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瓜这辈子也没想到,自己竟靠“被抱”上了热搜。花49元买30斤大冬瓜给孩子降温的硬核老爸们,正掀起一场盛夏的“绿色降温革命”。
社交平台上,“抱着冬瓜睡觉”的帖子层出不穷。有人抱着超大冬瓜呼呼大睡,称其为“自带凉感的天然空调”;有人花6块钱买个小冬瓜,当成猫咪专属降温垫;还有两位“硬核老爸”上演了“爱的负重”——一位专门买了30斤大冬瓜,另一位从深圳抱28斤冬瓜回香港给女儿解暑。
在40℃+的高温炙烤下,这波操作迅速火遍全网。理由很实在:防暑降温,保质期长,还不贵,“买不了吃亏,买不了上当”。
“抱冬瓜睡觉”并非现代人的突发奇想。这一方法在古代就已有之,曾有《夏夜抱瓜眠》一诗为证。它的清凉助眠效果,其实结合了物理属性和中医理论。
从物理特性看,冬瓜含水量高达95%以上,相当于一个“天然水枕”。当人体接触冬瓜时,它能快速吸收体表热量,起到降温作用。
从中医角度,浙江省名中医、杭州市中医院中西医结合睡眠医学中心主任张永华解释,夏季易受“暑湿”侵扰,冬瓜性凉味甘,能清热利湿。对湿热体质者因燥热难眠有辅助作用。
成都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外治法中心主治中医师李欣同样指出:“冬瓜偏凉性,其本身就有清热解暑的作用。”
在抱冬瓜热潮席卷网络之时,多地医生发出了紧急提醒:这一降温方式并不适合所有人。
李欣医生明确指出:“体质本来偏虚寒,阳气比较虚,吃了冷凉东西容易腹痛腹泻,脾胃比较弱的人和月经期的女性则不推荐使用这种方式。”
张永华主任进一步解释:“虚寒体质者长期使用可能损伤阳气,出现腹泻等不适。”虚寒体质的人通常手脚冰凉、畏寒怕冷,抱着冬瓜这样的凉性物体,很可能使腹部受凉,导致腹痛、腹泻等症状。
更值得警惕的是,心血管疾病患者需格外谨慎。中医认为,骤冷容易引发“寒凝血脉”,对高血压、冠心病等患者,冬瓜的低温可能导致血管急剧收缩,增加心脏负担,甚至诱发危险。
即便适合使用冬瓜降温的人群,方法不当也可能带来健康风险。多位专家指出了几个关键注意事项:
冬瓜表皮上常附着一层白霜和细小绒毛,皮肤敏感者可能引发瘙痒、红肿甚至过敏反应。使用前必须用温水将表面清洗干净,以免刺伤皮肤。
江苏省省级机关医院中医科主任医师孙世竹特别提醒:“小孩和老人尤其不适合睡觉时抱冬瓜,硬度过高可能导致磕碰或肢体压迫,翻身时还可能引发撞击风险。”
李欣医生建议:“用薄棉布包裹冬瓜间接接触,不建议直接用胸腹部紧贴。同时也不推荐大家整晚都抱着。”
杭州市中医院临床心理科睡眠医学中心副主任中医师张蕾补充:“时间控制在20-30分钟为宜,若出现肚子疼、皮肤不适等症状,应立刻停止。”
面对持续高温,除了“抱冬瓜”这一网红方法外,专家们提供了更全面的科学降温方案:
穿着有讲究:选择宽松、浅色的棉麻或真丝衣物,利于散热吸汗。戴宽檐帽或遮阳伞避免头部暴晒,午后紫外线强时,可用薄纱披肩护住后颈。出汗后切忌立即脱衣吹风,避免毛孔骤开引寒湿入体。
饮食需智慧:夏季应秉承清热生津,健脾化湿的原则。多吃冬瓜、丝瓜、苦瓜等当季瓜果,以及杨梅、乌梅、柠檬等水果。冰镇冷饮会伤脾胃阳气,辛辣食物加重湿热,应节制食用。
运动讲时机:选择上午10点前或下午4点后,避免烈日曝晒。推荐八段锦、太极拳、散步等较柔和的运动,出微汗即可停止。运动后及时饮用淡盐水或酸梅汤,补充电解质。
环境巧调节:早晚开窗通风,午后拉窗帘遮阳。室内可摆放薄荷、茉莉等植物,既绿化环境又有降温作用。睡眠时避免让空调和风扇直吹头部,以防空调病和热伤风。
这场“抱冬瓜睡觉”的热潮,折射出在极端高温天气下,民众对低成本、健康降温方式的迫切需求。7月以来,我国出现今年最强高温过程,山东、江苏、安徽等多地气温打破历史纪录。
冬瓜降温法之所以受欢迎,不仅因其价格低廉(一个冬瓜仅需几十元),更因其自然、无电子耗能的特性,对电费敏感的家庭尤其具有吸引力。而且冬瓜升温后浸冷水擦干,还能重复使用,符合循环利用的环保理念。
但这一现象也警示我们,在尝试网络流行的各种“健康妙招”时,需保持理性判断。张永华主任指出:抱冬瓜降温“仅针对‘热扰心神’型失眠,其作用局限于改善睡眠环境温度,无法解决焦虑、内分泌失调等深层失眠原因”。
抱瓜降温的硬核老爸们可能不知道,冬瓜表皮的白霜和毛刺可能引发皮肤过敏,整夜搂抱更可能让虚寒体质者腹痛腹泻。
而那位从深圳抱28斤冬瓜回香港的父亲或许没想到,简单的一碗绿豆汤或酸梅饮,比28斤的负重更能由内而外解暑热。当明日的高温再次袭来,放下冬瓜,盖好肚脐,才是对家人更智慧的关爱。
更新时间:2025-07-1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