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七个情夫买礼物花了1万2,贪污4万5被枪决,乡亲骂着却偷偷抹泪

1977年江苏如东的刑场,32岁的汤兰英穿着雪白的确良衬衫,手表滴答响。数万人围观,有人骂“狐~狸~精”,有人抹泪念她的好。最狠的是,送她上路的是同床共枕的情夫。这女人到底藏着多少邪乎事?

她到死都没明白,乡亲念的不是她的好



那时候枪毙人都讲究个“五花大绑”,可汤兰英却要求“让我体面点”。执行的武警后来回忆说,这女人临刑前还对着镜子整理了一下衣领,还说“别让血溅脏了衣服”。

小编翻档案的时候发现个细节:她贪污的4万5千块钱里,有2400块都花在了送礼上。东头李家娶媳妇,她送一块“上海牌”手表;西头张家孩子上学,她就塞五尺花布。马塘镇的老街坊都说:“那时候谁家有个事儿,没受过她的好处?就好像村里突然来了个财神爷,谁会去问财神爷的钱是从哪儿来的呢?”

可这“财神爷”的戏码,早在1975年冬天就露出了破绽。有一回供销社进了一批红糖,全镇就分到20斤,汤兰英一句话,售货员就给她留了15斤。有个老汉排队排到天黑都没买着,忍不住骂了句“贪官”,结果转天就发现自家水缸被人砸了。那时候乡亲们嘴上不说,心里都明白:这女人的大方,是带着刺的。

后来审计组进村查账,有个曾经受过她恩惠的老太太,揣着五个鸡蛋去求情,说“她是个好人”。审计员反问她:“您知道她给您的十块钱,是邻村王大爷存的救命钱吗?”老太太当场就愣住了——这世上哪有平白无故的好处?你得了多少好处,早晚都得加倍还回去。

20岁管金库:铁饭碗变成漏钱的筛子,就因少了这道坎



1965年,汤兰英成了马塘镇信用社会计,全镇人都羡慕她。20岁的大姑娘,梳着两条大辫子,算盘打得噼里啪啦响,还是个高中生呢——那时候村里识字全的人都没几个。她丈夫在外地当海员,一年到头回不了几趟家,有人劝她“守好本分”,她却笑着说“女人也能顶半边天”。

可这“半边天”,到了1970年就变了味儿。那年银行和财政部合并,信用社裁员,最后就剩她一个人值班。小编算了笔账:当时全镇800多户人家,存款都得经过她的手,钥匙、账本、公章全锁在她抽屉里。这就好比让猫看着鱼罐头,还把开罐头的起子给了猫,能不出事儿吗?

刚开始她还装模作样,挪用公款的时候就在账本上画个圈,心里想着“下个月就还上”。可1971年冬天,邻居家孩子得了急病,要送去南通,她从库里拿了300块,还让丈夫从上海捎回来一辆永久自行车。那邻居感激得不行,逢人就说“兰英比亲妹子还亲”。

小编采访过当年的老会计,人家说:“管钱的最怕啥?就怕‘第一次’。第一次伸手没被抓住,就像小偷尝到了甜头,下次胆子肯定更大。”汤兰英的“第一次”,就好比给堤坝扒开了一个小口子,后来洪水泛滥,谁都挡不住了。

七个情夫的算盘:她以为是保护伞,其实都是催命符



汤兰英长得确实漂亮,皮肤白白净净,眼睛水汪汪的。镇上的干部下乡,总爱往信用社跑,说是“查账”,其实就是想跟她唠唠嗑。她心里跟明镜儿似的,一个女人在男人堆里混,光靠账本可不行。

她搭上的第一个是银行副主任赵某,这老头比她大15岁,被她哄得晕头转向。有一回县行来查账,赵某让她装病躺在床上,自己拿着账本胡乱应付,查账的干部喝了两顿酒就走了。汤兰英事后塞给他一块瑞士表,老头高兴得嘴都合不拢。

后来她又勾搭上公社书记、派出所长,前前后后一共七个,这些人都拍着胸脯说要“护着她”。她家就成了“招待所”,白天摆着算盘账本,晚上就摆满酒肉。有一回七个男人凑在一起喝酒,汤兰英笑着说“你们都是我的亲兄弟”,可桌子底下,大家都在暗暗较劲——谁不想独自吞下这块肥肉呢?

小编在档案馆看到一份审讯记录,那个派出所长说:“我帮她挡过事儿,她就得给我办事。谁知道这女人脚踩七条船?”你瞧瞧,这世上哪有免费的保护?你用好处拉拢来的人,也会被更大的好处给勾走。就像老话说的“以利相交,利尽则散”,汤兰英到死都没明白这个道理。

给储户多填十块的“小聪明”:用公家的钱赚吆喝,早晚要还



马塘镇的老街坊都记得,汤兰英“大方”得很。有个叫王老五的穷汉,揣着40块钱去存钱,想给儿子攒学费。汤兰英从抽屉里拿出10块,凑成50块给他开了存单,还说“多出的10块算我借你的”。王老五感动得直作揖,逢人就说“汤会计是活菩萨”。

这“菩萨”当得可真会算计。她用公家的钱,给自己赚足了好名声。有一回生产队缺化肥,她批了500块公款给队里,队长在大会上表扬她“一心为公”。可谁都不知道,那500块里,有300块进了队长的腰包——他俩早就串通好了。

小编算了笔账:她十年间给乡亲们“垫钱”“借钱”,前前后后花了8000多块,相当于当时20个工人一年的工资。这些钱就像撒出去的鱼饵,钓来的是“没人敢说她坏话”的安稳。可直到1975年冬天,王老五去取钱给儿子治病,信用社却拿不出钱——汤兰英早把库里的钱折腾光了。

这就好比用别人家的米请客,客人们吃得开心,可主人家早晚得找上门来。你占的那些小便宜,其实早就标好了价格,等到结账的时候,往往让你倾家荡产。

半瓶洋河大曲喝出杀身祸,最信的人最狠



1975年那个冬天的晚上,汤兰英家里飘出洋河大曲的香味。她和情夫范某围着炉子喝酒,范某是公社的文书,平时一口一个“姐”地叫着,汤兰英也最信任他,家里的备用钥匙都给了他一把。

酒过三巡,汤兰英拍着胸脯说:“姐手里过的钱,够你盖三栋瓦房,娶个如花似玉的媳妇。”范某笑着给她倒酒:“姐真是女中豪杰。”可小编从范某的供词里发现,他当时心里“咯噔”一下——他刚在县党校学过“贪污一万可判死刑”的文件。

转天一大早,范某揣着没喝完的半瓶酒,直接就闯进了县纪委。他说:“我不是举报她,是怕她越陷越深。”可谁都明白,这小子是怕自己被连累。后来范某没被追究责任,还升了职。

老祖宗早就说过“酒是穿肠毒药,色是刮骨钢刀”。汤兰英在酒桌上认的“弟弟”,在利益面前成了索命的恶鬼。你掏心窝子说的话,到了别人耳朵里,可能就成了卖你的筹码。这年头,交朋友得交那种“递刀不递话”的,可别信那些“酒后吐真言”的鬼话。

查账的“保护伞”失灵:他让她装病,自己却先跑了



汤兰英可不是没被查过。1973年县行来查账,银行副主任赵某给她出主意:“你就说头疼得厉害,躺在床上起不来,账本我来应付。”查账的干部被赵某拉去喝酒,席间全是“汤会计工作认真,就是身体弱”之类的好话,最后还真没查出什么问题。

1975年范某举报之后,赵某第一时间不是想着怎么帮忙,而是把家里的瑞士表藏进了炕洞。审计组找他谈话,他当场就把汤兰英给出卖了:“都是她勾引我,账本上的假账都是她做的。”

据一位退休的纪检干部说:“当年查这种案子,最怕的就是‘窝案’。你以为的保护伞,其实都是纸糊的,风一吹就破。”赵某后来被开除公职,回村种地的时候,总有人在他背后指指点点,骂他“卖友求荣”。这世上哪有靠得住的“关系”?能保住自己的,只有自己干干净净。

4万5千块的代价:相当于150年工资的贪欲,填不满人心



1975年冬天,审计组用算盘噼里啪啦算了三个月,最后算出个结果:汤兰英贪污了4万5千块。这数字现在听起来好像不算多,可那时候普通工人一个月工资才30块,不吃不喝得攒125年才能有这么多。马塘镇最好的瓦房才值300块,这钱能盖150栋。

更让人咋舌的是她的开销:十年间请客180桌,光伙食费就花了2万8千8;买衣服花了3300块,相当于普通女人一辈子买衣服的钱;给七个情夫买礼物花了1万2,其中一块“梅花牌”手表就值180块。

有个老出纳说:“她哪是在花钱?简直就是在烧钱。就像个赌徒,赢了还想再赢,输了就想翻本,到最后连裤衩都得输掉。”人心啊,就像个无底洞,你用公家的钱去填,用别人的信任去填,最后只会把自己也搭进去。

枪响后的规矩:会计出纳必须分开,这道坎再也不能少



1977年枪响之后,马塘镇信用社贴出了新规矩:会计和出纳必须分开,钥匙各管一把,每天下班前必须对账,少一分钱都得查个水落石出。有个老会计说:“以前是‘一人管到底’,现在是‘两人背靠背’,这就叫‘亡羊补牢’。”

小编查资料发现,80年代全国信用社都改了规矩,“钱账分管”成了铁律。后来还出了“定期轮岗”“交叉审计”这些制度,就是怕再出个“汤兰英”。

这事儿给咱的教训,可不止“别贪污”这么简单。你看现在的公司,财务和出纳必须分开;重要岗位要定期轮岗;签合同至少得两个人把关。这些规矩看着麻烦,其实都是在保护咱。老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规矩啊,就是给那些想走歪路的人设的坎儿,给守本分的人撑的伞。

家人们汤兰英的故事讲完了。这女人聪明不?聪明,20岁就掌管金库,还会用小恩小惠笼络人心,靠着关系网躲过查账。可她又傻得可怜,把别人的钱当成自己的,把情夫当成靠山,把醉话当成承诺。

说到底,这世上最可靠的,是自己手里的清白,是心里的分寸,是眼里的透亮。你觉得汤兰英走到这一步,是因为贪心,还是那时候的规矩太松?欢迎在评论区说说你的看法。要是觉得这故事能给咱提个醒,麻烦点个赞,转发给身边的朋友。关注小编,以后咱接着聊这些藏着门道的老故事。

#上头条 聊热点##夏日生活打卡季##历史#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7-28

标签:历史   情夫   乡亲   礼物   账本   信用社   规矩   会计   女人   算盘   出纳   财神爷   保护伞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