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咱枣庄人聊天,但凡提起本地世家大族,十个人里有九个会说"牛山孙"和"南常褚"。这两个家族,一个是明初移民扎根鲁南的忠勇典范,一个是自汉代起就守着峄地的土著望族;一个靠耕读尚武撑起苏鲁皖边界的半壁天,一个以崇文重德滋养了千年文脉。今天咱就用实打实的史料和老辈人的传说,聊聊这两个家族600年风雨里的那些传奇事儿,看完你就明白,为啥枣庄的历史离不开这"双雄"。

一、山西移民建奇功:牛山孙氏的600年忠勇路
先说说牛山孙氏,咱枣庄人常问"你是牛山孙还是大桥孙",这"牛山孙"的名号,那可是用血汗拼出来的。要追溯根源,得回到明永乐年间,始祖孙泗从山西平阳府(现在的临汾)一路迁徙,落脚在峄县西姜家营。这孙泗为人敦厚勤快,干活肯下力气,被当地的姜太公看中,把大女儿许配给了他,这才有了牛山孙氏的根基 。

你别以为移民家族都是白手起家慢慢熬,牛山孙氏的发家速度那叫一个快。从始祖孙泗开始,家族就立下"耕读为本,尚武强身"的家训,传到第四世孙逵那一代,已经是人丁兴旺。最传奇的是,他们南迁三里建牛山村时,仅用两年就盖起18座二层砖瓦楼房,瓦屋成片连在一起,在当时的鲁南农村,那场面绝对是"豪宅区",牛山村的名字也由此而来 。

到了五世,孙氏家族分成七支,这一分家反而让家族更兴旺。三支祖大贤好行义事,家道丰厚;四支祖大儒重义轻财,愈老愈健;五支祖大学、六支祖大兴都是习武出身,广田结社,家业越做越大 。最鼎盛的时候,家族有地三千余顷,光是楼房就有九座,小楼六座,瓦房58间,六世祖漕祖马匹成群,源祖田过二百顷,牛羊牲畜数百,搁现在就是妥妥的"商业巨头+地方豪强"。但牛山孙氏最让人佩服的,从来不是财富,而是刻在骨子里的忠勇。

康熙四十七年,孙氏一修族谱就花了一万一千两白银,召集全族二百二十七户八百余人,把世系、家训、墓茔都记载得明明白白,这在民间宗族里实属罕见 。而真正让"牛山孙"名扬天下的,是近代的革命史。辛亥革命时,家族出了4名同盟会员;大革命时期,6位族人考入黄埔军校,探寻救国之路 。1931年,枣庄第一个农村党组织——中共峄西工委,就成立在孙氏族人孙景昭家,这可是鲁南革命的"星星之火" 。

抗战爆发后,牛山孙氏更是上演了"全族皆兵"的壮烈一幕。族人纷纷卖地卖牛买枪,砸锅锻刀组建抗日队伍,父子从军、兄弟入伍的事儿比比皆是。黄埔军校毕业的孙伯龙,拉起运河支队任支队长,打得鬼子闻风丧胆,鲁南艺人编大鼓词唱"小鬼子你别能,再好的装备遇见孙伯龙,你也裂了熊" 。

这位孙伯龙可不是一般人物。1903年出生在峄县四区(今薛城区陶官乡)中李庄村,1940年1月1日,八路军一一五师运河支队成立,他被任命为第一任支队长 。1942年1月2日,在毛楼战斗中,为掩护战友突围,他身中数弹壮烈牺牲,年仅39岁 。
还有孙景三,被称为运河支队的"飞毛腿",他跟着堂兄孙伯龙参加抗日武装,在一次战斗中,他一人就俘虏了11个鬼子,立了大功 。

整个抗战期间,牛山孙氏有1000多名族人牺牲,到了淮海战役,他们更是把祖茔里58亩的千年柏树林砍了架桥,660多名族人壮烈殉国。支前司令部要表彰他们,族人却摆摆手说"为国家做事,不用表彰" 。

如今薛城区周营镇的孙氏宗祠,还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里面的"英烈堂"记载着这些英雄的事迹,乾隆皇帝赐封的圣旨碑和衍圣公孔昭焕题写的匾额,默默诉说着这个家族"忠勇传家"的底气 。现在牛山孙氏已经繁衍24世,族众48万余人,遍布苏鲁皖豫,走到哪儿都带着"牛山孙"的骨气 。
二、土著望族传千年:南常褚家的文脉密码

如果说牛山孙氏是"移民家族的奋斗史",那南常褚家就是"土著望族的坚守史"。咱枣庄很多人以为本地姓氏都是山西洪洞移民来的,其实南常褚家早在汉代就是峄地的"原住民"了 。根据《兰陵褚氏家乘》和《峄县志》记载,褚家的始祖能追溯到西汉的褚大,他跟着董仲舒学《公羊春秋》,官至梁相,后来卸任后定居峄县,成为鲁南褚氏的开山鼻祖 。

真正让褚家崛起为望族的,是南宋末年的褚五公。这位先祖忠厚勤劳,垦荒桑田还兼修文武,在当地威望极高,慢慢积累下家业,让褚家在宋元之交站稳了脚跟 。到了明代,褚家四世孙褚显忠还凭着武功封了羽林指挥使,算是真正的"文武双全" 。但褚家最让人称道的,不是高官厚禄,而是绵延千年的"善举家风"。

明朝时,褚义的四子褚玳堪称"鲁南范仲淹"。他仰慕范文正公"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情怀,在南常设立义仓,荒年时开仓放粮赈济贫困;还创办免费义塾,不仅让褚家子弟读书,还收留周边穷苦孩子入学 。《峄县志》专门记载他"多隐德",而这份善举也换来了家族的兴旺——他的后代里,出了1位侍御、2位尚书郎、3位舍人,还有2位出任郡国史,真正实现了"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

褚家的文脉传承有多扎实?从修谱就能看出来。清初褚光镆耗费数年,搜遍碑碣记载、走访族中老人,终于创修《兰陵褚氏家乘》,把自褚五公以下十世的世系、生卒、职位都记载得清清楚楚 。这部家乘里,不仅有明崇祯帝、清顺治帝、乾隆帝的七篇纶音,还有三十多篇《峄县志》人物传,一百一十多位受敕封的节孝妇女传记,堪称鲁南宗族文化的"活化石" 。

更难得的是褚家的家国情怀。明朝万历十三年出生的褚德培,官至监察御史,他在任上连上四本,参倒了奸臣山西巡抚许鼎臣,一时澄清了山西官场 。他还在回乡省亲途中,为民请命,冒死上疏感动皇上,免除了鲁南人民的欠税 。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家族涌现出褚思惠、褚雅青等英烈,他们身经百战,英勇殉国 。而民国时期震惊中外的"临城劫车案",也有褚氏族人参与,事后多数人解甲归田,不恋权势 。

如今薛城区沙沟镇的南常褚氏家祠,是乾隆年间重修的,徽派建筑风格混搭江淮民居特色,梁柱雕刻精美,门外那棵500多年的古槐,枝繁叶茂,见证了褚家从宋元到现在的兴衰变迁,2004年就被评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三、双雄并立护枣庄:家风里的家国大义

可能有人会问,牛山孙氏和南常褚家,一个移民一个土著,一个尚武一个崇文,有没有过交集?根据《峄县志》和族谱记载,明清时期两家族就有不少往来,比如孙氏修宗祠时,褚家有文人题写匾额;褚家办义塾时,孙氏有族人捐赠钱粮 。但更重要的是,在民族大义面前,这两个家族从来都是"一条心"。

抗战时期,牛山孙氏的运河支队在前线打仗,南常褚家的族人就在后方筹粮筹款、传递情报。有老辈人说,当时褚家的义仓不仅赈济百姓,还悄悄给抗日队伍送粮食,褚氏家祠也曾掩护过不少地下党员 。这种"一文一武"的配合,让鲁南抗日根据地得以稳固,也让"枣庄望族"的名声不仅限于家族兴旺,更在于危难时刻的担当。

再说说家风,这两个家族能绵延数百年而不衰,核心都在"规矩"二字。牛山孙氏的家训里写着"孝亲睦邻,忠君爱国,耕读传家,尚武强身",所以他们既能出田连百顷的富豪,也能出660名牺牲的英烈 ;南常褚家的族规强调"德孝为先,崇文重教,好善乐施",所以他们能出褚玳这样的善士,也能出代代相传的文人官宦 。说白了,好的家风就像大树的根,不管外面风大雨大,根扎得深,树就能长得旺。

还有个有意思的细节,两个家族都极度重视宗祠和祖茔的保护。牛山孙氏宗祠在"文革"时被当作粮所、学校,族人想尽办法守护,没让建筑受损,后来又多次集资维修 ;南常褚家的古槐和家祠,历经战乱和岁月侵蚀,依然完好,现在每年都有全国各地的褚氏后人回来祭祖 。这些建筑和古树,早就不是单纯的家族财产,而是枣庄人共同的历史记忆。

四、古祠古槐守乡愁:传承至今的文化根脉
如今的牛山孙氏和南常褚家,早已不是当年的"宗族豪门",但他们的影响却渗透在枣庄的方方面面。牛山孙氏48万族人遍布苏鲁皖豫,每年清明祭祖时,数千名宗亲汇聚牛山村,孙氏宗祠里的英烈堂,还是当地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南常褚家的义仓精神被传承下来,族人自发组织慈善活动,家祠也成了研究鲁南民俗和建筑艺术的重要实物资料 。

咱枣庄人常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牛山孙氏的忠勇和南常褚家的文脉,就像枣庄的山和水,共同滋养了这片土地的精气神。现在去薛城周营镇,还能看到孙氏宗祠里的乾隆圣旨碑,碑上的字迹虽有些斑驳,但"儒林郎"的封号背后,是家族对读书和忠义的推崇 ;去沙沟镇南常村,抚摸褚氏家祠门外的古槐,树皮上的纹路就像老人的皱纹,刻满了千年的故事 。

说到底,牛山孙和南常褚的故事,从来不是什么"豪门秘史",而是普通枣庄人祖辈的奋斗史、忠义史。他们用几百年的时间证明:家族的兴旺,不是靠财富堆积,而是靠家风传承;名望的长久,不是靠权势显赫,而是靠家国担当。

现在很多年轻人可能不知道这些老故事了,但只要孙氏宗祠的银杏还在结果,褚家的古槐还在发芽,这些传奇就不会被遗忘。如果你有空,不妨去这两个地方走一走,听听老人讲当年的故事,你会发现,枣庄的历史不仅写在书本里,更藏在这些家族的血脉里。
【枣庄望族文化打卡路线】

牛山孙氏宗祠
地址:枣庄市薛城区周营镇牛山村北部
交通:市区乘坐公交至周营镇,后转乘至牛山村
开放时间:上午8:30-11:30,下午14:00-17:00(周一闭馆)
门票:免费(凭身份证登记)
必看:英烈堂(记载1000多名抗战英烈)、乾隆圣旨碑、衍圣公题匾

南常褚氏家祠
地址:枣庄市薛城区沙沟镇南常村中部
交通:市区乘坐公交至沙沟镇,后步行或打车至南常村
开放时间:上午9:00-12:00,下午14:30-17:30(周二闭馆)
门票:免费
必看:500年古槐、徽派建筑、清代乾隆年间重修的宗祠、《兰陵褚氏家乘》展柜
这两个家族的故事,是枣庄文化的瑰宝,也是我们民族精神的缩影。抽个周末,带上家人朋友,一起去探访这些散落在民间的历史记忆吧!
更新时间:2025-11-1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