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号创作者激励计划#得了糖尿病,不少人会陷入一种“必须做到极致”的心态:血糖要越低越好,体重要越轻越好,吃得越少越安全……但你知道吗?有些“努力”太“过头”,反而会让血糖更乱,甚至伤身体。
今天就来聊聊糖友最该避开的5个“过度”坑,看看你有没有中枪——
一、别把“少吃”当圣旨:过度节食,可能比多吃更危险
“吃越少,血糖越稳”,这是很多糖友的误区。
小区的张阿姨确诊后,顿顿只吃水煮菜,米饭一口不碰,结果不到一周就浑身没劲,爬三楼都喘,去医院检查,不仅白蛋白偏低(营养不足),酮体还超标了——医生说再这样下去,可能诱发酮症酸中毒,那可是会昏迷的!
为啥节食会出问题?
我们的身体需要碳水、蛋白质、脂肪这些“燃料”,尤其是碳水,是大脑和肌肉的主要能量来源。如果吃得太少,身体没“燃料”,就会被迫分解脂肪和蛋白质“救急”,这个过程会产生“酮体”。酮体多了,血液变酸,就会引发酮症酸中毒,严重时危及生命。
而且,长期营养不足,免疫力会下降,感冒发烧找上门;胰岛细胞也会因为“没活儿干”(缺乏食物刺激)变得更“懒”,反而让血糖更难控。
正确做法:每天主食不能少于3两(生重),比如1碗米饭+1个拳头大的馒头;蛋白质要够,每天1个鸡蛋+1袋奶+1两肉;蔬菜多吃(每天1斤),但别顿顿只吃菜。
二、别追着“低数值”跑:过度降糖,低血糖比高血糖更要命
“血糖超过7就慌,必须降到6以下”,这是很多糖友的执念。
门诊遇到过一位大叔,为了让血糖“好看”,偷偷加药,结果某天早上在家晕倒,送医时血糖只有2.6mmol/L(正常空腹血糖3.9-6.1)。医生说,这是严重低血糖,再晚点可能脑损伤。
你可能不知道,短期高血糖(比如偶尔到10),对身体的伤害是“慢性”的,像慢慢腐蚀血管;但低血糖是“急性”的,大脑缺糖30分钟,就可能出现头晕、手抖、意识模糊,持续时间长了,会导致昏迷、癫痫,甚至猝死。
尤其是老年人,对低血糖的反应更迟钝,可能没感觉就晕倒了,风险更高。
正确做法:糖友的血糖控制目标不用太“苛刻”:年轻人空腹5-7,餐后8-10;老年人空腹6-8,餐后10-12就行。别自己加药、加量,感觉头晕、心慌时,赶紧吃块糖或半杯果汁,15分钟后再测血糖。
三、别把“减肥”当任务:过度减重,反弹快还伤代谢
“瘦了血糖就好了”,这话没错,但“瘦得太快”就错了。
同事的妈妈确诊后,一个月硬减了12斤:每天只喝代餐奶昔,外加2小时运动。体重是掉了,但稍微吃点米饭,血糖就飙到11,而且总觉得累,爬楼梯都腿软。检查发现,她的基础代谢比之前降了300大卡——身体以为在“挨饿”,就会主动“省电”,反而让血糖更难稳。
健康的减重速度,应该是每周0.5-1斤。如果靠饿肚子、猛运动减重,掉的不仅是脂肪,还有肌肉。肌肉少了,身体消耗热量的能力下降(基础代谢低),稍微多吃点就反弹;而且肌肉是“胰岛素的好搭档”,肌肉少了,胰岛素的降糖效果会打折,血糖自然难控。
正确做法:别盯着体重秤数字,多关注“体脂率”。每天吃够蛋白质(比如1两鱼+1两瘦肉),保证肌肉不流失;运动选抗阻训练(比如举哑铃、靠墙静蹲),每周2次,帮你保住肌肉,稳稳减重。
四、别让“运动”变负担:过度锻炼,伤关节还可能升血糖
“运动能控糖,那就多练点”,这想法可能害了你。
小区的老王为了降血糖,每天早上快走1小时,晚上广场舞2小时,结果不到半个月,膝盖疼得站不直,检查是半月板磨损。更糟的是,他运动后测血糖,发现比运动前还高——医生说,这是运动过量引发的“应激反应”。
原来,运动时身体会消耗血糖,但如果超过身体承受力(比如平时走30分钟,突然走2小时),身体会觉得“有危险”,就会分泌肾上腺素、皮质醇这些“升糖激素”,相当于给血糖“踩油门”,反而让血糖升高。而且,关节、肌肉也经不起“过度使用”,很容易受伤。
正确做法:运动要“量力而行”:每次30分钟左右,微微出汗、能正常说话就好(比如快走时能和人聊天,不喘);每周5次,选快走、游泳、骑自行车这些对关节友好的方式;运动前后测血糖,低于5.6mmol/L时,先吃半块饼干再动。
五、别把“压力”自己扛:过度焦虑,小心成了“血糖推手”
“得了糖尿病,这辈子就完了”,这种想法比高血糖更可怕。
朋友李姐确诊后,天天愁得睡不着:“万一并发症来了怎么办?”“孩子会不会遗传?”结果越愁血糖越高,空腹从7升到了10。医生说,她这是被“情绪”坑了。
我们的身体里,藏着一群“血糖推手”——皮质醇、肾上腺素,它们在人紧张、焦虑、压力大时会“活跃”起来。这些激素会对抗胰岛素的作用,让胰岛素“干活”的效率下降,就像本来1单位胰岛素能降2个血糖,现在只能降1个,血糖自然就高了。而且,长期焦虑会影响睡眠,睡眠不好又会反过来让血糖更乱,形成“恶性循环”。
正确做法:每天留10分钟“放空时间”:听听轻音乐、晒晒太阳、和家人聊聊天,或者找个糖友群,大家互相打气。记住,糖尿病是“可防可控”的慢性病,只要管理好,完全能和正常人一样生活,别自己吓自己。
最后想说,控糖就像种庄稼,太旱了不行,太涝了也不行,讲究“适度”。
别追求“极致”的血糖数值,别逼着自己“饿肚子”“猛运动”,更别把压力全扛在身上。吃得香、动得爽、想得开,血糖才能稳稳的,日子也能过得有滋有味。
你平时有没有踩过这些“过度”的坑?评论区聊聊,咱们一起避坑稳糖~
更新时间:2025-08-1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