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葆森:从“河南王”到至暗时刻的沉浮人生

胡葆森:从“河南王”到至暗时刻的沉浮人生


前言:热闹之外的落寞身影


近期,河南大地喜讯频传,处处洋溢着温暖与激情。李福贵心怀大爱,自掏腰包2万元,精心安排全村40多位老人参观游览那座投资60亿元打造的“只有河南·戏剧幻城”。老人们在这片充满中原文化魅力的土地上,绽放出幸福的笑容,他们的照片在社交媒体上广泛传播,如同一束束温暖的光,照亮了人们的心田。这座文旅项目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以麦田为背景,以戏剧为载体,生动展现着中原文化的深厚底蕴,一度成为河南引以为傲的新文化名片。


与此同时,河南足球队在8月19日书写了辉煌的历史篇章。他们凭借顽强的斗志和精湛的技艺,队史首次挺进足协杯决赛,这一振奋人心的消息瞬间点燃了全省球迷的热情,整个河南沉浸在狂欢的海洋之中。足球,成为了河南的骄傲之一,而这背后,也曾倾注了胡葆森二十多年的心血与汗水。


然而,这些热闹的场景似乎都与胡葆森渐行渐远。曾经,他是豪情壮志的企业家,立下“让河南人民都住上好房子”的宏愿;他是备受尊崇的“河南王”,在地产界叱咤风云。如今,他却仿佛置身于热闹之外,静静地独自面对人生事业生涯中的至暗时刻。在人生七十古来稀的年纪,在筚路蓝缕、艰苦创业33年之后,胡葆森的命运之舟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风浪。


草莽年代:创业的萌芽与挫折


1955年6月的一天,在河南省濮阳市濮阳县县府大院的一个滑姓“副县太爷”家中,一个男婴呱呱坠地。家里长辈喜出望外,为他取名叫滑建明。或许当时没有人能够预料到,这个后来改名胡葆森的男孩,将会在商业的舞台上“大闹一场”(金庸语),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和高度。


年少时的胡葆森家境相对优渥,为他的成长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基础。中学毕业后,他响应时代的号召,回到原籍插队劳动,在艰苦的环境中锻炼自己的意志。1976年,胡葆森凭借自身的努力,考入郑州大学外文系英语专业。在大学的时光里,他如饥似渴地汲取知识,为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毕业后,他顺利进入中国纺织进出口公司河南分公司工作,开启了自己的职业生涯。


上世纪80年代初期,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大江南北,讲着一口流利英语的胡葆森,凭借出色的语言能力和专业素养,被河南外贸厅派到香港参与组建外贸公司。在香港这片充满机遇与挑战的土地上,胡葆森开始了他人生的新征程。在香港的第十个年头,他已经积攒了几万元钱。此时,商业的敏锐嗅觉让他看到了地产行业的潜力,他毅然决定下海,投身于“炒楼花”(即炒作期房)的生意之中。


凭借良好的人脉资源,胡葆森向朋友借了几十万港币,开启了他的地产之旅。1997年,他在香港投资了一层楼,幸运之神似乎眷顾着他,仅仅46天,他就赚了大概1700万块钱。这一成功让他信心大增,紧接着,他又花了1320万投资了另一层楼,并交了20%的定金。然而,命运的转折总是来得如此突然,亚洲金融风暴席卷而来,如同一头凶猛的野兽,瞬间吞噬了他的财富。仅仅三天时间,360万定金全部亏光。这次惨痛的经历,让胡葆森深刻地认识到了“规律”二字的重要性。他后来感慨道:“规律就是上帝,所有事物都是规律主宰了它的运行轨迹,你违反了规律你就要受到惩罚。”


1992年,37岁的胡葆森带着从香港赚到的钱,怀揣着对家乡的热爱和创业的梦想,毅然回到了家乡河南。他注册成立了建业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建业”,寓意着建功立业,建设美好的明天。从此,他踏上了一条充满挑战与机遇的创业之路。


深耕河南:封神之路的开端


与当时众多热衷于全国扩张的同行不同,胡葆森展现出了独特的商业眼光和战略思维。他没有盲目地追逐一二线城市的繁华与机会,而是将目光坚定地投向了被许多人忽视的河南市场,尤其是三四线城市。


胡葆森选择在河南创业,并非仅仅出于浓厚的乡土情节,更多的是基于商业理性的考量。当时,海南、广东等省份作为地产的热门地点,已经吸引了大量的资本和企业,竞争异常激烈。而河南作为中部省份,虽然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但却蕴含着巨大的潜力和商机。这里人口众多,市场需求尚未得到充分挖掘,地产竞争并不激烈,为胡葆森提供了一片广阔的发展空间。


早期的建业提出了那句令人印象深刻的广告语:“越了解房地产,越信赖建业”。这句简单而有力的话语,不仅体现了建业对自身品质的自信,也传达了对客户的承诺。公司成立两个月后,胡葆森在郑州市东郊成功拿到了第一块地皮。他以远见卓识的眼光,将24.3公顷荒地全部征了下来,开发自己的第一个住宅小区——金水花园。经过一年的精心打造,金水花园正式推向市场。尽管当时河南的房地产市场尚处于起步阶段,当地居民的购房需求并不高,就算是在省会郑州,建业的第一个项目金水花园也反响平平,当地的建设银行甚至与建业解除了合作。但胡葆森并没有因此而气馁,他坚信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河南的房地产市场必将迎来春天。


果然,随着城市化的风潮逐渐深入内地,河南凭借庞大的人口基数,购房需求迅速上涨。建业迎来了发展的转机,开始盈利。胡葆森乘胜追击,凭借着在金水花园项目中积累的经验和口碑,在河南省的诸多城市都开发了项目。他的坚持和努力得到了回报,建业逐渐在河南地产界崭露头角,成为了行业的领军企业。


高光时刻:铸就“河南王”的传奇


2002年,胡葆森提出了“此生不出河南”的战略决策。这一决策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争议,但胡葆森却坚信自己的选择。此后,建业开始了在河南省内的全面布局,逐渐完成了在18个地级市和100多个县城的覆盖。他像一位运筹帷幄的将军,精心打造着自己的商业帝国,将建业的基本盘打造得固若金汤。


“河南王”的称号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源于胡葆森实实在在的成绩。2019年,建业销售额突破千亿大关,成为全国唯一一个在单一省份销售额破千亿的房企。这一辉煌的成就,让建业在全国地产界声名远扬。2020年,建业纳税86亿元,位列河南企业第二名,为河南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建业旗下拥有四家港股上市公司,业务涵盖房地产开发、物业管理、代建服务以及文化旅游等多个领域,形成了多元化的发展格局。


胡葆森个人的魅力也为建业品牌增色不少。他自称“三十年不换手机号”,始终保持着与客户的密切联系,随时倾听客户的反馈。他投资60亿元打造的文旅项目“只有河南·戏剧幻城”,以独特的创意和深厚的文化内涵,通过麦田和戏剧展现中原文化,一度被视为房企转型的成功典范。2008年,为了筹备建业地产赴港上市,胡葆森专程飞到波士顿、纽约见投资人。他当时感慨道:“自己用16年时间,终于打通了驻马店到纽约的一条‘资本天河’,把美国的美金通过平台流到河南。”2020年5月15日,建业新生活在港交所上市。至此,胡葆森旗下三家企业成功“会师”港交所,他拥有了三驾马车——建业地产、筑友智造科技和建业新生活,建业的发展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足球情怀:厚重人生的别样风采


胡葆森不仅是一位卓越的地产商,更是国内开发商中唯一投资足球产业最久的企业家。在中国足坛风雨飘摇、争议颇多的环境下,他坚守了18年,几乎见证了整个中国职业足球发展史。


当年,河南足球面临着困境,省内企业在赞助足球一事上纷纷退缩,无人愿意担此重任。在这样的情况下,胡葆森挺身而出,展现出了非凡的勇气和担当。然而,他的这一决定遭到了巨大的非议和不断的质疑。有人认为足球与主业不符,会分散企业的精力;有人担心投资资金巨大,会给企业带来沉重的负担。面对这些质疑,胡葆森承受了巨大的压力,但他依然坚持自己的信念。


作为建业足球的老板,每一场胜利都能让胡葆森感到无比振奋。他曾经说过:“我搞足球的初衷就是给河南球迷提供一个文化娱乐的载体,希望能给球迷带来更多的快乐。”在他的努力下,河南建业足球俱乐部成为了河南省唯一的职业足球俱乐部,也是中国足球超级联赛16支参赛球队之一。中国足球超级联赛是现今中国足球最高水准的足球赛事,能够在这样的舞台上展现河南足球的风采,胡葆森功不可没。他曾不无幽默地表示:“在中国足球职业化的漫长岁月中,能够坚持25年如一日的,恐怕只有我这样的人了。”这不仅是对自己坚持的一种调侃,更是对那些在足球领域昙花一现的投资人的一种感慨。


至暗时刻:债务危机的沉重打击


尽管建业集团曾经辉煌一时,但终究无法摆脱政策环境和市场规律的影响。当行业风口不再,这个庞大的商业体系也难以避免地走向了衰退。


2021年,河南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境,口罩事件的影响尚未消散,“7·20”特大暴雨又接踵而至。建业集团首当其冲,损失惨重,自曝损失超50亿元。无奈之下,建业向政府发出求助信,坦言“面临重大风险和危机”。这一事件犹如推倒了第一张多米诺骨牌,一系列问题接踵而至。整个房地产市场迅速降温,房屋销售陷入停滞,建业的资金回笼面临巨大压力。


建业的负债率在2021年就超过了92%,这一数据已经敲响了警钟。近几年的地产形势更是让建业雪上加霜,集团背负上千亿债务,美元债券违约,总负债从2015年的324亿元飙升至2022年的1493亿元,净负债率高达580%。因未能按时支付美元债券利息触发交叉违约,建业被迫暂停所有境外债务偿还。2023年,建业亏损78亿元,现金短债比仅为0.34,三项监管红线全部踩中。公司内部员工苦笑:“暴雷后反而轻松了,至少不用每天提心吊胆。”这看似轻松的话语背后,却隐藏着无尽的无奈和辛酸。


断臂求生:刮骨疗伤式的改革


为了应对危机,建业展开了“刮骨疗伤”式的改革。2022年初,公司对管理架构进行了大刀阔斧的调整,将原本五级管理架构简化为三级,以提高运营效率,降低管理成本。总部人员从1063人缩减至412人,优化比例达到61.2%。尽管官方声称是“岗位调整而非裁员”,但内部员工透露实际情况就是大规模裁员。2023年底,又有传闻称公司计划裁减近7000人。建业随后澄清并非如此,但降薪、分期支付赔偿款等措施表明,即便是曾经的“地主家”也已无余粮。


除了人员调整,建业还采取了一系列资产处置和业务收缩的措施。公司将部分商业项目的运营权卖给了万达,向河南文旅投出售“只有河南”51%股权,同时引入河南铁建投作为第二大股东。此外,公司还暂停拿地,关闭非核心业务,提出“做少、做小、做好”的三原则,试图集中资源,聚焦核心业务,以度过难关。


胡葆森并非第一次面对危机,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时,他在香港楼市损失惨重。但那次他凭借着顽强的毅力和敏锐的商业头脑挺了过来。这一次,面对多方质疑,胡葆森斩钉截铁地说:“欠债还钱是我做人的底线,恒大的悲剧绝不会在河南上演,我不仅要把债还了,还要把房子交了。”他的话语中透露出坚定的决心和担当。


历史评价:功过是非任人评说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这句古语恰如胡葆森晚年事业生涯的写照。他曾经达到的高度很少有人能够企及,在河南地产界创造了辉煌的成就,成为了人们口中的“河南王”。然而,如今的境况却难免让人唏嘘不已。


该如何评价胡葆森呢?他是中国第一代地产大亨,曾与冯仑、王石并称为“中国地产三君子”,“北冯仑,南王石,中胡葆森”的江湖名号如雷贯耳。他是一位值得敬佩的河南企业家,骨子里不仅是一位理想主义者,怀揣着“让河南人民都住上好房子”的美好愿景,也是一位完美主义者,对产品品质和服务质量有着极高的要求。


他坚持“不出河南”的战略,让建业成为了河南的骄傲。建业在河南的深耕细作,不仅推动了河南房地产市场的发展,也为河南的城市化进程做出了重要贡献。然而,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建业98%的项目集中在河南,随着棚改的完成,当地居民的购买力透支,市场需求逐渐饱和,这反而成为了建业沉重的负担。


他重视情怀,投资足球和文旅项目。足球承载着他对河南体育事业的热爱,文旅项目则是他对中原文化传承和发展的一种尝试。但情怀也需要付出代价,文旅项目成为“情怀陷阱”。“只有河南”开业后受口罩影响多次闭园,电影小镇等项目每年亏损数亿元,进一步拖累了企业的现金流。


2024年,好久甚少公开露面的胡葆森在一次媒体见面会上说:“不躺平、不赖账、不甘做第二”。这简短的话语,展现出他不屈的精神和顽强的斗志。2025年8月,在一个视频采访中,胡葆森说:“企业在账上有很多钱的时候,最容易犯错误。”然而,几百条评论却不忍直视,反映出公众对建业现状的担忧和对胡葆森决策的质疑。


结语:命运的十字路口


人生三大悲哀:美人迟暮,英雄末路,江郎才尽。8月15日,建业地产(HK00832)发布盈利预警,至6月底,预亏11 - 15亿元。建业旗下的三个上市公司板块,开发业务赔钱,代建业务利润下滑,物业营收下滑但利润还在增长。对于建业来说,最煎熬的是能不能保住中原建业的上市牌照。


中原建业是2024年4月2日停牌的,按照港交所的规定,18个月未能复牌,就要摘掉上市公司的地位。一旦中原建业摘牌,所引发的资本负面评价等连锁反应,无疑会让30多年的老牌房企建业雪上加霜。


胡葆森曾经说过:“创业就九个字:顺天时,借地利,求人和。”回忆起建业蓝海战略新闻发布会时的胡葆森,他还是那样气宇轩昂,意气风发,风度翩翩,侃侃而谈,仿佛就在昨天。然而,时过境迁,回头再看建业的蓝海战略,“船大不好调头”,或者说对房地产主业的过度依赖,是否注定了建业如今的境遇?


“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历史将会如何评价胡葆森?他的商业传奇、他的足球情怀、他在困境中的坚守与挣扎,都将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在命运的十字路口,胡葆森和他的建业将何去何从,我们拭目以待。


END


免责声明:本文涉及有关上市公司的内容,为作者依据上市公司根据其法定义务公开披露的信息(包括但不限于临时公告、定期报告和官方互动平台等)作出的个人分析与评论;文中的信息或意见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商业建议,本作者不对因阅读本文而产生的任何行动承担任何责任。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19

标签:体育   河南   时刻   人生   建业   足球   中原   项目   金水   商业   地产   企业   香港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