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25日是第九个全国残疾预防日,今年的主题是“预防伤害致残,共创健康生活”。
脑瘫是指从受孕开始至婴儿期非进行性脑损伤和发育缺陷所导致的综合征,核心特征是运动障碍,常伴有姿势异常,可合并智力障碍、癫痫、感知觉障碍、交流障碍、行为异常及其他异常。
其脑损伤多发生在胎儿期、分娩期或新生儿期,病变部位在脑部,但损伤是非进行性的(即脑部病变不会持续加重),而由此引发的运动功能障碍可能会随着生长发育呈现不同表现。
需要注意的是,脑瘫并非单一疾病,而是一组具有相似临床表现的症候群,其严重程度和症状组合因脑损伤的部位、范围及程度不同而存在显著个体差异。
脑瘫是导致儿童残疾的重要原因之一,科学预防可显著降低其发生风险。核心在于从孕期到新生儿期全程干预,减少脑损伤诱因。
一、孕期:筑牢胎儿脑部发育防线
1.避免高危因素:孕期感染(如巨细胞病毒、风疹)是脑瘫重要诱因,需定期产检筛查,发现感染及时治疗。
2.控制基础疾病:控制糖尿病和高血压,孕妇需严格控糖、降压,避免胎儿宫内缺氧或早产。
3.远离有害物质:戒烟戒酒,避免接触放射线、化学毒物,慎用药物(需遵医嘱)。
二、分娩:降低产时脑损伤风险
1.预防早产与难产:定期产检监测胎儿发育,医生会根据情况干预早产风险;难产时及时采取剖宫产,减少胎儿窒息时间。
2.新生儿窒息处理:分娩时若出现胎儿窒息,需立即进行规范复苏,确保脑部供氧,避免缺氧超过5分钟。
三、新生儿期:阻断后天损伤
1.防治感染:新生儿败血症、脑膜炎等感染易引发脑损伤,需注意卫生,发现发热、嗜睡等症状及时就医。
2.避免脑部外伤:看护时防止坠落、撞击,抱婴儿时动作轻柔,避免剧烈摇晃(可能导致“婴儿摇晃综合征”)。
全程干预是关键。脑瘫预防需贯穿孕前、孕期、分娩及新生儿期,重点在于减少脑部缺氧、感染、外伤等损伤。定期产检、及时处理异常情况,能大幅降低脑瘫发生概率。家长若发现婴儿出现发育迟缓(如3个月不会抬头、6个月不会翻身)、肢体僵硬或松软等异常,应尽早就诊干预。
来源:北京市残疾人康复服务中心 北京市残疾人联合会康复部
更新时间:2025-08-2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