同的说法将古泗阳称为桃源。
4 元代的泗阳究竟称“桃源县”还是“桃园县”
元代较早提及桃源县的是《大元混一方舆胜览》,成书时间是1307年,此书在淮安路下面标注县名为桃源。这对1344年由元朝脱脱等人编撰的《金史》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金史·白华传》记录1231年5月,丈夫李全与宋军在扬州交战而死。妻子杨妙真返回淮安后,在楚州城北架设浮桥。书中有:“(朝廷)遣合达、蒲阿驻军桃源界滶河口备之……况且桃源、青口是蚊子、虻子生长的低湿沼泽地,不便于放牧……”这里的桃源指的泗阳,青口指的是淮阴。但那时,泗阳无县名,只有桃园镇,何来的桃源呢?此处显然是错误地沿用了《大元混一方舆胜览》所谓的“桃源”这一说法。
《大元一统志》中桃园县
《大元一统志》成书时间是1303年。此书记录为桃园县,后宋濂于明洪武元年(1368年)编写的《元史·地理志》对泗阳的称谓亦为桃园县。
由上述可知,元代时的泗阳,有称桃源县,也有称桃园县的,比较混乱。但其中必有一种称谓是错误的。基于《大元混一方舆胜览》品级不及《大元一统志》和《元史·地理志》,同时综合前文考证,作者认为元时的泗阳,正确的县名应为:桃园县。
来源 | 宿迁市史志办,作者汪克林、胡继武
更新时间:2025-04-2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