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台、抚台、藩台、臬台,看得人一头雾水,清朝地方官制太复杂了

老周

摘要:说起清朝的地方官制,各种称谓令人眼花缭乱,制台、抚台、藩台、臬台……,看的人一头雾水,只能说清朝地方官制实在太复杂了。

说起清朝的地方官制,各种称谓令人眼花缭乱,制台、抚台、藩台、臬台……,看的人一头雾水,只能说清朝地方官制实在太复杂了。

在清朝的各级地方官员中,总督是级别最高的。清朝总共设有十一大总督,除了负责将江南地区的钱粮转运到北方的漕运总督,负责黄河、淮河以及运河治理的河道总督,其余九大总督分别是:东三省总督、直隶总督、两江总督、湖广总督、两广总督、闽浙总督、陕甘总督、四川总督、云贵总督,从这些官职名称就可以看出,总督就是负责一省或者几省的地方大员,是名副其实的封疆大吏。

总督通常是正二品,如果有兵部尚书衔或者都察院右都御史衔,就是从一品;如果有大学士衔,那就是正一品了。之所以要加这些头衔,就是授予总督有节制当地军队和监察当地官员的权力。也正因为有了这个节制军队和官员的权力,所以总督就被尊称为“制台”。

在中国古代,建筑的名称通常会被用来作为尊称,尤其是高大巍峨的建筑,用来表示地位尊崇,如陛下、殿下、阁下等,“台”也是如此。例如“台甫”就是对姓名的礼貌说法。“某台”就是对有一定级别官员的尊称。

巡抚是一省的地方长官,负责处理一个省的行政事务。很多人想当然认为每个省都设有一个巡抚,其实这是不对的,清朝总共设有十二位巡抚,远低于省级行政区划的数量。这是因为一般来说,总督所在的省份是不设立巡抚的。在没有总督的省份才会设立巡抚,这叫“督抚不同城”。不过也有“督抚同城”的情况,例如闽浙总督和福建巡抚就同在福州,湖广总督和湖北巡抚就同在武昌,两广总督和广东巡抚同在广州,云贵总督和云南巡抚同在昆明。

巡抚通常是从二品,如果有兵部侍郎衔或者都察院右都副御史衔,就是正二品,巡抚基本上是不可能加大学士衔的。有兵部侍郎衔或者都察院右都副御史衔,和总督一样,就有了节制本省军队和监察官员的权力。巡抚通常被尊称为“抚台”,这很好理解,巡抚的“抚”。

总督和巡抚都是由皇帝任命,总督虽然级别比巡抚高,但却并不是上下级关系,巡抚并不是总督的下属,总督对巡抚只有节制权,说白了不过就是指导权。所以总督就很可能压不住比较强势的巡抚,总督和巡抚出现矛盾,当时就被称为“督抚之争”。

总督和巡抚这种职权重叠,而且关系又攀扯不清的状况,表面上看是一种内耗。但真正的目的是皇帝为了避免地方大员一人独大尾大不掉,而刻意安排的制衡制度。

另外,地方上的军权也是和督抚制度分开的,总督和巡抚只有对本地军队的节制权,而没有实际指挥权。对于军队系统,是由八旗的驻防将军和绿营的提督负责指挥。直到太平天国起义席卷各地,八旗和绿营无法有效对抗,地方督抚自办团练,这才打破了原先督抚不能指挥军队的祖制。

除了总督和巡抚,清朝的地方官制还设有布政使、按察使和学政来负责具体的地方事务。

布政使负责一省的财政和人事,通常为从二品,级别仅次于总督和巡抚,被尊称为“藩台”。

按察使负责一省的司法和治安,通常为正三品,级别在布政使之下,被尊称为“臬台”。由于按察使要负责治安,所以有一部分绿营的指挥权。

布政使、按察使虽然都是总督和巡抚的下属,但总督和巡抚却没有任免权,而是由皇帝和吏部任免。显然,这也是皇帝对地方官员的制衡。总督和巡抚不但没有对布政使核按察使的任免权,而且布政使和按察使还有直接奏报皇帝的权力,可以对总督和巡抚进行监督和举报。

学制是提督学制的简称,顾名思义,就是负责进学科举的官员,尊称自然就是“学台”了。学制的情况和布政使、按察使不同,通常是由皇帝直接派遣京官(如翰林院编修)来担任,负责主持当地的科举考试,督察各级学官,品级也不固定。是在各地举行科举时,由皇帝亲自选派官员来各地主考,所以学制的品级就是他们之前官职的品级。

虽然学制没有太大的实权,就是负责科举考试。但在古代科举考试是头等大事,是所进入仕途的门槛。

而且科举中榜,就算作是当年主考学制的门生。这种裙带关系,在古代官场是非常重要的。加上学制是由皇帝直接任命,有点钦差的意思,所以地方上也都会很给面子。皇帝一般也都是选派科举成绩优异的京官来丹恩学制。同时,担任过学制,就有了丰厚的人脉资源,对于本人的仕途也是大有帮助的。

除了主考科举,学制还负责管理有功名的生员、举人,所谓“生员”就是俗称的秀才。生员犯了罪,也不是按察使来审理,而是由学制来审理。而生员可以说是封建社会统治阶层的基础。所以,能够担任学制是很受羡慕的。

例如曾国藩在担任京官时,就非常希望能够有机会去某省担任学制。后来果然如愿以偿,被任命为江西学制。恰恰在这个时候,他母亲去世了,按照清朝的制度,他应该丁忧守孝。但他为了能够当一任学制,秘不发丧,直到到达江西上任后,才报告朝廷母亲去世。这样就算再去丁忧守孝,也有了当过学制的经历。

布政使、按察使和学制就构成了地方官制中的三驾马车,被俗称为“三司”。总督、巡抚和“三司”就组成了地方行政管理的领导班子。

这个班子的关系是很微妙的,虽然级别有高低,还有上下级关系,但相互之间相互制衡,甚至是相互监视监察,只对皇帝一人负责,从而有效避免地方长官一人完全掌控全部军政财政人事大权的情况。

清朝的地方行政区划分为省、府、县三级,但在省和府之间,却又设立了一个“道”,道的官员是道员,通常就被尊称为“道台”。道员的品级不固定,一般是正四品上下,但也有一些比较特殊的道员,甚至达到正二品,基本上就和总督巡抚差不多了。

而且道员的职责也不固定和明确。之所以设立这么一个模棱含糊的道员,其实也是对地方官员的分权制衡。通常是将地方政府的部分管理权单独划出,交给道员负责。例如粮道、河道、盐道等。道员也有直接向皇帝奏报的权力,对总督、巡抚以及三司都有一定的监视和监察权。

省级之下就是府,府的地方长官就是知府,负责一府的各项行政事务,通常被尊称为“府台”。知府一般为从四品,是巡抚的下属,直接向巡抚负责。不过,京城的知府顺天府尹,级别是正三品,远远高于一般的知府。这不但是因为顺天府是首都,而且顺天府还负责全国案件的复审,所以顺天府也被称为“小刑部”。所以顺天府尹的地位很特殊,都不需要听命于直隶总督。

府一级之下就是县,县的长官是知县或者县令,品级只有正七品,所以被戏称为“七品芝麻官”。也是因为这个原因,知县就没有“县台”的尊称了,最多被尊称为“县太爷”。只不过是“太爷”,而不能是“台”。

应该说,清朝的地方官制是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里最复杂的,目的就是制衡地方长官的权力,不让地方长官一家独大,掌控强大的权力和资源,从而形成割据,进而威胁到皇帝。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老周,本名周明,曾用网名光亭,长期从事军事战史研究,曾多次在凤凰卫视、上海电视台担任军事栏目嘉宾。出版过二十多本军事书籍,可在微店“知兵堂书店”、某宝网店“知兵堂书店”上咨询购买。现在喜马拉雅上有个人专栏“老周军事”,制作军事类音频节目,敬请支持。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4-21

标签:官制   清朝   按察使   督抚   地方   巡抚   学制   科举   总督   雾水   皇帝   历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