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玉透雕云龙纹香筒
长春宫及庭院天棚烫样
万历款掐丝珐琅甪端香熏
故宫藏五色编织络紫金锭香珠
(本文图片由作者提供)
夏日蚊子猖獗,不仅影响人类睡眠还会危害人体健康。从古时候起,驱蚊一直是人们夏季日常生活的重要部分,紫禁城里就有三大驱蚊“法宝”:香熏、蚊帐和避暑香珠。
紫禁城最主要的驱蚊方法:香薰
香熏属于烟熏的一种,是紫禁城宫室之中最主要的驱蚊方法。
烟熏驱蚊法在我国历史久远,如唐朝贾公彦的《周礼注疏》记有“翦(jiǎn)氏掌除蠹(dù)物,以攻禜(yǒnɡ)攻之,以莽草熏之”,意思是说:翦氏(官名)负责清除害虫,他们通过攻禜(一种古代驱除灾害的祭祀仪式)来对付害虫,同时还会用莽草来熏这些害虫;又比如宋代陆佃的《埤(pí)雅》里有“蚊性恶烟,以艾熏之则溃”,这是说蚊虫怕烟,可以用烟熏的方法把它们赶跑;再比如清代李光地写的《月令辑要》里说道“五月,取浮萍阴干,和雄黄些少,烧烟去蚊”,也就是说,五月蚊子多,将干浮萍和着雄黄烧,产生的烟雾可以驱蚊。
宫里的烟熏驱蚊材料,以龙挂香(又名垂恩香)为主。龙挂香的配方与黑龙挂香相似,明代周嘉胄的《香乘》中有记载“檀香六两、沈(沉)香二两、速香六两、丁香一两、黑香三两、黄胭二两、乳香一两、木香一两、三柰(nài)五两、郎苔五钱、麝香一钱、苏合五钱、片脑五分、硝二钱、炭末四两”。通过对各种配方的功能进行分析我们不难发现,硝和炭末起助燃作用,其余各种香料大都可以发出蚊虫不喜欢的气味,因此可以产生驱蚊功效。不仅如此,这些香料在缓解压力、消毒杀菌及促进睡眠方面,都可以起到良好的效果。
慈禧最爱用的驱蚊方式:蚊帐
蚊帐又名“蚊帱(chóu)”“蚊幌”,是一种由纱、布等材料制成的床上驱蚊用品。我国至少在春秋时期就有蚊帐了,据梁元帝萧绎的《金楼子》记载:齐桓公因担心蚊子饿着,因而“开翠纱之帱,进蚊子焉”。明朝时,波斯使臣火者·盖耶速丁·纳哈昔在其所著《沙哈鲁遣使中国记》中亦有记录,称明代宫廷的“宾馆”设施中就有“缝制极精的缎子拖鞋、蚊帐”。
不仅如此,宫里还有一种名为“天棚”的特大蚊帐。据记载,慈禧太后从五月初到八月底的日常起居都离不开天棚。曾服侍慈禧太后8年的宫女何荣儿在《宫女谈往录》中回忆了慈禧曾居住的颐和园乐寿堂所设“天棚”的做法:以杉槁为骨架,支撑起硕大的空间,骨架之间用帷帐相连,能把整个建筑严丝合缝罩住,天棚外观还会做成飞檐鸱尾的样式,非常精致。
故宫博物院藏“故宫长春宫天棚烫样”展现了慈禧太后所住长春宫天棚设置情况:将天棚架设在高于四座建筑围成的院落上方,屋顶设卷帘,四面设窗户与窗纱,随时开合以适应通风或遮阳的需要。我们不难发现,这种天棚无论是驱蚊,还是采光通风,都可达到极佳的效果。
移动的驱蚊方式:避暑香珠
第三种驱蚊物品为避暑香珠。它香气四溢,不仅能驱蚊除秽,还具有醒脾清暑的功效。关于避暑香珠的成分,《乾隆三十七年各作成做活计清档》记载为:香薷(rú)一两、甘菊花二两、川连五钱、连翘一两、蔓荆子一两、白芷七钱、黄柏五钱、朱砂五钱、雄黄五钱、白及一两、檀香一两、花蕊石一两、川芎一两、寒水石一两、梅花片一两、苏合油一钱、巴尔撒木油一钱、玫瑰花一两,共18种药剂。
据《清宫医案集成》中制法记载,将上述药物合并,研磨成细末,掺入由香薷等七种中药熬成的药汁并搅拌均匀,凝结后制成大手串。如果药汁不足,还可加入鸡蛋清。
此外,上述配方按具体功能分类,又可分为芳香类、清暑类和解毒类。芳香类配方有檀香、苏合油、巴尔撒木油、玫瑰花、蔓荆子,其中檀香可驱蚊;清暑类配方有香薷、川连、甘菊花、川芎、寒水石、梅花片,其中香薷可驱蚊;解毒类配方有白芷、雄黄、朱砂、白及、连翘、花蕊石、黄柏,其中白芷、雄黄都具有较好的驱蚊效果。
不难发现,紫禁城里的驱蚊方法非常丰富且效果良好。不仅如此,宫里所用的驱蚊材料不仅不含任何化学药剂,而且还有消暑解毒、芳香宜人等优点,展现出我国古代中医药知识的科学运用和古人卓越的智慧。
(作者系故宫博物院研究员)
来源:科普时报
更新时间:2025-07-2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